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找到一項結果。
第 9 頁,共 11 頁
嬰兒爽身粉因含有一級致癌物石粉而遭到禁用,而滑石粉因和石綿同出於一種礦源也遭禁用。關於滑石粉與卵巢癌之間關係的擔憂,最早在1971年就開始出現,認為爽身粉用於外生殖器官會因為子宮輸卵管的通路引起慢性發炎進而引起卵巢癌,此後不斷有人做各種實驗,卻一直無法確認。2020年1月《美國醫學會雜誌》報導並未發現使用爽身粉並未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
Photo credit: https://topclassactions.com/
2020年6月美國預防醫學期刊報導一則麻州的統計,蒐集了1998到2013年超過2500名耳聾和聽障的孕婦,發現耳聾和聽障產婦相較於無聽障者容易有妊娠糖尿病(8.7% 與5.4%)、妊娠高血壓(6.3%與4.8%)、胎盤早期剝離(1.6%與0.8%)、高的剖腹產率(32.1%與28.7%)、產後住院時間較長(超過4天者7.5% 與5.2%)、早產(9.2%與7.1%)、低出生體重(7.2%與5.6%)、小於妊娠週數(10.3%與8.6%)、以及低的Apgar score (1分鐘9.8% 與7.5%;5分鐘2.2%與1.2%)。造成這種差異可能是溝通障礙,醫護人員的衛教無法準確傳達給聽障的孕婦,以致衛教無法落實。同時造成耳聾和聽障約有的400個基因缺陷也可能合併於其他孕產婦健康表達。另一方面聽障有較高比例的產前糖尿病以及憂鬱、壓力、個人間暴力(interpersonal violence)和懷孕期間抽菸,都可能造成上述的不良結果。
Photo credit: https://www.hearinglink.org/news/hearing-loss-news/201801/guildford-diocese-hearing-aid-drop-clinics-jan-march-2018/
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根據臨床癌症期刊(JCO)的報導,統計了近76萬名研究對象,追蹤了10年發現,維持運動量7-15 小時/週,確實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的機率,如乳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腎臟,骨髓瘤,肝臟 ,非霍奇金淋巴瘤等7種癌症。
2020年6月英國婦產期刊報導了6例新冠肺炎的孕婦出現高血壓,蛋白尿,血小板低下,肝臟酵素上升等類似子癇前症一樣的症狀,不同的是子癇前症會有異常的子宮度動脈血流(Uterine artery pulsatility index,UtAPI) 和血管新生因子angiogenic factors (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Placental growth factor [sFlt-1/PlGF]),而心冠肺炎的類子癇前症會因為肺炎的改善而消失並可以繼續懷孕,這兩者必須加以區別。
Photo credit: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regnancy/hypertension-induction-delivery-preeclampsia
針對近幾年來普遍用於卵巢癌治療的劑量密集化學治療(dose dense每週一次共三週,每四週為一療程),11月份刺針(Lacent)發表一篇針對歐洲人所做的統計發現,劑量密集化學治療和一般療程(每三週一次)的化學治療一樣有效,但並未能提高卵巢癌的存活率。
肥胖的初產婦剖腹產率高達53%。美國週產期期刊刊載一篇研究針對2016到2018年期間236位肥胖初產婦進行催生,分為兩組,一組只使用治療胃潰瘍的前列腺素—喜克潰(Misoprostoal,Cytotec)塞入陰道,另一組使用尿管水球加上喜克潰,最後發現兩組的剖腹產率差不多,意即加上水球牽引似乎沒有太大的幫助。
Photo credit: https://www.cookmedical.com/products/wh_crbs_webds/
花蓮慈濟醫院日前收治一名原在外院產檢的產婦,懷孕三十五周時提早破水,緊急到慈濟醫院急診就醫,因為胎兒有生長遲滯的現象因此留院待產,在待產過程 中發現胎兒心跳異常,內診發現產前臍帶意外掉到陰道裡,胎兒供血被阻斷,情況相當危急,幸好婦產科醫師龐渂醛緊急為產婦剖腹,從劃刀到胎兒出生只花了三分 鐘,順利解除胎兒窘迫的危機,保住產婦與胎兒生命。
這名三十二歲的曾姓產婦,懷孕第二胎,在診所產檢時就知道孩子比正常的孩子還小,沒想到孩子出生時體重只有2000公克。龐渂醛醫師表示,在剖腹生產的過程中,發現胎兒的胎盤臍帶異異常,除了臍帶帆狀附著在胎盤以及胎盤早剝的情況外,臍帶內的動靜脈也只有薄薄的羊膜包覆著,在臍帶發育不正常的情況下,供應腹中胎兒的營養有可能不足,造成孩子有生長遲滯的現象外,臍帶也容易就會被外力壓扁,造成胎兒血供受阻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
正常臍帶會附著在胎盤內,臍帶裡的動靜脈由厚實臍帶膠質包覆著,不容易被外力擠壓而受影響,但臍帶帆狀附著可能會造成胎兒生長遲滯、早產,且有6%臍帶帆狀附著的寶寶合併有臍帶血管前置的問題,沒有臍帶膠質包覆的動靜脈,會滑落到子宮下段或胎頭的地方,容易在自然生產時,發生臍帶意外掉到陰道或是臍帶血管破裂等危急的情況,使得母體供應胎兒的血流阻斷,胎兒容易因缺氧、窒息而致命。
產前臍帶脫垂是婦產科急症之一,雖然不多見,卻非常可怕,其發生率約在0.1-0.6%,胎兒的罹病率及死亡率都較高。產前臍帶脫垂是指羊膜破裂後,臍帶滑落至子宮頸口、陰道內,醫師內診時會先摸到或看到臍帶,才會再摸到胎兒的頭、臀、肩等,臍帶脫垂危險性高,因胎兒是藉臍帶從母體吸收營養與氧氣,臍帶掉落子宮頸口或陰道內,將有可能導致胎兒缺氧窒息死亡。
為了與時間拔河,龐渂醛醫師從診斷到寶寶出生只花了二十分鐘,其中從劃刀到胎兒娩出只花了三分鐘的時間。龐渂醛醫師說,當時的情況真的很危急,再慢一點的話,可能造成胎兒缺氧、早產、胎死腹中等,孕婦也可能因大出血而休克甚至死亡,幸好在婦產部與麻醉科醫護團隊無縫接力合作下,圓滿搶救了孕婦和新生命。
美國約有7%~13%的孕婦使用抗憂鬱藥物,未處理的憂鬱症對孕婦和胎兒都有不良的影響。2020年6月美國小兒科期刊(Pediatics)報導,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有利於憂鬱症孕婦病情的控制,但必須注意的是,即使維持在最低劑量仍然會增加新生兒呼吸窘迫的風險,再高一點的劑量除了呼吸窘迫以外還會增加早產的風險。
Photo credit: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regnancy/category-c-drugs
孕婦貧血是否和小孩智能發展有關一直有正反不同的意見。瑞典學者研究從1987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出生共532,232 位小孩,追蹤至2016年12月的心智發展,比較妊娠30週以前被診斷貧血、30週以後被診斷貧血和未被診斷有貧血的孕婦三組,發現貧血確實會增加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A)及智能不足的風險(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而且貧血愈早出現,風險越高。這可能與鐵質在腦部發展中的髓鞘形成,突觸喬木化及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有關。
Photo credit: https://www.webmd.com/baby/guide/anemia-in-pregnancy
過去認為流產的人會增加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心臟衰竭的風險。糖尿病學期刊登載一個丹麥的世代研究,統計了24,774 婦女在1977年到2017年間被診斷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婦女,在1957 到1997年間懷孕狀況,發現流產次數越多,將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就越高。流產次數從1,2,3次相較於沒有流產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分別高出18%, 38%和71%。推測原因可能是由於多次流產引起免疫系統的變化,導致後續發生代謝性疾病。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產科與小兒科、麻醉科醫護團隊通力合作,緊急快速地為「胎盤早期剝離」的產婦進行剖腹產,順利救回胎兒。小嬰兒與媽媽在醫護團隊照護五天後,已健康出院。
花蓮慈院婦產部龐渂醛醫師表示,胎盤早期剝離對孕婦和胎兒都很危險,孕婦可能出血過多而休克,胎兒可能缺氧、胎死腹中,孕婦應隨時注意各項警訊。
今年56歲的胡女士,長年飽受下腹痛所苦,疲於求診於泌尿科、腸胃科、婦產科,病情都未見好轉。經人介紹,到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龐渂醛醫師的門診就醫。經內診與其他相關檢查,龐渂醛醫師確診胡女士患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發炎」,透過不含抗生素的藥物治療,為胡女士解決困擾多年的疾病。龐醫師提醒,女性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是常見、但常常沒被診斷出來的病症,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工作表現、甚至人際關係。若民眾出現反覆性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建議至醫院做一步檢查。
女性「骨盆底肌肉筋膜炎」(Myofascial pelvic pain, 簡稱MFPP) ,最主要的症狀表現就是慢性反覆性下腹痛,龐渂醛醫師表示,女性的慢性下腹痛原因很多,包括常見的骨盆腔發炎、膀胱發炎、便秘、間質性膀胱炎和內膜異位症等,其中預估超過一半的比例合併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因此,需先檢查或排除其他下腹痛的原因,才能診斷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單純性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臨床表現是內診檢查骨盆底肌肉筋膜時,會觸碰到「結節性痛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正常情況下的肌肉筋膜為軟質平滑,一旦有「結節性痛點」,會有0.5公分「凸起結節」,且一碰就痛,即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
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屬於常見卻也常被忽略的病症。多數患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病人,常被當作慢性骨盆腔發炎、骨盆腔內膜異位症或是膀胱過動症治療。以胡女士為例,兩、三年來飽受反覆性下腹痛之苦,雖多次求診於泌尿科、腸胃科、婦產科,都以治療骨盆腔發炎或膀胱發炎為主,服用抗生素治療,下腹痛的情況仍未改善。胡女士已停經,排除骨盆腔發炎的可能性,內診時也未發現骨盆腔發炎會出現的陰道分泌物,尿液檢查也沒有發炎的情況。但內診時有觸碰到「結節性痛點」,因此,確診胡女士患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炎。
藥物治療,是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主要治療方式。病症急性期,施用消炎藥、肌肉鬆弛劑和止痛藥一周,放鬆骨盆底肌肉,進而促進骨盆底肌肉血液循環,以減緩或解除症狀。
骨盆底肌肉筋膜炎不會致命,卻會大大降低病人的生活品質。無時無刻的反覆性下腹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病人的工作表現、夫妻生活、情緒等。龐渂醛醫師表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症常見於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婦女族群,例如理髮師、櫃姐等,因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造成慢性發炎;另外,生產撕裂傷、外傷等,會造成骨盆底肌肉功能失調與肌肉僵直,進而導致缺血、缺氧,長時間就形成「結節性痛點」(MTrPs)。「結節性痛點」會成為周邊疼痛的源頭,讓中樞神經對痛覺更敏感,引發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
龐渂醛醫師也提醒,需要長期站立的婦女,平日可進行熱療,緩解肌肉僵直症狀。在沙發或車上,可備電熱毯,利用看電視或開車時進行熱療;或是每天泡1至2次的熱水澡,持續一周,待症狀改善後可自行調整泡澡的頻率及次數。此外,患有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婦女朋友,則要避免一般常耳聞的凱格爾(Kegel’s)骨盆底肌肉強化運動,以避免刺激骨盆底肌肉收縮,惡化病症。婦女朋友若出現反覆性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建議至醫院做一步檢查。
圖說:骨盆底肌肉筋膜長期慢性發炎所形成「結節性痛點」。(藍箭頭處)
2020年5月美國病理期刊發表15位第三孕期罹患心冠病毒病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的胎盤,發現由於母體缺氧會導致胎盤血管灌流不足而出現常見於高血壓,如子癇前症,產生蛻膜動脈粥狀硬化,纖維蛋白樣壞死和小動脈管壁肥厚,這種現象常合併出現羊水過少、胎兒生長遲滯、早產和死產。而感染新冠病毒特別有絨毛間血栓的形成,證明新冠病毒感染會影響胎盤的血流灌注。
Photo credit: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5/02/nih-sets-aside-more-40-million-study-human-placenta
明明是發育中的少女,不過卻長出了男生才有的鬍鬚,臉上還長滿了痤瘡,甚至連胸腹部、小腿也長出濃密的體毛。青春期開始,陳小姐每天都要刮鬍子、剃腿毛才敢出門,甚至早上出門前刮了鬍子,到了傍晚鬍子又長出來,毛髮生長快速的情況讓她相當困擾。陳小姐表示,國中時看著同年齡的同學,第一次月經紛紛報到,一開始不以為意的她單純覺得是自己發育較慢,但是直到連表姊、表妹初經都來了,自己的月經卻還沒來才覺得不對勁,趕緊就醫。
「月經超過二個月沒來,一定要檢查!」魏佑吉表示,月經不規則、月經異常成因很多,最好就醫接受超音波檢查、抽血驗荷爾蒙等,確定是否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異位,建議及早治療,否則不僅影響生育功能,也會導致子宮內膜增生、不正常出血,若不積極接受治療,還可能提高罹癌風險。
魏佑吉醫師表示,治療多囊性卵巢,除了維持作息正常,減少壓力,必須長期服用藥物治療,讓體內的雌激素和黃體素穩定下來,能讓經期慢慢規律;因為多囊性卵巢也是屬於代謝症候群一類,也可使用血糖藥物進一步控制體重外,有生育計畫者則可使用排卵藥輔助,幫助受孕。
【花蓮慈濟醫院公傳室 黃思齊/撰文】
卵巢癌佔臺灣地區婦科癌症的第二位,每年有1300名新個案(全球每年約19萬名新個案),是婦女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每年約有548人(全球有11萬4千人)死於卵巢癌,是女性癌症的第五大死因。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與婦癌防治中心經過六年的研究,除了印證絕大部分卵巢癌的原發部位不在卵巢而在輸卵管,也發現有效預防卵巢癌的方式。相關研究成果也在2015年11月,刊登於國際知名之「癌症病因學」(Carcinogenesis)雜誌。
芬蘭多家的產婦醫院(maternity hospital)蒐集自2006年到2010年4,743 對母子追蹤長達6-10年的時間,發現有子癇前症的產婦所生小孩,其將來的心理,精神和情緒疾病和孕產婦生產前的子癇前症的嚴重度呈直線關係。反之,孕產婦心理健康和小孩父親高血壓卻不會影響所生小孩的心理健康,排除小孩的心理健康來自遺傳因素。顯示早期子癇前症的篩檢和預防有助於小孩以後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