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第5天即切除左上肺葉 已能自主呼吸 恢復良好
醫師楊筱惠指出,產檢發現而出生後無症狀的案例是否手術切除仍有爭議。(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醫師楊筱惠指出,產檢發現而出生後無症狀的案例是否手術切除仍有爭議。(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7月中旬迎來一名「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症」的寶寶小敬(化名),為解決新生兒呼吸窘迫問題,花蓮慈院兒童外科主任彭海祁與主治醫師楊筱惠聯手麻醉部團隊,在小敬出生後第5天就進行左上肺葉切除手術,讓他能夠脫離呼吸器,自主順利呼吸。

「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是指肺葉被類似囊泡樣的組織取代,而沒有正常的肺泡,無法進行氣體交換,甚至壓迫到縱膈腔造成心臟血管偏移,發生率大約是每2萬5千到3萬5千名新生兒中會出現1名,十分罕見。

兒童外科楊筱惠醫師表示,小敬媽媽產檢時未發現異常、生產過程順利,但小兒主治醫師張宇勳主任和照護小敬的醫護團隊十分警覺,發現孩子出生後呼吸喘情形,很快轉往新生兒加護病房做X光檢查,發現小敬左上肺葉有一些「囊泡」,判斷可能是「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後續再幫他做電腦斷層,確定符合診斷。

根據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嚴重程度差異,會有不同症狀,有些非常嚴重個案,當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就呈現嚴重水腫,甚至出生後很快死亡,或者是喘到需要插管或裝葉克膜。所幸小敬呼吸喘情形未太嚴重,加上左下肺葉發育得很好,僅需要正壓呼吸器的輔助即可。

 

醫師楊筱惠指出,產檢發現而出生後無症狀的案例是否手術切除仍有爭議,但對於有症狀、呼吸喘的寶寶,則需將無正常功能肺葉切除;人體共有5片肺葉(左二、右三),由於觀察到小敬其他肺葉發育良好,經過醫療團隊和家屬討論,決定盡快動手術,盡早把生病的左上肺葉切除,對孩子日後呼吸能力影響也較小。

整個肺葉切除手術歷時約1個半小時,除開胸手術本身的難度,新生兒的麻醉也是較為棘手的部分,需要考慮到手術過程中孩子的體溫散失等問題。目前手術後已經過2個月的時間,小敬恢復狀況良好,回診時都十分有精神。


僅五千分之一機率!早產女嬰先天「無肛門」醫助重建肛門直腸、陰道會陰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2022年7月,在媽媽肚子裡待了33週的吳小妹,早產出生後被發現患有「肛門直腸畸形」,即俗稱的「無肛症」,是新生兒胃腸道異常中常被發現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由於吳小妹媽媽生產時剛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若要立刻為吳小妹做重建手術,手術團隊需要全副武裝,穿著隔離裝備為新生兒開刀,會使手術風險增高;為降低手術風險,花蓮慈濟醫院兒童外科楊筱惠醫師決定先利用擴張器,透過會陰廔管每日幫吳小妹擴張、協助她排便,等到吳小妹長體重成長到3.5公斤,再由兒童外科主任彭海祁和楊筱惠醫師合作為吳小妹開刀,進行「後矢狀正中切開肛門直腸成型術」。

▲兒童外科主任彭海祁和楊筱惠醫師合作為吳小妹開刀,進行「後矢狀正中切開肛門直腸成型術」。(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無肛症的發生率約是四千到五千分之一,大多在新生兒出生後的全身檢查中,量肛溫時就會被發現。楊筱惠醫師指出,無肛症常會合併其他先天疾病,包括VACTERL綜合症,嬰幼兒可能會有心臟、腎臟、脊椎、四肢等發育異常,或有食道閉鎖、食道氣管瘻管的情形;由於攸關手術麻醉的問題,需在出生後48小時內盡快做超音波檢查心臟是否有異常。

吳小妹的肛門直腸畸形是「直腸會陰瘻管」,屬於低位的無肛症,也是無肛症女嬰最常見出現的類型,楊醫師表示,相對可能需要做大腸造口的高位無肛症,低位是比較好治療的狀況,需要進行「後矢狀正中切開肛門直腸成型術」。但手術的困難點是必須在穿戴防護衣的情況下,小心地把肛門和陰道分開,視野不清會導致手術風險提高;加上急早產出生的吳小妹出生時僅1.7公斤,楊醫師認為應先等到孩子直腸周圍的肌肉發育好,手術要盡量完整地把肌肉保留,才不會影響她日後排便的控制,於是和團隊討論後,決定先讓她依早產兒照護到2.2公斤出院,持續居家擴肛至兩個月後,吳小妹已長到了3.5公斤重,才進行直腸成形手術和陰道會陰重建。

楊筱惠醫師保留了吳小妹肛門底控制排便的肌肉,並把直腸跟陰道分離,將直腸往後移到肌肉中間,最後再進行縫合,在兒童外科團隊和麻醉科團隊的合作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吳小妹也在術後一週康復出院了!楊醫師表示,由於無肛症手術對象幾乎都是新生嬰兒,相對一般大小孩的手術難度更高,風險也隨之提升,過去在花東地區發生類似案例,大多會轉往北部醫院進行手術;很感恩兒童外科團隊共同努力把這個孩子照顧好,讓吳小妹免於輾轉北上求醫,也祝福她能夠帶著團隊滿滿的愛和關心,平安長大!

突然開始吐奶要當心!可能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原本喝奶正常的新生兒,約長到一個月大時,竟喝完奶就立刻噴吐出來;且吐完還想再吃但吃完又吐,情況反覆。近半年來,已有四位嬰兒發生此狀況,經花蓮慈濟醫院兒童外科醫師楊筱惠診治恢復正常,楊醫師表示,主要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IHPS)引起,建議家長應注意吃奶反覆嘔吐的新生兒,及早就醫找出原因。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顧名思義是幽門肌肉增生致通道變窄,食物無法通過幽門到達十二指腸,全部堵在胃部裡,當胃盛裝不下食物,便會從食道噴濺出來。因無法真正攝取營養,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嬰兒通常會體重較輕,甚至比剛出生時還要輕。楊筱惠指出,引發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原因未明,發生率約在2%-4%,且男嬰的發生率是女嬰的四至六倍,尤其以第一胎男嬰機率最高。

AA-0731120616633.jpg

 

    楊筱惠醫師指出,典型的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最容易辨認的特徵,就是剛出生時喝奶情況會較順利,但在三週至三個月大之間,反而開始出現明顯嘔吐情形,幾乎餐餐餵完就出現「噴射性」嘔吐,吐出的是無膽汁奶水(即未消化過的),且症狀越來越嚴重。新生兒沒有馬上出現症狀,主要是剛出生時的幽門是正常的,隨著時間越長越大,肌肉肥厚的情況加劇,才會逐漸出現症狀。

 

 

    而目前診治的方式是以超音波檢查就能診斷是否有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再透過「幽門肌肉切開術」即可徹底治療;手術時約需半小時,只需在寶寶的肚臍上緣開一道半圓形的傷口,術後住院觀察三至四天,確認無礙就能出院。楊筱惠指出,近半年來收治的四個寶寶,手術過程皆順利,因為幽門通道打開後,得以正常吸收營養,很快回到了健康的體重和體型。

 

    楊筱惠表示,嬰兒溢吐奶很常見,原因包含胃食道逆流、腸胃炎、過度餵食或對牛奶蛋白過敏等等;但一般的溢吐奶不會影響寶寶的體重成長或精神活力;而要注意的是,幽門肌肉肥厚的寶寶吐完後,寶寶會表現出很想再喝奶的樣子。

 

    此外,楊筱惠醫師叮嚀,當寶寶出現嘔吐時,爸媽應冷靜地避免寶寶嗆咳,並注意嘔吐內容物、顏色以及嘔吐與喝奶時間的間隔。若類似狀況持續發生,應就醫排除是否有幽門肌肉肥厚問題,及早發現及早改善,通過簡單的診斷和手術治療就能解決問題,讓寶寶可以好好喝奶、健康長大。

 

嬰幼兒發燒可能為泌尿道感染「輸尿管重植」助健康長大

 
2 月 09, 2023報導

波新聞─吳國民/花蓮

許多家長最擔心孩子突然發燒,而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除了常見的感冒,還包含「泌尿道感染」,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膀胱輸尿管逆流」所導致。花蓮慈濟醫院兒童外科楊筱惠醫師指出,尿液逆流不僅容易造成膀胱細菌侵入腎臟,進而起腎盂腎炎及反覆發燒,長期下來也可能產生腎臟疤痕並影響腎功能,甚至有人會因此需要洗腎。

過年前,花蓮慈院為二位不滿一歲且患有膀胱輸尿管逆流的男嬰,完成了院內首二例「腹腔鏡式輸尿管重植手術」。楊筱惠醫師表示,胡小弟與陳小弟都是在出生第三個月被診斷為「膀胱輸尿管逆流」,經過數個月的抗生素治療後仍反覆發生泌尿道感染,醫師與家長經討論後,決定透過輸尿管路的重建,以徹底解決尿液逆流情況;腹腔鏡手術相對傳統的進膀胱手術風險更低,且病人術後預後更好,在兒童外科與手術室團隊的合作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二位小朋友也已健康出院返家!

一般而言,腎臟製造完的尿液會進入輸尿管,再流到膀胱內,當膀胱脹大後收縮就會排尿;但有些人可能因先天輸尿管的發育不完全,導致「抗逆流」機制不佳,使充滿細菌的尿液會回流到腎臟裡,即患有「膀胱輸尿管逆流」。楊筱惠醫師表示,臨床上如果發現孩子反覆因泌尿道感染而發燒,會安排做腎臟超音波檢查,若有「水腎」症狀(即腎臟水腫),則會進一步做 VCUG(排尿膀胱尿道攝影檢查),確定是否為膀胱輸尿管逆流;也有部分幼兒僅在新生兒篩檢時發現水腎,但並未出現發炎感染等情形,同樣會做 VCUG 檢查,以確認抗尿液逆流功能是否正常。

VCUG(排尿膀胱尿道攝影檢查)是放置導尿管後,打顯影劑看尿流情況,可以依輸尿管的模樣診斷出疾病程度,劃分為一到五級,四級和五級屬於較嚴重的類型。不滿一歲的胡小弟和陳小弟,先後在花蓮慈院檢查出患有膀胱輸尿管逆流,其中胡小弟的兩側輸尿管為三級,陳小弟則是右邊單側四級、左邊正常。楊筱惠醫師指出,小兒的膀胱輸尿管逆流情形其實可能隨著孩子長大而好轉,不一定要在剛發現時直接手術,若是曾經有泌尿道感染的個案,可以先口服抗生素治療,等待和觀察抗逆流功能是否進步;但二位小朋友在持續吃了幾個月的抗生素後,依然反覆感染發燒,所以都接受了膀胱輸尿管逆流的治療手術。

傳統的剖腹進膀胱手術方式時間較短,一次約 1.5 小時,但需要進到膀胱內部黏膜層,容易造成血尿;而腹腔鏡式手術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只需要打開膀胱壁的肌肉層,把輸尿管埋進肌肉層裡,改變路徑、增加管道的長度,靠膀胱壁的肌肉製造壓迫的效果,增加抗逆流的作用。楊筱惠醫師表示,這種不打開膀胱黏膜層的手術方式,對於病患的術後恢復期較傳統手術更短,僅需一、二天即可拔掉尿管,若後續無傷口感染情況,三、四天內即可出院,且抗逆流效果和傳統手術相當。

楊筱惠醫師感恩手術室護理師協助手術以及病房護理人員的照護,二位男嬰術後皆順利康復出院,只需等待出院後第三個月超音波檢查,追蹤術前的水腎情形是否改善,以及第六個月做 VCUG 檢查有無逆流情況;若一切正常,且半年內不再出現泌尿道感染,家長就可以放心了!

「膀胱輸尿管逆流」在兒童身上的發生率約有 0.4%-1.8%,楊筱惠醫師特別說明,泌尿道感染雖在急、門診並不罕見,但有些輕度的膀胱輸尿管逆流患者並不一定會發炎、發燒,臨床表現可能是因水腎所造成的腹脹、下腹痛、腰痠等等,甚至少數人會噁心嘔吐,屬於非特異性的症狀,呼籲爸媽們務必要帶孩子去做新生兒篩檢,盡早發現問題並至小兒腎臟科門診諮詢治療,避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嬰幼兒發燒可能為泌尿道感染 「輸尿管重植」助健康長大

波新聞─吳國民/花蓮

許多家長最擔心孩子突然發燒,而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除了常見的感冒,還包含「泌尿道感染」,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膀胱輸尿管逆流」所導致。花蓮慈濟醫院兒童外科楊筱惠醫師指出,尿液逆流不僅容易造成膀胱細菌侵入腎臟,進而起腎盂腎炎及反覆發燒,長期下來也可能產生腎臟疤痕並影響腎功能,甚至有人會因此需要洗腎。

過年前,花蓮慈院為二位不滿一歲且患有膀胱輸尿管逆流的男嬰,完成了院內首二例「腹腔鏡式輸尿管重植手術」。楊筱惠醫師表示,胡小弟與陳小弟都是在出生第三個月被診斷為「膀胱輸尿管逆流」,經過數個月的抗生素治療後仍反覆發生泌尿道感染,醫師與家長經討論後,決定透過輸尿管路的重建,以徹底解決尿液逆流情況;腹腔鏡手術相對傳統的進膀胱手術風險更低,且病人術後預後更好,在兒童外科與手術室團隊的合作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二位小朋友也已健康出院返家!

一般而言,腎臟製造完的尿液會進入輸尿管,再流到膀胱內,當膀胱脹大後收縮就會排尿;但有些人可能因先天輸尿管的發育不完全,導致「抗逆流」機制不佳,使充滿細菌的尿液會回流到腎臟裡,即患有「膀胱輸尿管逆流」。楊筱惠醫師表示,臨床上如果發現孩子反覆因泌尿道感染而發燒,會安排做腎臟超音波檢查,若有「水腎」症狀(即腎臟水腫),則會進一步做 VCUG(排尿膀胱尿道攝影檢查),確定是否為膀胱輸尿管逆流;也有部分幼兒僅在新生兒篩檢時發現水腎,但並未出現發炎感染等情形,同樣會做 VCUG 檢查,以確認抗尿液逆流功能是否正常。

VCUG(排尿膀胱尿道攝影檢查)是放置導尿管後,打顯影劑看尿流情況,可以依輸尿管的模樣診斷出疾病程度,劃分為一到五級,四級和五級屬於較嚴重的類型。不滿一歲的胡小弟和陳小弟,先後在花蓮慈院檢查出患有膀胱輸尿管逆流,其中胡小弟的兩側輸尿管為三級,陳小弟則是右邊單側四級、左邊正常。楊筱惠醫師指出,小兒的膀胱輸尿管逆流情形其實可能隨著孩子長大而好轉,不一定要在剛發現時直接手術,若是曾經有泌尿道感染的個案,可以先口服抗生素治療,等待和觀察抗逆流功能是否進步;但二位小朋友在持續吃了幾個月的抗生素後,依然反覆感染發燒,所以都接受了膀胱輸尿管逆流的治療手術。

傳統的剖腹進膀胱手術方式時間較短,一次約 1.5 小時,但需要進到膀胱內部黏膜層,容易造成血尿;而腹腔鏡式手術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只需要打開膀胱壁的肌肉層,把輸尿管埋進肌肉層裡,改變路徑、增加管道的長度,靠膀胱壁的肌肉製造壓迫的效果,增加抗逆流的作用。楊筱惠醫師表示,這種不打開膀胱黏膜層的手術方式,對於病患的術後恢復期較傳統手術更短,僅需一、二天即可拔掉尿管,若後續無傷口感染情況,三、四天內即可出院,且抗逆流效果和傳統手術相當。

楊筱惠醫師感恩手術室護理師協助手術以及病房護理人員的照護,二位男嬰術後皆順利康復出院,只需等待出院後第三個月超音波檢查,追蹤術前的水腎情形是否改善,以及第六個月做 VCUG 檢查有無逆流情況;若一切正常,且半年內不再出現泌尿道感染,家長就可以放心了!

「膀胱輸尿管逆流」在兒童身上的發生率約有 0.4%-1.8%,楊筱惠醫師特別說明,泌尿道感染雖在急、門診並不罕見,但有些輕度的膀胱輸尿管逆流患者並不一定會發炎、發燒,臨床表現可能是因水腎所造成的腹脹、下腹痛、腰痠等等,甚至少數人會噁心嘔吐,屬於非特異性的症狀,呼籲爸媽們務必要帶孩子去做新生兒篩檢,盡早發現問題並至小兒腎臟科門診諮詢治療,避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子分類

Copyright © 2017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 版權所有. 地址: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7號 連絡電話:03-856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