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患者與健康者抬舉功能之肌電分析評估
洪嘉駿1,沈祖望2,梁忠詔3,吳文田4
社團法人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第31次學術研討會優良論文.2011
前言:
下背痛族群的人數在現今社會中逐漸增加,抬舉功能在工作能力評估或強化的過程中,亦是個案能否回返工作的重要參考因素。本研究利用病例控制研究設計來探討慢性下背痛患者及健康者執行抬舉功能測試時,以肌電訊號(EMG)來篩檢個案背痛與否之正確率及其切截點分析。以期使抬舉功能測試有較多的客觀化數據可供評估人員參考。
方法:
利用10個正常人及10 個慢性背痛患者(以醫師診斷為原則,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做為受試者,兩個族群年齡為18~55歲,收案過程以同年齡層(±5歲)及性別相同的個案執行抬舉作業(地面至腰),訊號擷取使用CleveMed生理訊號收集器,軟體為Biocapture(Fig.1)。訊號分析採用Matlab (2007),統計分析採用SPSS 18。負重重量以其最大握力(100%)為依據,分別抬舉重量30%及50%之箱子各5次,並在其背部肌肉 多裂肌(Multifidus,頻道CH1~2),最長肌(Longissimus,CH3~4)擷取出肌電訊號(CH1,3為右側,CH2,4為左側)(Fig.2),先進行獨立T 檢定,以找出顯著的特徵。結果可得知正規化中位數頻率(normalMF)及正規化平均功率頻率(normalMPF)可分辨個案有否背痛之診斷(p<.05),並進一步進行兩種不同重量狀態下的「接受者操作特徵」(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
結果:
得知在30%的負重狀態下,ROC分析所得之曲線下面積為0.8~0.91,準確率為0.8~0.89,多數特徵值敏感度及特異度皆可達到0.8以上(Fig.3);在50%的負重狀態下,ROC分析所得之曲線下面積為0.62~0.86,準確率為0.62~0.79,多數特徵值敏感度及特異度皆可達到0.66以上。兩種負重狀態綜合比較下,normalMPF4有較佳的表現,在30%負重狀態下,其曲線下面積為0.9,其截切點為-121.66%,小於此截切點分數者其為背痛患者的準確度為0.85,敏感度為0.8,特異度為0.9。
結論:
背部高位的肌電訊號(normalMPF4)在不同重量抬舉作業中有較穩定且較好的區辨率,且相較下以30%負重狀態下,可獲得較50%負重狀態為佳的區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