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高齡長輩看診 備妥「用藥及疑問清單」醫病雙贏

我在神經科門診的病人群,多半與神經退化有關,所以平均年齡都接近80歲或甚至更高齡的長者。然而,現在台灣的醫療制度複雜,每一家醫院或診所的設計也不一致,要讓一位年長的病人獨自從進醫院大門的那一刻開始,掛號、找診間、等號、看診、批價、排時間做檢查、抽血或照片子、領藥,其實非常不容易,經常需要家人陪同。

失智黃昏症候群 「抗精神病」藥物是必要之惡

年過80的李阿姨已經患有失智症2-3年,雖然沒有辦法確定病因,但是她的精神症狀倒是非常明顯,例如半夜一直吵著要出門、情緒容易激動、經常懷疑錢被偷。儘管她沒有什麼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抽血檢驗的數字比她的子女們都還好,甚至連續走操場5圈也不會有問題,但是這樣的「身體健康」反而是家人無法好好看顧的原因,實在很矛盾。

巴金森焦慮症 惱人的「非動作障礙」

彭大姊今年才剛滿可以領半票的65歲,不過巴金森氏症已經困擾她將近5年的時間,每回來到診間,都很明顯地看出她的肢體抖動,但是她自己倒不太在意「抖」這件事,她的先生也說:「其實她在家大部分的時間都不會很抖,好像來到醫院比較容易緊張,所以看起來比較抖。」

鑑定失智症 需要可靠病史

王伯伯今年76歲,聽力不大好,日前由女兒的一家四口陪同就醫。女兒一開頭就很焦慮地提問:「我覺得我爸有點像是失智症,今天趁年假結束前,趕快帶他來鑑定一下,看能不能早點吃藥,延緩惡化。」

過年期間不少返鄉遊子,特別是每年難得回家一趟的兒女,注意到長輩的生活狀況極少外出,記憶力不是很敏銳,不少一家三代同堂出現在診間,想要諮詢有關失智症的問題。 每次家人帶著長輩看病,我都特別留意要直接面對面地跟長輩「本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