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找到一項結果。
第 1 頁,共 4 頁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醫師表示,中醫轉骨的主要課題並非只吃補藥,而是「基本功」的養成。
今年9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白露」節氣,中醫認為白露後是適合邁入青春期小孩服用中醫轉骨方的節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規律,中醫認為秋冬養陰是兒童「轉骨」的好時機,為來年春夏陽氣生長順利而打下良好基礎,及早為隔年的成長做好準備。兼具西醫兒科專科醫師執照的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強調,中醫轉骨的主要課題並非只吃補藥,而是「基本功」的養成,也就是培養「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預防保健」等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代青少年普遍長時間打3C產品,缺乏運動,普遍出現肥胖、視力退化等問題。楊成湛表示,過去農業社會通用的「轉骨方」,已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需要,所以需要透過中醫師辯證論治、量身打造專屬個人需要的轉骨方。
「打好健康底子,比長高更重要的事。」中醫認為轉骨不僅僅在於長高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調整臟腑機能和改善偏差體質達到促進生長發育的目的。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吸收的養份變成氣血、津液,以供給全身,脾胃不好當然對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
楊成湛表示,有些小孩先天脾胃氣虛,後天失調,長年食慾不振,導致形體消瘦,也有小孩是後天偏食、挑食引起,吃多了含糖飲料及零食,造成營養不均衡或消化不良,建議這種小孩的轉骨方,應該先從改善腸胃著手,開脾健胃,益氣滋養,或止瀉消積,而不是補藥吃到底。在食補方面,蓮子、山藥、芡實、薏苡仁或酌加茯苓組成的四神湯,具補脾胃,改善消化系統機能,適量補充有助營養吸收。
除了小孩後天偏食、挑食外,「過敏疾病」也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如鼻過敏長期鼻塞會使血氧濃度降低,易精神萎靡,鼻炎也造成嗅覺遲鈍,使得小孩食慾降低,氣喘則會干擾睡眠,睡眠不足,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如果是過敏性腸胃炎,則會影響吸收消化。這些都可以先以中藥來調理治療,等過敏狀況改善後再來給予轉骨中藥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睡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充足睡眠能刺激生長激素分泌有助於長高。楊成湛強調,持續運動也是很重要,尤其是跳躍運動,如打籃球、排球和跳繩等,都可刺激生長板生長。中醫轉骨方需要特別注意進入青春期的時間點,青少年從10-12歲開始到16-17歲的生長潛力最大,中醫轉骨時間點必須根據第二性徵的出現為基準點,太早亂吃補藥有可能會造成性早熟的後遺症。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推出多種自費中藥即飲包,像是「強筋健骨方」、「補氣健脾湯」,打造專屬個人需要的轉骨方。
中醫認為氣候逐漸轉涼的秋天,最適合為邁入青春期孩子改造體質。因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規律,所以秋冬養陰,也就是為了來年春夏陽氣生長順利而打基礎。中醫轉骨的原則是補脾益腎疏肝,男女調理轉骨也有差別,男生因常運動跌打損傷造成氣滯血瘀,調理的重點在於筋骨及氣血的調理;女生因有經期,所以要調經補血,預防貧血及經期腹痛的發生。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有多種自費中藥即飲包,「祛風減敏湯」能改善長期鼻過敏常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眼睛癢、皮膚癢的過敏症狀,可以提升免疫力與改善過敏體質;「補氣健脾湯」是針對食慾差、消化不良的兒童,可以健脾養胃,增強消化吸收。「成長轉骨方」則是針對生長發育中的青少年有補腎活血轉骨的功效,有助於生長發育。
楊成湛提醒家長,即飲包是有治療效用的處方用藥,必須經過中醫師看診後開立處方,仍是需要經中醫師診斷辯證論治開立最適合的中藥來調理生長發育。
撰文者:彭薇勻
報 導:花蓮慈濟醫院
2019年3月熱帶氣旋伊代侵襲非洲,讓東非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遭受嚴重災情。花蓮、台北、台中、大林等慈濟醫院醫護團隊響應證嚴法師號召,結合人醫會及慈濟志工等慈濟醫療義診團前往東非,5月19日展開大型義診,期望給予受難的非洲民眾更多幫助。
「內科醫師人手不足,外科也要兼看內科。」義診現場分成內外婦兒牙科與中醫科六種類別,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這次包含神經外科的自己在內,花蓮慈院共有七位醫師參與,婦產部陳寶珠、牙科部李彝邦、骨科部葉光庭、一般外科張群明,還有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與邱少君醫師。
林欣榮院長說,看到很多民眾可能很少有機會看醫生,甚至都沒有看過醫生,累積的身體狀況都是綜合性的。現場就有一位民眾說自己膝蓋痛,胸部痛,沒有辦法跑步,經過檢查發現,除了因為年紀大膝蓋退化的原因,他還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所以,在義診現場,不能光看單一科別,而是要把病人全身上下都考慮進去。
除了民眾較為熟悉的西醫之外,中醫「特別」的診療方式也引起許多民眾的興趣,花蓮慈院中醫副院長何宗融,現場為一位輕微脫臼的小朋友施以復位及針灸治療,傷者馬上就能舉起手來揮手的明顯效果,頓時讓大家驚呼不可思議。
慈濟人醫會加上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等慈濟四院院長帶隊的台灣義診團,從世界各地匯集了四十五位醫護人員,還有許多慈濟志工的參與,在第一天的義診看診人次就超過了七百人次,十方集合的善念膚慰苦難的民眾,也讓世界看到人性大愛的光輝。
上圖: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在義診前的往診訪視過程中,遇見手受傷的孩子,親切地為孩子敷藥治療。
上圖:經過花蓮慈院中醫副院長何宗融的治療過後,輕微脫臼的孩子手可以舉起來跟大家揮手招呼。
本院中醫部是全國最早創立住院醫師中西醫共訓制度,目前部內的醫師均是由此一制度所培育出來學貫中西的醫師,故本部醫師對於治療病人自然是中醫與西醫兼顧,並於門診可安排適當的西醫檢驗以確立診斷,再選擇最適合病人目前狀況的中醫藥治療方式。 在病房住院病人方面,如遇有急症、奇症、難症或適合中醫治療之疾病,本院西醫師也會轉診給本部醫師做中西醫結合共同照顧病人,故也累積了許多前人所不曾有過的急、重症醫學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經驗,而擺脫中醫只有治療簡單及慢性疾病的窠臼。
宗旨目標
本部願景:中醫藥發揚光大,成為全球中醫的典範醫院。
本部使命:創新中醫醫療研發,永續中醫人本照護。
本部策略:
策略一:特色中醫
策略二:人才培育
策略三:院校合一
策略四:國際醫療
本院目標:
目標一:專業與品質-跨域學習,優化品質。
目標二:研究與發展-創新研究,特色強化。
目標三:國際鏈結-服務國際,邁向頂尖。
目標四:院校合一-多元發展,全球教師。
目標五:高效經營-精實管理,永續發展。
本部介紹
花蓮慈濟醫院自民國81年11月成立中醫部,秉持著創辦人證嚴法師「品質提升、人才培育」的精神,同時也要將中醫藥發揚光大,故作為全國首創中西醫住院醫師共訓制度的先驅之一。我們融合了傳統中醫的智慧與現代西醫的技術,提供一站式的「中西醫照護」多元照護模式,致力於為病患提供全面而整合的醫療服務。
全方位中西醫合療治療
在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我們的醫師團隊擁有深厚的中西醫學背景,不僅精通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診斷技術和辨證論治方法,也擅長運用現代精密儀器進行病情評估。我們提供的治療服務遠不止內婦兒科針傷,同時展現出多樣化的治療方式,根據病情的不同,提供包括內服中藥、針灸治療、推拿理筋、整脊手法、中藥薰蒸、外敷藥膏以及局部熱敷等多種治療方式。
對於西醫住院病患,提供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脊髓損傷、癌症相關呼吸困難及術後疼痛等綜合治療。透過中西醫合療,不僅提升治療效果,也有效縮短住院時間並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
2019年開設的東台灣首例「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專區」,為急診病患提供即時舒緩並加快出院,展示中西醫合療的獨特優勢。
專業居家中醫療服務
為行動不便、失能病患或因長期臥床而遭受的嚴重便秘和失禁、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和癲癇等慢性疾病的居家病人,中醫部提供一系列多樣化的治療,確保病患能在自己的家中安全且有效地接受個性化和貼心的醫療照護,改善生活品質並促進健康恢復。
中醫病房(自在居)
花蓮慈濟醫院於2022年成立中醫病房,我們採用中西醫雙主治醫師模式,是東台灣首間提供全程整合治療的病房。同時,結合中西醫的專長,專門針對中風、顱腦損傷、脊髓損傷患者進行神經修復,以及為腫瘤癌症患者提供輔助治療,目的是減輕放射和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同時增強患者體力。
此外,中醫病房也提供專門的生殖醫學療程,包括孕婦的安胎與待產照護,透過中西醫合療策略,提高療程的成效並改善患者的整體康復過程。
透過這種全方位的治療方法,我們能夠更有效地結合傳統中醫與現代西醫的治療方案,以支持患者的康復過程並顯著提高治療成效。
獲獎肯定與創新研究
2021年,獲得總統頒贈「中醫奉獻獎」。
2022年,獲頒第一屆衛福部玉階獎,囊括「領航貢獻獎」及「卓越貢獻獎」兩項大獎。
2022年-2024年,連續3年以「急診看中醫-中西醫合療新契機」獲國家品質標章SNQ。
2022年,以「環保活性螢光生物材料」,榮獲第19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
2023年,以「骨質疏鬆與膝關節退化治療」,榮獲第20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
2023年,以「神經團隊中西醫合療:拯救生命的有效策略」,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
人本醫療,尊重生命
秉持「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理念,我們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不斷推進個人精準治療模式,包括從幹細胞到中草藥針灸,以及利用基因檢測提前預防疾病和精確治療重大疾病。
歡迎您親臨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讓我們的專業與熱誠守護您和您家人的健康。
得獎佳績
圖說:花蓮慈院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示範穴位按摩,不僅達到緩解腸病毒等不適症狀,也能加強提升免疫力。
天氣逐漸轉熱,腸病毒蠢蠢欲動,每年在台灣的五月底至六月中旬達到高峰期,預防方式除了提醒家長與小朋友勤洗手及正確洗手是防治關鍵外,花蓮慈院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表示,中醫的藥膳、茶飲、穴位按摩,不僅達到緩解腸病毒等不適症狀,傳統中藥口噴劑型也有增強抵抗力對抗腸病毒的效果。
余先生的大兒子手腳出現紅疹,口腔出現潰瘍情形,接著一周後,換小兒子也感染腸病毒,還因發燒不退,出現嗜睡意識不清得病徵,因而住院。所幸經過適當治療與照顧,孩子才痊癒出院。楊成湛提醒家長,除了需多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外,平時更要注意孩子的衛生習慣與病毒防護,最重要的是提升免疫力,以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
中醫認為腸病毒是風邪熱毒,兼夾濕邪,侵襲人體為病。楊成湛表示,腸病毒的症狀屬於中醫的「溫病」,是因「六氣」變化過大,造成「六淫」的風熱疫毒與濕邪。正常情況下,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稱為「六氣」。而「六淫」是指正常的六氣太過或非其時而至,也就是氣候變化異常(如春天應溫反寒,秋天應涼反熱等);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忽冷忽熱,導致疾病發生(病毒變性)。六淫為病,發病途徑多由外而入,如肌表、口鼻等。
圖說:除西醫支持療法外,傳統中藥口噴劑型也有增強抵抗力對抗腸病毒的效果,緩解腸病毒的不適症狀。
中醫預防及治療抗腸病毒可分為兩步驟。首先「預防勝於治療」,中醫建議以清熱解毒利咽的金銀花茶(金銀花、板藍根、連翹、甘草、薄荷、魚腥草),或是穴道按摩如合谷、曲池、迎香、風池來加強提升免疫力。楊成湛表示,四時不正之氣會令病毒、細菌變種,因此不論是何種感染,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有效抵抗、預防外邪。
其次為治療方式,除西醫支持療法外,楊成湛表示,中藥「普濟消毒散」(黃蓮、黃岑、板藍根、玄參、柴胡等十四種中藥材)的口噴劑可以有效緩解腸病毒的不適症狀,臨床研究發現普濟消毒飲口噴劑可使8成的輕中度腸病毒患者病程縮短至2天,和一般腸病毒病童平均病程7天相較,有明顯效果。
此外,孩子在對抗腸病毒時,嘴巴破到難以下嚥,雖然心疼,但也只能陪伴孩子對抗病毒,多喝水、多休息。楊成湛也建議小朋友可多吃冰涼的綠豆薏仁湯,將食物撈出,只餵涼涼的湯給孩子喝,不僅具有清熱解毒功效,同時還能緩解咽喉不適。
圖說: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朱家祥提醒家長,腸病毒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花蓮慈院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朱家祥表示,腸病毒一般潛伏期約3至6天,發作時會出現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症等典型症狀,包括口腔黏膜、牙齦、舌頭以及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等處出現水泡潰瘍,一旦發生以上症狀,以及嗜睡、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等情況,則需立即就醫治療。
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朱家祥主任表示,腸病毒主要傳染途徑為透過唾液、噴嚏、咳嗽以及糞便、受汙染的食物和水等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正確洗手與咳嗽時應以手帕或衛生紙掩口鼻等咳嗽禮節,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若不慎感染腸病毒,落實請假在家隔離至少七天。
撰文者:彭薇勻
報 導:花蓮慈濟醫院
一、本院為執行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計畫-建置中醫臨床技能測驗中心計畫,今年度由本院擔任主辦單位,將進行中醫師資培訓--臨床實務訓練課程,以提升中醫指導醫師培訓品質。
二、課程日期:民國105年8月28日(星期日)(詳如議程表)
三、課程地點:花蓮慈濟醫院協力三樓合心會議室
四、上課對象:全國符合師資資格(中醫執業5年以上)之中醫師,期能透過此培訓課程提升對新進中醫師(R1、R2)臨床教學能力。
五、議程表,如下:
◎議程表.pdf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於四月十八日上午正式掛牌成立「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專區」。慈濟醫療財團法人林碧玉董事(左七),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左八)、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左九)、急診室主任賴佩芳(左十)以及護理部主任鍾惠君(左六)帶領急診、中醫護理團隊都到場揭幕。
中醫常常會讓人想到調理養生等較為慢性的疾病治療,其實在急症急救上也可以派上用場!為了提供更適合的醫療,花蓮慈濟醫院推動中、西醫整合治療,自四月十八日起,中西醫合療將不只是在門診及住院醫療上,急診醫療也能接受到中西合璧的醫療服務。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這是東台灣急診醫療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過去民眾認為治療急症就要找西醫,事實上中醫對於急性疼痛,甚至是胸悶、胸管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效果。六十三歲的蔡女士,日前因嚴重胸悶、呼吸困難多日、噁心嘔吐、嚴重頭痛到急診就醫。經急診醫師提供相關檢查,排出心肌梗塞的狀況後,給予西醫處置並會診中醫。經過中醫推拿、針灸治療後,原先胸口緊繃、頭痛劇烈的蔡女士說,不僅頭痛明顯改善,胸悶、呼吸困難也得以舒緩,很高興急診能提供中西醫合作治療,讓他順利緩解疼痛,提早出院。
花蓮慈院急診室於四月十八日上午正式掛牌成立「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專區」,突破以往國內醫院急診室只有西醫醫療服務之刻板印象,成為東台灣首家醫院在急診室提供專屬中西醫合療的專床專區。何宗融副院長表示,目前急診室「中西醫合療專區」提供各類的眩暈、急腹症、胸悶、胸痛、心悸、軟組織疼痛、經痛、偏頭痛、癌症疼痛、骨骼關節相關痛症以及腦中風等中醫治療服務,透過中醫處置能幫助快速舒緩,讓原本須留觀的患者能提早出院。
急診室主任賴佩芳表示,急診室的功能主要在於解決病人急又重之症狀,但臨床上有些疾病像是眩暈、急腹症、胸悶、胸痛、心悸、軟組織疼痛、經痛、偏頭痛,卻非能夠馬上處置而獲得緩解,因此會建議病人留院觀察,導致急診室病床壅塞而一床難求。急診患者經過中醫介入進而減少留置時間,不但是幫助病患、提升急診照護品質,也改善急診壅塞狀況。
未來,花蓮慈院中醫團隊將加入急診駐點服務,與急診主治醫師查房留觀病人,經急診醫師做第一線診斷判斷無立即生命危險,但有疼痛、眩暈等情況發生,可以由中醫處方針灸、耳豆/針、外敷藥膏以及拔罐、放血等治療來緩解症狀,縮短急診室輕症病人的留觀時間。何宗融副院長表示,特別是針灸,對急性疼痛有立即性的效果,有時西醫嗎啡仍無法解決的急性疼痛問題,透過針灸可幫助快速舒緩,也讓原本須長期留觀的患者舒緩疼痛,提早出院。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並強調指出,「中西醫合療」是全世界醫療的趨勢,為更加增進台灣中醫和西醫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中醫和西醫不應只是在各別專科領域劃地自限,而是更應該整合彼此的醫療技術,共同為民眾創造一個醫療無界線的中西醫整合醫療環境,因而率先成立急診室「中西醫合療專區」,提供更完整的醫療服務。
花蓮慈院中醫部致力發展「中西醫合療」,除了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外,目前中醫部針對復健科、巴金森及腦瘤、放射腫瘤科、風濕免疫科、婦女疾病、輕安居、創傷症候群、失智症以及腦中風也有提供中西醫合療門診。由點至線與面逐步推動,落實與西醫各科合作,跨越慢性期和急性期傳統分工,採團隊運作,針對病人的需求,銜接提供主動的諮詢或被動的醫療服務,蔚為東部地區的中醫療法特色。
※實地訪查時間約2至4小時,訪查期間依規定除茶點、飲料外,均不接受機構招待及各項餽贈、紀念品或禮品等,敬請惠予配合。時間分配表如下:
進行程序 | 時間分配 | 備註 |
會前會 | 20分鐘 | Â |
一、委員及機構人員介紹 | 5分鐘 |
Â
|
二、聽取接受補助之醫院簡報 | 15分鐘 |
Â
|
三、實地查證及與參與計畫人員訪談 (一)Â Â 實地訪查及資料查證 (二)Â Â 主持人及指導醫師訪談 (三)Â Â 受訓醫師訪談及學習成果評核 |
(受訓醫師數1-8) 50~110分鐘 |
Ÿ  進行書面資料審查
Ÿ  受訓醫師準備學習護照檔案、書面資料、其他佐證資料 Ÿ  請訓練機構準備面談場地,醫策會人員協助面談事宜,其餘人員請迴避 |
(受訓醫師數â¥9) 110~170分鐘 |
||
四、委員整理資料 | 20分鐘 | Â |
五、問題釐清與總評 | 30分鐘 | Â |
合 計 | 2~4小時 |
左圖:何宗融副院長(右)在場邊,協助跆拳道選手緩解賽後肌肉緊繃、疲勞等問題。
右圖:在壘球比賽現場,何宗融副院長(右)透過艾灸緊急緩解壘球選手腹瀉問題。
2018雅加達-巨港亞運2日晚間落幕,中華代表團拿下17金、19銀、31銅牌的佳績。今年中華代表團組成史上最大團,醫療、後勤部隊也總動員,不僅有七名醫師、五名物理治療師、一名整復師和廿七名防護員,組成超過四十人的醫療團隊。其中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副院長何宗融擔任隨隊醫生,他本身不只是中醫,更是太極拳跟武術的國家級教練,有豐富的國際級運動賽事隨團醫療經驗!
身為台灣第一位隨隊參與國際賽事的中醫師,投入運動傷害治療超過10年,何宗融副院長表示,事實上,「跌打損傷」原本就是中醫的強項,除了骨頭、韌帶斷掉外,其他運動傷害中醫幾乎都有解方。中醫裡的傷科手法,包含推拿、手法復位等適合大範圍面積的治療,針灸則可用在局部的消腫止痛。
圖說:在駐診室,何宗融醫師透過推拿、手法復位,緩解選手肌肉緊繃疲勞等問題。
由於雅加達亞運氣候和飲食,許多選手水土不服,內科狀況特別多,團員發燒、感冒、腹瀉狀況都有。何宗融透露,像是這次獲得銀牌的女壘隊,在一場賽事中,有位選手嚴重腹瀉,為了改善狀況,何宗融在場邊透過艾條燻烤相應穴位,使熱量通過刺激穴位進入經絡,以達到溫陽補氣、調經通絡、消淤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不到五分鐘,選手的腹痛狀況立即獲得緩解,又能立即上場應戰。
對於運動員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上場應戰。何宗融指出,尤其是空手道、跆拳道、拳擊……等競技選手,在比賽過程中,常會因激烈的攻擊,不慎造成骨頭之間卡住,使筋僵硬,沒有在正確的間隙位置上,等傷害運動。這時在中醫骨傷科裡有「骨錯縫、筋出槽」的原理,透過傷科手法,可以先將稍微錯位的骨頭復位,再搭配針灸止痛,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先紓緩運動員的急性傷害,並上場繼續拚戰。
除了場上急性傷害治療,中醫對場下疲勞恢復、運動後遺症處理也有一套。何宗融表示,運動員在場上時,往往會因為肌肉過度緊繃、疲勞,而產生急、慢性的疼痛。針灸可以在短時間內放鬆肌肉、降低發炎反應,有時甚至不需要留針,或是單純用手指按壓穴位,就能看到效果。
圖說:角力選手(左圖)與武術選手(右圖)感謝何宗融醫師在亞運期間對選手的照顧。
能有這些成效,不僅是因為中醫特有的療法,也包含中醫強調「整體性」的治療原則。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表示,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在今年四月正式揭牌後,目前規劃針對一般民眾會提供包含骨科、復健科、疼痛科、中醫科……等結合中西醫的跨科整合性服務,對於運動選手除了建立起快速通關的醫療服務,還會結合高科技的儀器,科學化分析與研究,透過中、西醫同治運動傷害的理念,希望能對選手的運動表現及教練的訓練方式能有所幫助。
撰文者:彭薇勻
報 導:花蓮慈濟醫院
花蓮慈院中醫部柯建新主任表示,天氣熱,民眾多會吃冰、喝冰水、冷飲、吹冷氣來消暑,這與中醫概念相衝突。以中醫的保養角度,身體一旦有「熱」,首要任務要將熱「散出去」,身體散熱的管道有三:包括小便、大便與毛細孔流汗。三個管道暢通,身體的熱與廢物,就能排除體外。
中醫通常不建議民眾吹太強的冷氣,或是頻繁進出冷氣房,是因為毛細孔遇冷「關起來」,身體的熱無法正常散熱,身體就像「悶燒鍋」悶住,而導致中暑。柯建新提醒,冷氣不是不能吹,但是溫度不能降得太低;進入空調場所,適度戴毛帽、圍巾、或是薄外套,做為緩衝,減少感冒、關節痠痛、偏頭痛等病症的發生。
吃冰、嗑西瓜,是民眾常見的消暑飲食方式,卻容易導致肚子悶、吃不下、甚至腹瀉的症狀。太過冰冷的食物,對於體內的臟器,心臟、肺臟、腸胃道等,都可能有影響。心臟功能不佳的老人家,貪涼吃冰後,會感覺「心臟蹦蹦跳,好像快停了」;有的人則會出現氣管收縮,「快要喘起來」的狀況;女孩子適逢生理期時,冰冷食物易使經血不易排出,而容易產生經痛。
「冬天蘿蔔夏天薑,不用醫生開處方。」柯建新建議,即使是炎熱夏天,仍盡量飲用溫熱的水與食物,並適度吃點薑片、喝薑茶、薑湯,暖胃並讓身體的熱有效散出。如果真的想要吃冰、嗑西瓜,則建議在正中午時食用。
◎中醫界運動飲料 「生脈保元湯」
此外,柯建新也補充,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推出的中藥即飲包中,其中的「生脈保元湯」有「中醫界運動飲料」之稱!透過黨參、麥門冬、五味子、黃耆、甘草â¦â¦等藥材,能治療虛勞煩熱、肢體倦怠、口乾口渴等症狀。民眾若有需求意願,可以到門診尋求醫師的專業評估,根據病人個別情況,開立最適合的藥方。
圖說:「生脈保元湯」含有透過黨參、麥門冬、五味子、黃耆、甘草â¦â¦等藥材,有「中醫界運動飲料」之稱!
花蓮慈院中醫部推出中藥即飲包,民眾若有需求意願,可以到門診尋求醫師的專業評估。
圖為中醫部黃明雯醫師。
被喻為「醫界葉問」的中醫師何宗融教授,不僅整合中西醫合療,救急、救心、救殘,加強腦中風、腦傷患者的個人化醫療照護,甚至將中西合療運用在褥瘡和糖尿病足潰瘍等慢性傷口上,救人無數。何宗融本身不只是中醫師,更是太極拳跟武術的國家級教練,鑽研中醫運動傷害,擁有豐富的國際級運動賽事隨團醫療經驗。甫接任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的何宗融,九月開始,每週二、週五下午開設門診,為花蓮、臺東鄉親解病苦。
何宗融是高雄醫學大學預防醫學碩士,再到中國醫藥大學深造,取得醫學博士,並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參訪醫師、紐約中醫學院教師,豐富的國際觀學經歷在台灣中醫界無人能及。何宗融說,中醫是自己的專業,過去在西部醫院,他以多年臨床經驗整合中西醫合療,「救急、救心、救殘」,成功協助巴金森、中風復健、運動傷害、無名酸痛、慢性不癒傷口、襑瘡等病人逐漸找回健康。
在整合中西醫合療上,腦部歷經重大手術的病人,中醫針炙處理上有專門的醒腦方式,透過獨特的中西醫合療模式,可刺激腦的再生與復原,讓許多經歷重大手術後的病人逐漸恢復。何宗融強調,中醫針對腦中風住院及後遺症病人,臨床經驗發現,不論是腦傷還是中風,以中醫針灸、中藥越早介入治療,可「醒腦開竅」刺激腦部活動,促進腦血循環,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藥,更可加速病人的意識恢復以及降低肢體程度的受損情形。
何宗融除了將中西醫合療應用在腦傷的急症、難症之外,他也將運用在褥瘡和糖尿病足潰瘍等慢性傷口上。何宗融表示,過去曾遇過一名腳踝蜂窩性組織炎、膿瘍長達27年都不能癒合,西醫做診斷、驗菌、清瘡,之後轉介中醫,傷口進行清水沖洗、針灸圍刺,最後把脈後依據傷口嚴重程度開藥,加速傷口癒合。透過與西醫合作建立標準程序,提高治癒率。
何宗融說,西醫可以做到傷口感染控制、手術清創等技術,如果能再搭配中醫「外敷」與「內治」治療,內服以清熱解毒為大方向,同時搭配針灸,而外用則透過「外敷膏」以達到「祛腐生新、拔膿生肌」的作法,能縮短傷口治療時程,大大改善患者及照護者的生活品質,更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面臨被截肢的風險。
習武超過40年的何宗融,是柔道3段、柔術3段的擒拿高手,更曾獲全國太極拳冠軍,具有奧運裁判身分,是國內少數中西醫合併醫療「武功高強」醫師。由於父親是外丹功總教練,自幼扎下練功底子,不僅融合精華太極拳八式,也因此鑽研中醫運動傷害,多年來常擔任國際賽事的隨隊醫師,成為運動員堅強的後盾。今年第18屆亞運在印尼登場,何宗融擔任隨隊醫生,他本身不只是中醫,更是太極拳跟武術的國家級教練,有豐富的國際級運動賽事隨團醫療經驗!
中西醫合療是全球醫療的趨勢,中醫除了治病外,也著重於預防的概念,強調未病先防和已病防病。何宗融經常鼓勵病人練太極拳,因為手腳使力與呼吸,可以激化大腦神經細胞,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周邊造血功能,同時協調興奮和抑制作用,對於精神創傷與神經衰弱修復,療癒效果亦佳。
撰文者:彭薇勻
報 導:花蓮慈濟醫院
今年的(104年)指醫師培訓營與指導藥師培訓營皆由台灣中醫醫學學會舉辦,
指導醫師培訓營舉辦時間如下:
6/21(日)中區指導醫師培訓營-中國醫藥大學
7/19(日)南區指導醫師培訓營-高雄長庚醫院
7/26(日)北區指導醫師培訓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限名額100人)
另外大約在8月或10月份,台北會再增加一場指導醫師培訓營,地點應該會在長庚,
但目前未定,請大家依照原行程安排參加場次~
今年報名方式改為「線上報名」,需要請醫師自行上網填寫http://taiwan-cme.blogspot.tw/
目前開始報名的場次為6/21(日),
7/26(日)目前尚未開始報名,到時再請大家記得上網報名~~
如有問題都可以詢問台灣中醫教育學會
聯 絡 人 :張加昇
連絡電話:(04)2205-3366#3105
面對即將到來,動輒超過三十度的炎熱夏天,常見民眾猛灌冰水透心涼,中醫師看了卻直搖頭。為了讓民眾能健康消暑,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分享「夏日清涼飲」,讓民眾能健康的清涼一「夏」!
「未食五日節粽,破裘毋甘放。」指的是端午節過後,時序漸入夏季,冬衣可以收起來。中醫部主任柯建新醫師表示,夏天的濕與熱,容易讓民眾出現身體悶、頭脹、易口渴、易出汗、怕熱、排便不順、小便黃澀、甚至疼痛等「人不舒服、不清爽」的症狀。
◎夏日清涼飲,輕鬆健康一「夏」
為了讓民眾能健康消暑,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分享「夏日清涼飲」,透過滑石、甘草、薄荷等三種藥材,排除體內的「暑、濕、熱」,使身體清爽,有效預防夏日暑熱,「就像身體內建一台冷氣機!」,讓民眾能透過健康的方式,清涼一「夏」。
圖說:花蓮慈院中醫部柯建新主任分享「夏日清涼飲」,透過滑石、甘草、薄荷三種藥材製成的袋茶飲,
不僅能有效改善中暑症狀,甚至能有效預防中暑,沖泡方式簡單又方便。
柯建新主任表示, 滑石有「清熱、利濕、利尿」的功效,夏天身體容易悶熱,過多的溼氣使人感覺疲累、口渴â¦â¦等,滑石都能有效改善;滑石搭配「護胃」的甘草,利尿卻不傷胃氣;昏沉夏日,民眾常感到「腦袋瓜悶脹、不清醒」,夏日清涼飲中的薄荷,能「提神醒腦、明目、開胃」,讓身體感覺清爽、舒適。
傳統煎煮中藥常見「藥頭、藥尾煮兩遍」、「三碗煎作一碗,一碗煎成八分」等繁瑣步驟。而夏日清涼飲則是袋茶飲,沖泡方式簡單又方便!柯建新表示,民眾只需將滑石一錢、甘草一錢、薄荷一錢,外裹棉袋後,用一百度熱水沖泡,悶一下,放涼至不燙口的溫度,即可馬上飲用。柯建新提醒,「夏日清涼飲」不可沖泡過久,因藥材之一的薄荷,其功效來自於揮發性精油,沖煮過久會使得精油揮發殆盡。
柯建新建議民眾,可將「夏日清涼飲」泡「淡淡的」,飲用一整天,不僅能有效改善中暑症狀,甚至能有效預防中暑。不過一般建議在「有太陽」的時候飲用,效果較佳,夜晚氣溫轉涼,建議少量酌量甚至不要飲用。
「夏日清涼飲」是非常溫和的飲品,包括孕婦在內的民眾都能安心飲用。由於滑石、甘草、薄荷三種藥材屬「寒涼」,身體較虛弱、氣虛、怕冷、抵抗力較差的民眾,需要的是「補」,而非「清熱解毒」,則不適合飲用此茶飲。
※「夏日清涼飲」沖泡方式
藥材成分: 滑石一錢、甘草一錢、薄荷一錢
飲用方式:夏日清涼飲為袋茶飲,民眾只需將所有藥材外裹棉袋後,用一百度熱水沖泡,悶一下,放涼至不燙口的溫度,即可馬上飲用,簡單又方便!
溫馨小提醒:
1.夏日清涼飲不可沖泡過久,以防藥材之一的薄荷,其精油成分揮發殆盡。
2.民眾可將「夏日清涼飲」泡「淡淡的」,飲用一整天,不僅能有效改善中暑症狀,甚至能有效預防中暑。
3.夏日清涼飲是非常溫和的飲品,包括孕婦在內的民眾都能安心飲用。此外,身體較虛弱、氣虛、怕冷、抵抗力較差的民眾,則不適合飲用此茶飲。
4.夜晚氣溫轉涼,建議少量酌量甚至不要飲用。
圖說:中醫部黃曉怡醫師為病人敷貼三伏貼,並依照病人體質選取不同穴位組合,還可以配合服用中藥與針灸加強效果。
今天是夏季的「初伏」,也是中醫治氣喘「三伏貼」的首日,許多父母帶著有過敏體質的孩子求診,還有敷貼多年、有效改善過敏症狀的老病友,推薦同樣患有過敏性鼻炎的好友一起來貼三伏貼。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黃曉怡醫師提醒,在敷貼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與避免浸泡冷水,多喝溫水、盡量不吹冷氣,以免效果打折。
不少過敏性鼻炎患者,每天清晨起床便狂打噴嚏、鼻水流不停,症狀常持續一整天,影響生活作息。今年第三年接受三伏貼治療的李小姐,每到冬天都會有鼻塞、流鼻水的困擾,尤其是早晨剛起床時特別嚴重,經常伴隨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直到接受「三伏貼」搭配體質調理後,李小姐明顯感受到過敏症狀改善。她說:「第一年貼完後,不僅過敏症狀改善一半,就連感冒都減少了,尤其是那年冬天感受特別明顯,讓她十分驚訝,趕緊預約今年的三伏貼門診。」
圖說:三伏貼是利用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等辛溫的藥材,依一定比例磨粉混和老薑汁做成藥餅後,敷貼在背部的穴位上4至6小時,可調理臟腑功能助長陽氣,增加對寒邪的抵抗力。
過敏性鼻炎、哮喘及慢性咳嗽是好發於冬季的纏綿疾病,皆屬於肺系疾病。黃曉怡醫師表示,三伏貼就是利用中醫的預防醫學概念,以冬病夏治原理,在一年當中最熱的三天,搭配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等辛溫的藥材,依一定比例磨粉混和老薑汁做成藥餅後,敷貼在背部的穴位上4至6小時,可調理臟腑功能助長陽氣,增加對寒邪的抵抗力。
中醫流傳下來的三伏貼療效,近年也獲得科學上的證實。黃曉怡醫師表示,在美國著名期刊上,有論文證實「三伏貼穴位療法」,可增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能夠有效降低過敏狀態,達到抗過敏的作用。更有研究顯示,以三伏貼連續治療三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可達百分之八十以上。
如果有氣喘、慢性咳嗽、失眠月經不調與腸胃問題的病人,黃曉怡醫師表示,醫師會依照病人體質選取不同穴位組合,除了接受三伏貼治療外,還可以配合服用中藥與針灸加強效果。
黃曉怡醫師提醒民眾,敷貼期間,皮膚會有局部紅腫、發癢及燒灼感、或是輕微脫皮,屬於正常現象,不必太過擔心。但三伏貼並非所有體質都適用,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及短時間敷貼皮膚即會大量起泡的病患,以及有發燒和咽喉發炎者,都不宜進行。
撰文者:彭薇勻
報 導:花蓮慈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