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壓迫 脊椎微創融合手術神經復原快




左圖:終於可以正常邁步平穩的走路,陳先生住院期間有空即下床練走,讓洪祥益主任(左)看看他可以走得好,不再跛腳。
右圖:即將出院返家的陳先生(右),即使再談起過去的病苦,也是歡喜輕鬆的神情。



攝影:陳安俞
高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壓迫 脊椎微創融合手術神經復原快
左圖:終於可以正常邁步平穩的走路,陳先生住院期間有空即下床練走,讓洪祥益主任(左)看看他可以走得好,不再跛腳。
右圖:即將出院返家的陳先生(右),即使再談起過去的病苦,也是歡喜輕鬆的神情。
微創腰椎融合手術 滑脫脊椎立即復位
全球脊椎手術專家凝聚共識開創腰椎微創手術,經十多年發展已技術成熟,漸為治療主流。
微創經皮鋼釘植入手術,傷口小,沒有大區域的肌肉韌帶破壞,病人術後慢性疼痛的問題大幅減少。
口語常說的「骨刺」,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困擾,指的是「退化性脊椎病變」,包含椎間盤突出、神經管狹窄、脊椎滑脫,若發生在腰椎,常造成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無法正常走路。
腰部脊椎骨退化、長骨刺到後來可能造成腰椎滑脫的現象。一位年過七十,來自北部的林太太,剛開始的症狀是出現走一段路後,腰部就開始痠,愈來愈嚴重,逐漸向臀部以下蔓延,之後雙腿痠麻疼痛,這對於喜歡在住家附近上傳統菜市場買菜的她,非常苦惱。
嚴重時甚至痛到不能走路,林太太說她常感覺整個臀部快要掉下來似的。因為過去置換髖關節的手術經驗不理想,於是她選擇就近到熟悉的醫院接受復健治療。但是密集的復健課程約做了30多次,她的下背及坐骨神經痛卻沒有一絲獲改善,反而痛得更厲害。
於是在兒女建議下,林太太到花蓮做手術治療。一經磁振造影檢查,發現林太太是腰椎滑脫。
林太太的下背及坐骨神經痛原來是脊椎滑脫所致,經微創腰椎融合手術後,隔天即可下床行走。
脊椎原是圓柱狀的椎體,一節接着一節,原本椎體後緣是要對齊的,但是卻出現明顯的錯位,就是滑脫。如果林太太當時的滑脫程度去做復健治療,拉腰牽引的過程,只會讓病人滑脫的關節更不穩定,這也是為什麼林太太復健之後,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痛的主要原因。而透過微創腰椎融合手術,挽救被壓迫的神經,重建退化不穩定的脊椎。林太太隔天就可以下床行走。
脊椎原是圓柱狀的椎體,一節接着一節,椎體後緣是要對齊的,若出現明顯的錯位,就是滑脫。
脊椎分成頸、胸、腰、薦椎。由於頸椎與腰椎為可活動的節段,磨損的程度自然比較嚴重,這地方的病灶也最常見。頸椎的退化性病變可以引起肩頸疼痛、上肢酸麻,更嚴重時也可能出現頭痛、胸悶、步態不穩等症狀;腰椎的退化性病變可能引起腰部和腿部痠麻,無法久坐或久站,步行距離縮短;這些症狀常讓病人苦不堪言,生活機能及品質大受影響。
用在改善腰椎滑脫的腰椎融合手術,須植入鋼釘與支架來穩定脊椎。
記得我曾提過有一位因為車禍頸椎受傷的病人楊小姐,她的頸椎病變即是頸椎骨刺。她是在車禍兩年後才出現症狀,而且並非典型的肩頸痠痛、肩胛骨痠痛和手麻表現;因為舊傷引起頸椎第三節到第五節間的椎間盤軟骨破裂,壓迫到脊髓神經,導致交感神經症狀,包含胸悶、胸痛,且一躺平,壓迫就更嚴重。
楊小姐不但飽受胸悶、胸痛等症狀困擾,甚至無法躺平入睡,到相關醫療科求診,又找不出病因。有次她因為紅斑性狼瘡回診,向風濕免疫科醫師提起自己的病苦,進而安排MRI檢查,才發現她的頸椎受傷,繼而轉介給脊椎神經外科。
因此,若長期出現以胸悶、胸痛、胃食道逆流或是晚上睡不好等症狀,建議病人在看了心臟科、腸胃科、胸腔科等相關醫療科檢查結果仍正常的話,即可到神經科或脊椎神經外科檢查是否為頸椎神經問題。
通常脊椎病變的治療會由保守療法開始,例如藥物消炎止痛、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低侵襲性的注射、神經阻斷等,這些治療可以改善疼痛,但無法改善結構性的神經壓迫和脊椎不穩定。因此當脊椎神經已有結構性的病變,醫師就會建議病人以手術治療。
當脊椎神經已有結構性的病變,無法以保守療法改善,醫師就會建議病人以手術治療。
傳統脊椎手術雖然可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但因手術造成較大範圍的腰部組織破壞,也就是會傷害到脊椎兩側的肌肉與韌帶,需要較長的時間修復,但病人術後腰部的肌肉痠痛無力,腿痠麻也尚未完全恢復,因而沒有足夠的體力來訓練強化腰背部的組織結構,長期下來導致慢性疼痛,這大大減少了病人接受手術的意願。
因此,全球脊椎手術專家凝聚共識開創腰椎微創手術,經十多年發展已技術成熟,漸為治療主流。微創手術目的在於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進而減少術後慢性疼痛,以最常施行的腰椎融合手術來說,用在腰椎滑脫的改善,須植入腰椎鋼釘與支架來穩定脊椎,微創經皮鋼釘植入手術可以經由更小的傷口完成一樣的工作,沒有大區域的肌肉韌帶破壞,病人術後慢性疼痛的問題大幅減少。
一般來說,頸椎、腰椎手術後,一定要戴上頸圈、背架,三至六個月,出院後須定期回診追蹤X光片及臨床評估,若發現復原情況良好,即可不用再使用頸圈、背架。若下肢神經功能正常背痛不厲害,應適度出門運動曬曬太陽、透透氣;若走久了,疼痛加劇即應馬上休息,不逞強,可採用「少量多次」的做法。若復原順利,約兩到三個月後,即可循序漸進的加長走路的距離,若主治醫師評估許可,也可以游泳及爬山。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團隊致力於發展各項新穎技術以造福病人,脊椎微創手術不僅在壓迫性胸腰椎骨折、創傷性脊椎骨折等傷患的搶救上發揮良能,在改善脊椎滑脫的治療上也累積豐富的經驗,衷心期盼可以幫助到患有脊椎疾病的朋友,在花蓮獲得最適切的治療,遠離疼痛痠麻的美好生活品質。
作者:洪祥益
圖片:洪祥益提供
提醒70歲以上的病人,如果真的腰椎壓迫到神經疼痛不舒服,
已影響到生活、工作,且吃藥又沒顯著改善,就要考慮微創手術。
婦人(左)手術後疼痛得到緩解,開心的和洪祥益醫師合照。
一位年近九旬的婦人,雙腳因為劇烈疼痛到無法走路,在家人陪伴下坐着輪椅來看診。老人家的下背痛症狀延伸到她的雙腳,已困擾她很多年,並沒有其他慢性病史,只是近一年來,疼痛愈來愈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折磨她的身心,以致於她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
經腰椎X光及磁振造影(MRI)檢查,可看到她的腰椎明顯滑脫,第四、第五節腰椎椎管已嚴重狹窄,壓迫神經,於是建議她接受微創腰椎減壓手術治療。而她的術後恢復良好,在手術隔天就可以自行下床活動,雙腳的麻痛感也明顯減輕。
經核磁造影檢查,造成婦人下背疼痛的主因是腰椎第四/五節嚴重神經狹窄。
脊椎退化是造成老年人活動受限的三大常見原因,隨着年紀增加,脊椎會發生退化性的病變,這些退化性的病變如果發生在脊椎椎管周圍空間,就會導致椎管狹窄,壓迫椎管內的神經而產生痠痛、麻木感等不適症狀。老婦人因為神經幾乎全被壓扁,這也是最近一年來她飽受疼痛折磨的主要原因。
因為老人家對於開刀多會採保留態度,特別是過去一些腰椎手術開不好可能會癱瘓的刻板印象,讓他們多選擇吃止痛藥的保守治療方法,這位老人家及她的家屬也是這麼想,只是在吃了藥效強的管制類止痛藥後,仍無法獲改善,才選擇接受手術治療。
事實上,對於年長的病人,憂心的不是手術本身的風險,而是麻醉風險,特別是有慢性病史的病人。通常在手術前,我們除了詳細的向病人及家屬說明外,也會安排心臟超音波、頸動脈檢查等術前評估,確認病人的心臟功能是否在可承受麻醉風險的範圍後,才會進一步安排手術治療。
比起傳統手術,微創脊椎減壓術是以顯微鏡輔助,傷口小約二公分,對肌肉組織破壞更少,可以保留患者的棘突與大部分的背部肌肉,因此手術後不僅疼痛感降低,傷口恢復更快。而且過程中須非常細心的用電鑽磨平病人的骨刺,術後病人醒來就幾乎不會感覺到疼痛了,不需要再服用管制類的止痛藥品。像這位年近90的老人家,手術後三個月回診,可看到她進步很多,手持拐杖即可走得平穩又輕鬆。
出院前,林欣榮院長(右二)巡房探視即將出院的病人,病人和家屬都讚譽洪醫師的醫術。
老人家回想起手術後的情景,她開心的我說,腰痛真的馬上就好了,腳上的麻刺感也只剩一點點,她笑自己之前太傻,明明很痛,卻拖了這麼久,讓心情很憂鬱,慨嘆應該要早點來檢查。
確實,在臨床上,年紀愈長,特別是80歲以後,往往因為個人病症愈來愈多,要接受手術治療的風險與複雜度也相對變高,所以我常會提醒70歲以上的病人,如果真的腰椎壓迫到神經疼痛不舒服,已影響到生活、工作,且吃藥又沒顯著改善,就要考慮微創手術。
要想避免長骨刺,有舒適的生活品質,就是有些微病痛就要及早就醫。在平日就要保養身體,例如訓練核心肌群,幾乎所有的身體活動都是核心肌群先出力穩定平衡,有強健的核心肌群可以穩固我們的脊椎,使我們可以輕鬆活動四肢,進而完成所有的動作;核心肌肉若無力,一旦遇到過量的活動時,便容易造成脊椎受傷或運動傷害。
另外要用正確姿勢搬重物,才不會造成脊椎損傷或退化長骨刺。也呼籲大家有病痛應該及早就醫,才有舒適的生活品質。
作者:洪祥益
圖片:洪祥益提供
胸口悶痛無法躺睡 竟是椎間盤軟骨破裂
找不出病因,而生活又大受影響,讓楊小姐很氣餒:
「不只心臟、肺、呼吸道檢查,連腦部都做檢查,一切皆正常,為什麼我還是胸口痛?」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左)檢查楊小姐的傷口狀況。
39歲的楊小姐,過去一年多來,常常因為胸痛、胸悶、手麻到無法忍受,多次進出醫院急診。有時「胸口不舒服,還隱隱約約有些刺痛感」,但就是找不出病因,楊小姐說,嚴重時她甚至無法工作,而且只要一躺下,疼痛感就加劇,導致她無法平躺着睡覺,只能以坐姿入睡,熬過痛楚。
為了找出病因,楊小姐曾到胸腔內科門診檢查,顯示結果正常;因為持續胸悶、胸痛等症狀,她又再到心臟內科、乳房外科求治,但檢查結果依然是「正常」;她曾到神經內科求診,檢查腦部,結果也是查不出任何異常。
始終找不出病因,而生活又大受影響,讓楊小姐很氣餒:「不只心臟、肺、呼吸道檢查,連腦部都做檢查,一切皆正常,為什麼我還是胸口痛?」
直到今年1月,楊小姐因為紅斑性狼瘡到風濕免疫科回診,無意間向主治醫師潘郁仁提起自己飽受胸悶、胸痛、手麻等不適的症狀困擾,以及相關就醫的經過,潘醫師幫她安排核磁共振造影檢查之前沒檢查過的部位「脖子」,才發現她的頸椎受傷,於是轉介脊椎神經外科,給我醫治。
在問診間,楊小姐才回想起,兩年前曾發生過一場車禍,造成腳部韌帶斷裂,那時她專注在腳傷的治療上,一方面也因為頸部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卻沒想到當時頸椎已經受傷,還是造成她胸口悶痛的原因。
因為楊小姐的頸椎第三節到第五節間的椎間盤軟骨破裂,已經壓迫到脊椎神經,引起交感神經症狀,導致她只要一躺平,胸悶、胸痛的症狀就更嚴重。為了改善她的症狀,我使用頸椎微創手術「頸椎間盤切除及融合手術」移除破裂的兩塊椎間盤,再使用融合器,穩定頸椎讓骨頭得以生長。
楊小姐的頸椎第三節到第五節間的椎間盤軟骨已經破裂,壓迫到脊椎神經。
其中手術較困難的地方是楊小姐的頸部較短,且脂肪較多,微創手術必須從楊小姐的頸部前方,經過層層的脂肪,才能進入到頸椎部位,經過兩小時,移除兩塊破裂的椎間盤手術才順利完成。手術結束當天,楊小姐就可以下床走路,行動自如,看不出是剛做完手術的病人。
頸椎間盤切除及融合微創手術,不只傷口小、出血少,對神經及肌肉的傷害風險也最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通常病人在手術結束當天,就可以戴着頸圈行動自如。傳統手術則是傷口大、恢復期長、肌肉功能因受到破壞,術後還有可能發生肌肉疼痛與纖維化等不適。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指出,楊小姐脖子上的傷口小到幾乎看不見。
「終於可以躺着睡覺了」,楊小姐的胸悶、胸痛症狀在手術後立即獲得改善,也終於能好好躺平睡覺,解決一年多以來的困擾,她在回診時開心的對我說,胸口不悶不痛了,手麻症狀也在手術後立即得到改善,原本較無力的右手,也漸漸恢復了力氣。
楊小姐術經過頸椎間盤切除及融合手術後,終於能平躺。
從楊小姐的故事,我更想提醒民眾,雖然頸椎骨刺大多以肩頸痠痛、肩胛骨痠痛和手麻等症狀表現,但若長期胸悶、胸痛、胃食道逆流或是晚上睡不好,看了相關的心臟科、腸胃科、胸腔科等檢查結果皆顯示正常的話,可以到神經科或神經外科就診,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神經相關問題。只要找對病灶,介入治療,症狀也可以獲得大大的改善。
作者:洪祥益
圖片:洪祥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