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編號 |
14056B | |
醫令碼 | L0959 | |
檢體採集 |
血清(SST Tube桔黃管) |
|
採集量 |
2 mL |
|
報告時效 |
3日 |
|
分析方法 |
免疫層析檢測技術(immunochromotographic test, ICT) |
|
參考區間 |
Negative |
|
臨床意義 |
腸病毒屬於微小病毒科,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腸病毒依致病機轉與動物研究模式分為:小兒麻痺病毒共3型;克沙奇病毒,分為克沙奇A型病毒(共23型)及克沙奇B型病毒(共6型);伊科病毒共30型;未分型腸病毒等共一百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病毒學基因序列分析結果,重新歸類為人類腸病毒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為人類腸病毒A型。腸病毒71 型主要流行於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與中國大陸。
傳染途徑:腸病毒的傳染性很強,主要是經由腸胃道(糞口、汙染的水或食物)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或皮膚上的水泡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是3到5天。病毒的傳染常因青少年(學童)或成人自外面帶回,或學童間相處,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童或同學而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童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咽喉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腸病毒可持續存在於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三至四週,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六至八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之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例如擁擠的美食街、托兒所、幼稚園、安親班、小學等,也較容易發生傳染。另外,在流行期甚至可以由污水中分離出病毒。
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及皮膚上的水泡;發病二週後,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但仍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同時因感染者排出之糞便仍有病毒存在,因此仍須注意預防腸胃道之感染,養成時時正確洗手等衛生習慣。
臨床症狀:腸病毒會引發多種疾病,絕大多數是屬於沒有臨床症狀的感染,或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但有時候會引起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唊炎、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肝炎、急性肢體麻痺、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手足口病患者的手、腳、手肘、膝蓋與臀部周圍會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會有潰瘍。疱疹性咽唊炎則多數會發高燒,特別是在口腔後部、懸雍垂附近會出現水泡,然後很快破裂變成潰瘍。腸病毒71型感染以手口足症及咽唊炎為主要的臨床表徵,少部分會引起腦炎併肺水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