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焦慮症 惱人的「非動作障礙」

彭大姊今年才剛滿可以領半票的65歲,不過巴金森氏症已經困擾她將近5年的時間,每回來到診間,都很明顯地看出她的肢體抖動,但是她自己倒不太在意「抖」這件事,她的先生也說:「其實她在家大部分的時間都不會很抖,好像來到醫院比較容易緊張,所以看起來比較抖。」

文/羅彥宇

 

我很坦誠地說:「這跟其他的巴金森病友剛好相反,多數的病人家屬跟我反應的是,每次來到醫院就好好的,可是回到家就不對勁。不過這當然不可一概而論,安慰劑效應雖然存在,但是畢竟每個人都不同。」

比手抖更需要嚴肅看待

彭大姊的「抖」,一方面是巴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通常會合併肢體僵硬、動作遲緩、姿態不穩、容易跌倒;另一方面是所謂的焦慮症加重了這個「抖」的症狀。很多人會把巴金森氏症的焦慮症誤解成「病人的個性太緊張」。事實上,每個人的原本個性,或是對於疾病狀態的心理反應,都是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巴金森氏症的這個神經退化過程本身,就會影響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同時衰退,包括與情緒控制密切相關的血清素,間接促使焦慮症的發生。也就是說,巴金森氏症的本質不只是手抖而已。

因為我跟彭大姊說過,喝咖啡的人比較不會得到巴金森氏症,所以這次她就帶來了自家烘焙的咖啡跟我分享,她邊抖邊跟我說:「喝咖啡白天精神好一點,不然常打瞌睡,而其實你開的那些左多巴的藥物,我都只有吃一半,吃全部的話,我反而人不舒服,一不舒服,我就又抖起來。」

我說:「我看到你這麼抖,當然擔心是劑量不夠,但話說回來,你本人的感受才是最準的。」她的先生接著補充:「她的症狀真的是看心情,如果跟她說明天要出遠門,她今天一定會睡不著,整天煩惱,隔天就一定抖得很厲害。」

聊著聊著,她的手抖竟也不知不覺地消失,靜止性的抖雖然有,但很輕微,索性我就不再加重藥量,甚至也沒開抗憂鬱的血清素用藥,我擔心她等會兒看到藥袋上寫著「抗憂鬱藥」,一定又會徹夜難眠。

巴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固然是疾病的特徵,但影響病人生活品質的往往是「非動作障礙」的部分。如果只是把焦點放在「手抖」,而不去關照病人主觀上的感受,多開藥反而造成反效果。

誠心地建議巴金森病的病友及家屬不要把「焦慮」或「憂鬱」看成是另一種精神疾病,而是可以連同手抖和僵硬等問題,不避諱地一起和神經科醫師討論,讓大腦健康的照顧更有整體性與連貫性。

(作者為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