心職場育新芽 住院醫師招募
慈濟醫療志業二○一五年度PGY暨二○一六年專科住院醫師招募說明會,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於花蓮慈濟醫院協力樓舉行。醫療志業各院院長室主管、教學部、人資室、醫務部以及基金會醫發處醫務管理室等同仁,從人員聯絡與場地布置開始,細心安排各院簡報、分科座談以及視訊面談,讓明年即將畢業的慈濟大學醫學系學生們,在面對生涯中相當重要的就業抉擇時,指引了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

慈濟醫療志業PGY暨專科住院醫師說明會在花蓮慈院舉行,即將畢業的慈大醫學生們仔細聆聽各院介紹。(攝影/楊舜斌)
四院合心培育 職場最佳選擇
由於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前往蘇州關懷院務,所以在招募說明會一開始,由花蓮慈院高瑞和院長代表向在座的慈大醫學生們致詞勉勵。高院長首先恭喜他們,在近七年的學習之後,即將成為真正的大醫王。院長簡述PGY的起源,是由於二○○三年SARS期間,大家覺得醫師的養成教育太快進入專科化,應該要先學好一般醫學(General Medicine)。PGY負責銜接學校教育以及將來的專科醫學,是未來醫學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卡,一定要慎選訓練醫院。「良禽擇木而棲」,志業體四家經醫策會評鑑合格的PGY訓練醫院,共同的特點是除了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術訓練之外,相當著重「醫療人文」。不過,在實際的戰場上,要如何應用醫療人文,這又是另外一個考驗。高瑞和院長歡迎各位留在志業體各院之內,各院也會竭誠地訓練、鼓勵各位,希望各位都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左圖:PGY暨專科住院醫師招募說明會由基金會醫務管理室陳政興主任進行流程說明。(攝影/楊舜斌)
右圖:花蓮慈院高瑞和院長勉勵醫學生們「良禽擇木而棲」,要做出最好的選擇。(攝影/李玉如)
花蓮慈院由兼任教學部主任的陳宗鷹副院長做說明。陳副院長首先提醒同學,上網填寫PGY志願配對有時間的限制,錯過了就只能等待個別配對。此外,RRC(衛福部專科醫師訓練認定委員會,Residency Review Committee)嚴格控制了住院醫師訓練的容額,將來不容易轉換跑道,也請同學特別列入考量。在醫院介紹方面,一○四年度有三十二個PGY訓練容額、二十二個科別可供選擇,教學、研究各方面的師資與課程都十分充實。目前有一百二十五位慈大畢業生在花蓮慈院擔任醫師,約占百分之三十八,其中十五位有教職、最高已達副教授,更有多人前往國外進修。
接著由上一屆的學長、PGY黃琦醫師分享,黃琦認為花蓮慈院與其他慈院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有「充沛」的學長姊做後盾,不必擔心值班時遇到狀況該怎麼處理。雖然地處稍微偏遠,但是各醫療專科仍是可以精進的藍海。外面的醫院少了你「沒有差」,在這裡卻「不能沒有你」。另一位內科部的學姊黃妙慧醫師也表示,這邊最大的好處是有熟悉且善良的學長姊和老師,有問題隨時可以獲得解答。


左圖:花蓮慈院陳宗鷹副院長提醒學生要注意上網填寫PGY志願的時間。
右圖:大林慈院李宜恭主任不遠千里而來說明教育訓練以及數位學習的大林特色。(攝影/楊舜斌)
單槍匹馬自嘉義趕來的急診部兼教學部李宜恭主任,代表大林慈院進行醫院簡介。他首先表明,你想要「學東西」還是要「練體力」?「學習」只需要足夠的負荷量以及適當的病情複雜程度就好,而不是去承載超大的工作量。大林慈院最大的特色是不把PGY或住院醫師當成主要的人力來使用,而是以訓練為導向。另一個特色是「數位化學習」,配有最新款的蘋果平板電腦(iPad mini 3)來進行數位學習歷程管理(e-Portfolio),生日禮金更是由院長室主管親自送到你手上,還有幸福咖啡館、行動咖啡屋等。最後,李主任秀出由已在大林慈院受訓的PGY學長姊們自製的大型相片卡片,希望學弟妹可以追隨他們的腳步來到這裡繼續學習。


臺北慈院麻醉部暨教學部主任黃俊仁醫師(左圖)以及臺中慈院許權振副院長(右圖)先後向現場醫學生們介紹各院院區的環境、交通、生活機能與教學特色。(攝影:左圖/楊舜斌;右圖/李玉如))
臺北慈院麻醉部暨教學部黃俊仁主任與現場同學分享,臺北慈院除了交通便利、生活機能佳之外,院內也設置有美食街,有多樣化的素食美食可以選擇,更擁有全世界第一家「素食星巴克」(Starbucks)!醫院為環保綠建築,具備優良的工作環境;來自各大醫學中心的堅強教學團隊,讓學生可以不必擔心研究進修的問題。黃主任強調:「以病人為中心,不只是說,更要去做。」臺北慈院定期舉辦「孕者體驗營」、「病者體驗營」,也有可以了解護理同仁辛苦的「醫護體驗營」;還有每周一次的「全人醫療討論會」,院內醫、護、藥、技等皆會參與,希望可以把「人」的價值找回來。臺北慈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醫療特色是「不忍老弱截肢苦」,雖然疏通周邊血管手術的過程非常辛苦、給付又偏低,但是醫師更能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最後,黃主任引用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女士,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二○一二年畢業演講裡的一句話“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don"t ask what seat! Just get on.”(如果有人要給你一個火箭上的位置,別問在哪裡,跳上去就對了!)期許學生們不要錯失機會!
「臺中慈濟醫院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臺中慈院許權振副院長表示,地處臺灣中央的臺中慈院,北上南下皆適宜;座落在舊臺中縣的潭子區,遠離塵囂、擁有鄉村級的寧靜,開車又只要十五分鐘就可抵達都會區,享受優質生活機能與高水準的文化娛樂。接著,許副院長分享堅強的教學師資和各科發展成果,包括電子耳中心的「植入式助聽器」和「微創與內視鏡頭顱手術」等,還有腫瘤團隊的「全人整合照護」。最後,他期望現場的學生們,能夠共同承擔大臺中地區的醫療責任與使命。
高瑞和院長在最後總結時說道,慈濟是醫界的清流,現在是發揮人生價值的關鍵時刻,我們有能力改變臺灣醫界,需要大家一起來共同打拚。
投入內外婦兒 五大科誓不成空
在分科招募座談的時間裡,花蓮慈院各大醫療科均是主任或是資深主治醫師出馬「招生」,在大林以及臺北慈院實習的醫學生們也能以視訊的方式來諮詢。醫界目前處於「五大皆空」的狀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和急診由於風險較高且負荷吃重,鮮少醫學生願意投入該領域學習,但今年外科系依舊有許多實習醫學生前來詢問。醫學生陳麒把握機會向大林慈院外科張群明醫師請益,他表示外科常被稱為是吃力不討好,學長是如何調適心情,讓自己能夠堅定地走下去?


左圖:張群明醫師(左)和醫學生陳麒(中)、何亦紘,分享自己從事外科的心路歷程。
右圖:李明哲主任(左一)強調一定要有興趣,才能熬過扎實的訓練過程,成為一個好的外科醫師。(攝影/楊舜斌)
張群明醫師表示,其實這樣的過程很像古人說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以他自己來說,一開始進入外科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總算能幫病人做些什麼;但等到成為主治醫師後,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全權負責,這時候壓力就會很大,因此一開始的三、四年是他覺得最辛苦的時候。現在進入第七年,由於過程都熟悉了,各種疾病類型大概也都看過,心就會越來越穩定。面對各種病人,都能抱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心情來面對,自然比較容易繼續堅持下去。
「用同樣的方法治療病人,態度與表達的方式不一樣,病人感受到的就不一樣。」慈大第二屆畢業的張群明藉機和學弟妹分享慈濟人文的重要性。他表示,以往「人文」對醫界是比較陌生、虛幻的,因此早期經常被評鑑委員質疑;但現在面臨醫病間的不信任,人文反而是最好的解藥。期勉學弟妹能夠以院內優秀的醫師們為典範,學習他們視病猶親的態度。
外科部李明哲主任則是以他多年的經驗分享,表示外科其實就是「傳統手工業」,所有的術式都是由「切、剪、綁、接」四個基本功而來。外科和其他科最大的差別,在於所有的東西只有一次,一刀劃下去、歪了就是歪了,不可能重來,因此需要很扎實的訓練。透過不斷的練習,減少犯錯的機會,就算面臨突發狀況也能快速應對,如反射動作般去處理。
面對醫療環境的艱困,李主任以「市場學」的角度來鼓勵學生。他指出,過去畢業生有近四分之一投身外科,每年產生三百多位專科醫師,光是住院醫師訓練期間,五年就有兩千多人在競爭醫界少數的頂尖位置。現在雖然處於谷底,但其實可以看出人力正逐漸回升,在這個時間點進來的人雖然工作量較大,但可以累積很豐富的經驗,加上同時期競爭的人不多,未來很有發展性。
從眼科、婦產科、外科一路仔細聆聽的醫學生張哲瑋,由於喜歡實際操作帶來的成就感,以及希望為病人帶來立即見效的改變,因此未來想投入外科領域。他雖然對有些科別沒有提供面談而感到遺憾,但看到各院對於學生的重視和期許,以及老師們的經驗分享,依舊讓他收穫滿滿。他覺得日後留在慈濟醫療志業是很不錯的選擇,不但比較熟悉,福利和教學態度也都很好。
張哲瑋表示,念了醫學系對行業的認知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總覺得醫師是萬能的,而且是很崇高的行業。但等到真正進入圈內,隨著年級越來越高,就會發現醫療的限制,病人的狀況不見得能夠改變,只能替他們做些基本治療,很多時候會覺得有些無力。雖然外科近幾年比較低潮,但在李明哲主任的說明下,讓他有更深入的體認,知道訓練過程雖然辛苦,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毅力,只要自己具備足夠的能力,就能勇敢地去面對。


左圖:內科部王智賢副主任(左一)提醒「內科進可攻,退可守」但要守住自己的目標。(攝影/吳宜芳)
右圖:兒科部陳明群醫師(左)連續第二年參與招募,陳加憲同學把握機會請教學長。(攝影/沈健民)
內科部王智賢副主任形容內科是「進可攻,退可守。」住院醫師若是尚無目標,選擇內科可以有較多的機會投入其他的次專科。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的內心,想要規劃甚麼目標,也可以問問關係相近的學長姊,參考他們的選擇。當然,慈濟體系還是會以自己人做考量,自己訓練的學生為優先。自波蘭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鍾承達同學,因聽聞學長姊推薦慈濟的體系不錯,於今年加入慈濟醫療體系實習,目前想多了解臺灣學制的部分。


左圖:臺中慈院江俊廷醫師(左)與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陳冠斌醫師趁空檔討論跨院業務。
右圖:波蘭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醫學生鍾承達(左)專心聆聽王智賢副主任的說明。(攝影/李玉如)
小兒部陳明群醫師連續兩年參與招募座談會,身為慈濟大學第五屆畢業生的他對學弟妹表示,選擇醫院時需要考慮住院醫師人力以及相關配套措施。花蓮慈院有完整的住院醫師訓練制度,小兒部近幾年每屆均有招收到住院醫師,訓練的能量可以循序漸進,不會過多亦不會不足,所有的技能都學得到。舉例來說,為病人打中央靜脈導管,總住院醫師的技術不一定比主治醫師差、甚至更好,因為他最為熟練。越多新血投入兒科,彼此分擔的值班量可以減輕,就有更多心力提升教學品質;住院醫師也有時間組成讀書會,增進自己的學識與能力,形成一個善的循環。如果在學生時代還有一些理想與抱負尚未完成,更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重新拾回熱情。若是有志於進修深造,這裡也提供機會與經費,例如甫升任主治的張雲傑醫師,前往美國進修小兒腸胃次專科,陳明群醫師本身也曾去臺大醫院學習小兒腎臟。只要找得到進修的目標,想法獲得院方的支持,就能夠一步步實踐自己的理想。
小兒部鄭敬楓主任在看門診前也趕來關心,他特別強調明年將有三至四位的第一年住院醫師加入行列,請各位把握好機會共同成長。
醫學生陳加憲在小兒部陳明群醫師身旁聽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心目中的兩個志願分別是小兒科以及急診,並想要朝小兒遺傳的次專科發展。因為學生時代曾經參與全國性的醫學生營隊,接觸到各型的黏多醣寶寶,所以想進一步了解這門專業,來幫助罹患罕見疾病的病童們。然而,少子化的社會趨勢讓他對於未來性有些質疑,所以他問了學長許多問題。在陳醫師回答了目前的小兒部住院醫師現況後,陳加憲認為完整的制度與充沛的人力可以減輕工作壓力,更能專注於學習。


左圖:花蓮慈院賴佩芳主任(左三)以及大林慈院李宜恭主任(右一)暢談急診見聞。
右圖:家庭醫學科嚮往者眾,主任葉日弌醫師(後排右二)與高聖倫醫師(後排右一)細說分明。(攝影/李玉如)
「因為喜歡看到新生兒的喜悅!」希望未來可以進入婦產科的醫學生阮柏凱,一開始看見無法及時救治的病人時,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非常無力,花了好幾天自我調適和師長的陪同才逐漸回復自己的心理狀態。他期許自己能有足夠的實力,未來有機會到國外去見習、觀摩,回來再為病患服務。
師長經驗傳承 點亮璀璨前程
臺中慈院許權振副院長及花蓮慈院陳培榕副院長共同坐鎮耳鼻喉科。陳副院長提到,現在因為有連續工時不能超過二十四小時的規定,所以耳鼻喉科的勞累程度相對減輕許多。無論如何,PGY和住院醫師階段,就是能吸收愈多愈好,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兩位副院長聊到最後,開始分析起今日每科座談的情況,以家庭醫學科滿座的情況最為熱門。


左圖:臺中慈院許權振副院長(右二)及花蓮慈院陳培榕副院長(右一)坐鎮耳鼻喉科招募。(攝影/李玉如)
右圖:骨科部吳文田主任(左)趕來與葉光庭醫師(中)提醒同學要注意選擇重點在於能否全方位學習。(攝影/吳宜芳)
骨科部葉光庭醫師說:「花蓮慈院的骨科醫師,任何骨科手術都能開!在這裡不會只學到一種術式,而是會去逼迫你學習更多。」他鼓勵自座談開始待到最後的陳林睦同學,不要把同事當做你的競爭對手、而是要做朋友,是未來在團隊的一分子。另外,葉醫師也提到待在花蓮慈院的優點,「學校就在旁邊!」不僅學習方便、彈性,也容易跟老師維持良好關係。座談接近尾聲時,吳文田主任來到現場,他不專說骨科,而是要同學放大視野,不用太早談論次專科的選擇。「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狹隘,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


左圖:有志前往臺北慈院的醫學生們齊聚一角,由已在該院訓練的學長分享經驗。(攝影/李玉如)
右圖:臺北慈院麻醉部黃俊仁主任、花蓮慈院麻醉部林真福主任與陳宗鷹副院長(後排起左一至左三),三人一起說明麻醉醫師的職涯與發展。(攝影/沈健民)
「麻醉不只是讓病人睡著,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護病人!」麻醉部林真福主任對著有意朝麻醉科發展的學生這樣說。他表示,要到第二年住院醫師之後,才會放手進行單獨作業、設計麻醉計畫,並進入次專科的麻醉專業領域,第一年均以學習為主。即將成立的「麻醉專題研究室」,囊括基礎與臨床研究,除了病安、止痛之外,林主任還希望發展器官保護和幹細胞研究,為未來發展擘畫遠景。麻醉科另一個特點是工作時段固定,林主任回想起當年在國外進行博士後研究時,對面鄰居就是一位麻醉科醫師,每天下午四、五點就可以看到他回家割草、鏟雪,擁有生活品質。在麻醉科還可以往重症加護方面發展,支援外科加護病房,病房裡有許多人力提供協助,同樣可以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左圖:精神醫學部趙又麟醫師(右二)與醫學生分享PGY訓練內容與進修的未來方向。
右圖:醫學生盧音君與臺北慈院身心醫學科王慧懿醫師視訊對談,詢問該科相關問題。(攝影/李玉如)
精神醫學部趙又麟醫師與醫學生分享,現在病人與家屬越來越重視醫院環境及個人隱私,希望學生能隨時注意到看診時各種不同的影響因子,以免干擾病情診斷。同時他也提到社會發展趨勢造成老人越來越多,未來除了專精「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和「司法精神醫學」之外,也可以往「老人精神醫學」方面發展。
希望進入身心醫學科的盧音君同學表示,只要每天有耐心地給病人愛心和約定,真的可以慢慢地看到病人的改變。「不要小看關心、叮嚀的力量!」盧同學說:「身心醫學科是與社會連結最密切的科別,因為不只是影響自己以及整個家庭生活作息,更會影響社區甚至整個社會的安全。」醫師不只需要看病,更多了一分為民眾把關的責任。她對於學姊黃妙慧醫師所說的「東部地區的病人對於自己的病況是最不了解」這一句話有深深的體會,若家庭狀況許可,希望未來能夠到花蓮慈院服務。


左圖:曾顥瑞同學(著咖啡色外套)表示,當醫生的成就來自於病人健康的恢復。
右圖:醫學生阮柏凱期許未來能夠再進修,有足夠的能力服務病患。(攝影/李玉如)
「對自己來說,待在哪裡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到病人!」曾顥瑞同學希望未來可以進入家庭醫學科、放射治療科或是急診醫學科。曾同學分享道,許多人可能覺得他選的這幾個科別差異很大,但對自己來說,這些科別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可以全面性的了解病人,找出病症。」曾同學覺得當醫生最重要的是「預防」,希望在病人發病前找出癥狀,讓他們可以不用承受更大的痛苦。家庭醫學科高聖倫醫師表示,家醫科包含了健康檢查、衛教諮詢、社區健康衛教還有偏遠醫療等,他鼓勵對於家醫科有興趣的醫學生,「進入家醫科,最重要的是發展不同的特色!」
此次花蓮慈院未安排復健科座談,而是邀請臺北慈院復健科吳欣治主任來和學生進行視訊問與答。醫學生馮彥霖想了解,若選擇在臺北慈院接受PGY訓練,是否比較有機會留下來繼續當住院醫師?另外,除了慈濟醫療志業體系內受訓,是否也有體系外的訓練課程?吳主任逐一客觀回答,關於住院醫師的申請,會先內招再外招,但也會考慮特殊性及學生是否適合,需要的是具有領導及統整的能力。而訓練期間除了會到花蓮慈院受訓一個月,也會到臺大、榮總及長庚等體系外醫院進行一至兩個月的觀摩,每年並參考PGY受訓完成的心得加上科內人力調度做修正。


左圖:眼科陳南詩醫師(右一)親切地回應醫學生們的問題。
右圖:醫學生邱筱宸(左)、張哲瑋與徐維成主任進行視訊連線,了解臺北慈院眼科。(攝影/楊舜斌)
時間接近十一點,已到表定的座談結束時間,場中央仍有幾組師生尚未散去,同學們仔細聆聽師長過來人的經驗與科內發展的前景、欲罷不能。站在行醫生涯成長的十字路口,出席招募說明會的三十六名慈大醫學生與一位國外實習醫學生,以及在花蓮慈院之外實習的十多位醫學生們,經過各院主管與老師的細心提點,想必已汲取了充分的養料,協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抉擇,傳承慈濟特有的醫療人文。(文/吳宜芳、范姜文賓、楊舜斌、沈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