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園地

教養小撒步

孩子非一張白紙,從初生那一刻起孩子就展露鮮明獨特的個別差異。父母此時扮演「園丁」的角色,了解孩子的天生特質、給他需要的沃壤,他就能夠長得最好、最適合自已的樣子。

市面上許多有關親職教養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上市,每一位兒童教養專家的教養技巧都是好方法,但需端看父母們如何將之融入專屬於自己的家庭生活,及孩子的適應程度。通常,最令父母感到困擾的多半是孩子的「失控」(out of control),無論行為或情緒,因此透過一些簡單的互動模式的建立,讓孩子學習「發脾氣」與「收情緒」,同時亦可藉由父母與孩子間的互動模式中,教孩子建立正確的「界線」(明白「跨」過界線,將有事情發生;如要避免不想要的事情發生,就在界線前留步!)。

 

正確且安全的使用「隔離法」之基本原則:

安全且不嚇人的地方(例如:在客廳的某個角落,隔離椅最好放在有90度的牆角,以避免孩子爆炸時向後倒而受傷)
不要過度使用(有事先約定好的行為規範,違反時才執行)
事先預告/警告(執行前,能給孩子一點機會,因此可給予簡單且簡短的提醒)
簡單明瞭的向孩子解釋原因(執行當前,不再長篇大論,如:「因為你又倒地,所以去坐小椅子」)
立即執行(講完執行原因當下,立即「帶走」!)
事後,再解釋一遍被罰的原因(既然已經處罰完了,說明原因時的口吻要溫暖)
事過境遷,勿再重提(意即:不再翻舊帳啦!)

 

運用隔離法失敗的十大原因:

時間太長。
隔離的房間,是最好玩的地方。
不斷地嘮叨。
光說不練。
孩子沒有安靜獨處的機會。
在公共場合貶損孩子。
總是用這一招。
即使無效,仍舊使用。
隔離完畢後繼續威脅。
隔離結束後,忘了給孩子溫暖的歡迎。

處理孩子問題行為與情緒之「眉角」

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如:哭鬧前,發生什麼事?              (需求未被立即滿足?遊戲競爭輸了?)
衝突發生時,先處理情緒,再講道理                      如:孩子動手打人(對方先嘲笑他)→應先讓孩子有說話的機會(此動作可讓孩子感到被在乎)→同理情緒(如:家長可說「某事發生時,你一定很難過」)→公平且有順序的處理(與他同在的感覺。先處理動手的行為,再處理引起紛爭之嘲笑他的同學)
依順序來處理衝突﹣嚴重的先處理,再依事件發展的順序處理          如:咬傷人事件(有人先把他的東西丟地上/先處理咬人的,再處理引起紛爭的主使者)如:哭鬧影響團體遊戲(被嘲笑/先處理嘲笑別人的同學,接受處理老是用哭鬧來表示不滿的同學)
挖洞給「他」跳﹣沒有「要」或「不要」;只有「選擇題」!          如:「你要選把糖果全部收起來?還是選只能吃2個?」(孩子容易是自我中心的、受慾望驅使的,因此只問孩子要或不要,一定容易得到家長也不樂見的結果,此時只要給予選擇題,通常孩子就會不自覺地為了避開另一個不想要發生的,而只好進行另一個勉強可接受的選擇)
交換條件                                   如:先「做……/配合」,才「有……/獎賞」;「要!就做!;不要!就沒有!」
無論「獎賞」或「處罰」,都應『快狠準』!                  如:立即給獎賞,可增加好的行為;立即徹除獎賞或給予處罰,可消除不希望出現的行為再出現。如:坐隔離椅,一旦情緒穩定下來了(哭聲變小或停止哭),就要立即讓孩子離開。

溝通小撇步:

平靜情緒(情緒上升,思考能力暫時關閉,因此等待孩子冷靜後才開始談話)  如:等你想說話了,再來找媽媽。
談需求、想法(被了解的感受)傾聽孩子傷心或哭鬧的原因;平行互動(姿態對等、與孩子視線平行)。                              如:告訴媽媽,你想要什麼?怎麼了?
學習問題解決(2種以上的選項)判斷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什麼方法可以完成?  如:「我要贏!!」(如果是只想要贏,即使神都辦不到;但如果哭鬧是為了「想要玩」,就教孩子如何適當表達需求)。
以「我們」來代替「你」                           你自已想辦法看要怎麼辦 vs. 我們一起來想辦法。一定都是你的錯! vs. 可能是我們的錯,同學才會不想和我們玩!
練習包「三明治」(先正面鼓勵說對方不想聽的話再鼓勵)           如:「我覺得你的積木拼的很好!可是因為你都把積木亂丟只好收起來,等可以玩的時候再做厲害的積木給媽媽看!
「妥協」法(各退一步,海闊天空;學習等待)                如:先吃5口,再喝飲料1口(飲料,可能是家長原先不願意提供的)。如:先刷完牙,才有卡通(看電視,可能是家長不希望一早就給予的)
大鬧脾氣時……                                -只說指令、沒有長篇大論(一切靜不在言中)                   如:「不可以!穿鞋子,回家了!」vs. 「媽媽說過了,在外面不可以鬧脾氣,媽媽這樣    不喜歡…」。                             -快、狠、準                                  如:哭鬧不肯穿鞋、坐著不動,此時家長直接幫他拿了鞋子,抱了就走!以示父母的決   心!(不需要在此時堅持要孩子自已穿鞋)。

 

參考資料
凱西.萊文森博士著(陳娟娟譯)。「不亂發飆的孩子」。信誼出版社。2009年7月。

Latest Tips & Tricks About Baby CareCredibly benchmark worldwide applications before a plug play processes dramatically.

什麼是發展遲緩兒童

腦性痲痺兒童的診斷及分類介紹

自閉症孩童可做的感覺餐

Image

花蓮慈濟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

我們的服務以家庭為中心,
中心團隊成員透過相互溝通及合作提供兒童及家庭所需要的療育及協助,
鼓勵家長參與兒童的治療活動,
主動提供相關衛教資訊。

© 2024 花蓮慈濟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

追蹤我們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