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花蓮慈濟聯手尖端醫 分享細胞治療首例

以往癌症患者若要尋求細胞治療療法,都必須遠赴國外,如今花蓮慈濟醫院獲得國內第3張細胞治療許可,這也是花東首家通過細胞療法核准使用的醫療機構。十二月五日上午,在「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精準醫學中心主任李啟誠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董事長蘇文龍與副總經理黃濟鴻博士聯合分享CIK細胞治療首例經驗。世界幹細胞及細胞移植治療領域頂尖專家出澤真理(Mari Dezawa)教授特地來台參與大會外,並肯定花蓮慈院對細胞治療臨床及研究的努力。

細胞治療是「現代醫學的第四根支柱」,與傳統醫療不盡相同的地方,林欣榮院長指出,比較像缺什麼補什麼的「加法治療」。而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尖端醫)公司合作進行的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應用於第四期實體癌的治療,適應症涵蓋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肝癌、腦瘤與腎臟癌等八項常見的癌症,目前已有兩位病人於九月下旬收案,並在十月開始接受治療。

癌症治療是長期抗戰,並非僅開刀、吃藥就能痊癒,而細胞治療就是一項新的選擇。林欣榮院長分享目前花蓮慈院透過細胞療法二位病人接受治療的狀況。第一例65歲的陳姓病患是大腸癌且骨移轉,第二例是57歲邱先生直腸癌移轉到肺部。兩人在接受治療後,均無明顯副作用,其中第一例已完成第三次輸液,可自行走動,正常飲食。兩人療程尚未完成,用藥及復原狀況,持續評估中。花蓮慈院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主任孫立易也分享花蓮慈院CIK細胞治療的就醫流程。

免疫細胞是人體與生俱來的能力,人體藉由完整的免疫系統抵抗外來物的感染、檢查並殺死包含癌細胞在內的不正常細胞。李啟誠主任表示,花蓮慈院與尖端醫合作的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應用,主要以抽取自身血液,在體外進行純化、訓練及細胞培養三周刺激活化,讓免疫細胞增加並且活化,就像是幫忙訓練好軍隊,再回輸功能性更強免疫細胞去對抗癌細胞。因此,細胞的品質與污染管控是必須的,所以經衛福部核可的GTP實驗室才是合法有保障的。

結合尖端醫生產能力與製程優化,將好的細胞治療產品投入花蓮慈濟等醫療院所,才能真正造福病患與推動醫療與產業進步。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尖端醫深耕細胞保存與細胞治療領域多年,很高興有機會能透過產業結盟與互補,藉由特管法開放的各種細胞治療項目,結合花蓮慈院的醫療專業,完成台灣首例CIK細胞治療,讓迎接臺灣第一道曙光的東部地區,能為病人與在地民眾綻放出希望之光,孕育出健康醫療的領航產業。

黃濟鴻副總經理表示,尖端醫最為市場熟知的,就是臍帶血幹細胞與成人周邊血幹細胞保存服務,談到特管法屆滿一年,通過衛福部GTP實驗室訪查中,僅有尖端醫是由細胞保存切入治療市場的生技公司,此次順利通過特管辦法,這說明了尖端醫在細胞培養與管控能力有目共睹。

從事細胞療法與研究二十多年的林欣榮院長表示,衛福部特管辦法規定嚴格,包括細胞怎麼培養、細胞的活性度與無菌等,都是為病人著想,有品質優良的細胞可供治療。從九月開始,花蓮慈院細胞治療諮詢門診陸續接獲癌症患者接受評估,其中不乏一至三期實體癌病人前來諮詢。林欣榮院長也分享好消息,花蓮慈院除了已獲衛福部許可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四期癌症,目前也正在向衛福部積極申請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期待未來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花蓮慈濟醫院目前除了可以為病人進行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外,陸續還有九件細胞治療計畫申請案正在審查中,包括自體脂肪幹細胞、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脊髓損傷、軟組織缺損……等細胞療法,期望能承擔起細胞治療歷程裡的重要使命,守護病人的生命。

今年「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花蓮慈濟醫院特別以最先進的細胞療法創新研究與臨床成果為主題,與多家合作多年的生技公司,透過海報、座談會、及專家解說,深入淺出的帶領各界朋友走進細胞治療領域,認識各種細胞療法的發展與應用,現場還有免費骨質疏鬆檢測、中醫耳穴健檢、O環試驗與心靈解碼服務,讓民眾能近距離體驗最新的醫療科技新知。

  

               (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                                        (台灣尖端蘇文龍董事長)

  

                                                                              (日本幹細胞生物學與解剖學教授出澤真理女士)

   

     (中: 花蓮慈濟醫院細胞治療中心李啟誠主任)       (花蓮慈濟醫院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孫立易主任)

  


   

 

2019.12.03 再生醫學中的黃金 脂肪細胞「膝」望再生

運動員最怕受傷影響賽事成績,嚴重的話甚至會中斷運動生涯,而退化性關節炎老年人占大多數
,不只疼痛不舒服,行動也越來越緩慢,過去只能透過手術降低疼痛及延緩退化,但隨著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針對退化性關節炎、韌帶斷裂、肌肉撕裂傷、旋轉肌受傷等等的病人,提供PRP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羊膜、BM自體骨髓、骨髓濃縮萃取液、骨髓PRP、SVF的治療,經過醫師仔細評估,提供適合病人、更精準的治療,花蓮慈院總顧問李宏滿將在十二月五日下午三點,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分享「膝」望再生、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將在十二月七日上午十點分享幹細胞技術的實踐與應用。

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表示,PRP中的aPRP是富含血小板的血漿經由活化會釋放生長因子,羊膜、骨髓濃縮萃取液、BM PRP也同樣擁有生長因子,注射在損傷的部位,透過生長因子促進細胞生長進而修補受損處。

除了以上治療方式,現在花蓮慈院骨科部近年更以新療法,運用SVF膠或SVF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阿基里斯腱斷裂、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半月板損傷、肩部旋轉肌受損、投擲動作造成運動傷害等等。

李宏滿總顧問指出,SVF的來源就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脂肪」,先從病人的腹部或是臀部抽取脂肪,經過搖晃、離心機分離後,取得富含生長因子的SVF,再注入受損的部位治療;他強調,SVF不只含有生長因子,釋放生長因子的效果與骨髓濃縮萃取液相同,還含有新生血管,能加速組織的癒合,尤其對於膝關節退化的病人來說,可以減緩關節疼痛。

過去只能透過手術或關節置換降低疼痛及延緩退化,現今多了PRP、BM自體骨髓到最新的以自體脂肪為主的SVF介入性治療,讓病人多了新的治療方式,劉冠麟主任表示,將針對病人的病況,提供更適合、更精準的治療,而脂肪不再十惡不赦,搖身一變,成為再生醫學中的黃金。

再生醫學是全球趨勢,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將於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分享細胞治療運用,由花蓮慈院總顧問李宏滿將在十二月五日下午三點分享「膝」望再生;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將在十二月七日上午十點分享幹細胞技術的實踐與應用。

 

 

 

2019.11.29 細胞治療新希望 全面啟航

 

今年是台灣細胞治療元年,從事細胞療法與研究二十多年的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林欣榮院長,在「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將帶領臨床及研究團隊,與多家合作多年的生技公司,透過海報、座談會、及專家解說,深入淺出的帶領各界朋友走進細胞治療領域,認識各種細胞療法的發展與應用。

細胞治療是「現代醫學的第四根支柱」,與傳統醫療不盡相同的地方,林欣榮院長指出,比較像缺什麼補什麼的「加法治療」。花蓮慈院在八月通過衛福部審查,是台灣第三家取得細胞治療計畫許可的醫院。

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尖端醫)公司合作進行的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應用於腦瘤等第四期實體癌的治療,適應症涵蓋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肝癌、腦瘤與腎臟癌等八項常見的癌症,已有兩位病人於九月下旬收案,並在十月開始接受治療。在十二月五日上午十點三十分,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精準醫學中心主任李啟誠與尖端醫將聯合分享CIK細胞治療首例經驗。

用自己的細胞或他人的細胞,經體外培養等程序擴增細胞數目,再打回病人體內,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式,都算是廣義的細胞治療。細胞治療未來在醫學上應用,包括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漸凍人、脊髓損傷患者的神經修復,還有退化性關節炎、肝硬化及皮膚抗衰老等領域,都是花蓮慈院重要的細胞治療研究項目。

花蓮慈院陸續還有九件細胞治療計畫申請案正在審查中,包括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自體脂肪幹細胞、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脊髓損傷、軟組織缺損……等細胞療法,期待未來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在這次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花蓮慈院精準醫學中心主任李啟誠將分享免疫細胞療法治療血癌新趨勢、骨科劉冠麟醫師與國璽幹細胞公司將分享間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多項細胞療法技術,以及林欣榮院長與長弘生技聯合分享「標靶」新藥暨投遞裝置治療高度惡性腦膠質瘤,這項研究技術榮獲2019年台北生技獎新創技術優等獎肯定。此外,美商永生公司委託花蓮慈院進行「人類臍帶血單核細胞靜脈注射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第一期臨床試驗,也在今年六月完成全球首例。這些主題都將在十八場特色醫療講座中與民眾分享。

12月5日至8日,花蓮慈濟醫院與尖端醫、國璽幹細胞、美商永生、長弘生技、羅麗芬控股暨麗瑞嘉生技、怡忠科技、商之器科技、台灣安進藥品、晁禾醫療等多家生技公司、以及在護理創新研發屢受肯定的慈濟科技大學聯展(南港展覽館2館1樓,攤位P514),有細胞治療、癌症與再生醫療、新藥研發、創新醫材及智能設備、智慧醫療、國際醫療等主題,還有免費骨質疏鬆檢測、中醫耳穴健檢及O環試驗服務。

林欣榮指出,今年「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特別以最先進的細胞療法創新研究與臨床成果為主題,希望透過跨團隊合作,讓更多人清楚了解細胞治療的方式與優勢。

 

2019.09.09 細胞治療希望之光 細胞治療中心啟用

細胞治療希望之光 細胞治療中心啟用

 

花蓮慈濟醫院通過衛生福利部審查核可,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尖端醫)公司合作進行的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應用於腦瘤等第四期實體癌的治療,成為臺灣第三家通過衛福部特管辦法開放臨床試驗項目的醫院。

九月九日上午,在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與花蓮縣副縣長蔡運煌、衛生局局長朱家祥及宜蘭縣衛生局副局長徐秋君代表的見證下,花蓮慈院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正式啟用,台東縣縣長饒慶鈴也特地發電文致賀。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未來病人將可以在花蓮慈院接受包含檢查、診斷、細胞培製到臨床用藥等完整的治療。以往癌症患者若要尋求細胞治療療法,都必須遠赴國外,如今花蓮慈院通過衛福部審核,及花蓮縣衛生局核准,即日起可以收治病人,運用細胞療法來治療包含腦瘤、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結腸癌、乳癌、肝癌、腎臟癌等第四期實體癌。

花蓮慈院研究細胞治療近二十年,2003年啟用了當時台灣醫學中心第一家細胞研製中心,不但是台灣第一間GTP實驗室,也是全球第一個提供幹細胞用於腦中風病人的幹細胞研製中心,歷經十五年後重新規劃再次啟用,期望能承擔起細胞治療歷程裡的重要使命,守護病人的生命。

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主任孫立易表示,藉著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的機會,並縮短東西部醫療差距,保障東部病患就醫權,2019年初花蓮慈院與尖端醫共同合作,導入尖端醫的檢驗方法及品管系統,花蓮慈院亦不惜成本自日本引進最新的細胞操作無菌隔離作業手套箱。搭配花蓮慈院、慈濟創新研發中心與包含尖端醫在內等眾多優秀生技公司的研究成果,在現有傳統治療方式之外,提供精準的細胞治療,為病人帶來新的希望。無菌隔離作業手套箱常用於一些錠劑或無菌針劑的製作,但是在日本已經普遍被醫院接受使用於細胞治療領域,但是在台灣的醫學中心使用這樣的設備來製作細胞製劑的醫院仍不多,目前已知就只有台大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有這樣的決心。

孫立易主任表示,無菌隔離作業手套箱能保護檢體及操作人員的安全,密閉式的操作環境也有利於快速的過氧化氫消毒,很適合於目前特管辦法開放自體細胞治療的客製化要求。在追求精準有效之前,病人的安全性更是衛福部的重點之一。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這個世紀的醫療會有很大的進步,兼顧進步與安全考量,特管法規定醫療機構在送件前時應擬訂計畫書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細胞製備應符合GTP相關規範。而GTP就是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包括環境及設備機構流程的監控,石崇良說,把實驗室的檢測品質也納入,能讓細胞療法的管理更全面,期望讓臺灣的細胞療法可以成為亞洲的亮點。結合尖端醫生產能力與製程優化,將好的細胞治療產品投入花蓮慈濟等醫療院所,才能真正造福病患與推動醫療與產業進步。

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尖端醫深耕細胞保存與細胞治療領域多年,很高興有機會能透過產業結盟與互補,藉由特管法開放的各種細胞治療項目,同時也增加就業機會,讓迎接臺灣第一道曙光的東部地區,能為病人與在地民眾綻放出希望之光,孕育出健康醫療的領航產業。免疫細胞是人體與生俱來的能力,人體藉由完整的免疫系統抵抗外來物的感染、檢查並殺死包含癌細胞在內的不正常細胞。林欣榮院長表示,花蓮慈院與尖端醫合作之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應用,就是藉由抽取病人自身血液,在體外進行純化、訓練及培養後,讓免疫細胞增加並且活化,再回輸功能性更強免疫細胞去對抗癌細胞。

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花蓮縣副縣長蔡運煌、衛生局局長朱家祥及宜蘭縣衛生局副局長徐秋君代表的見證下,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慈濟基金會副總林碧玉與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帶領細胞治療中心團隊,與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前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葉明功,共同啟用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讓花蓮慈院團隊與包含尖端醫在內等優秀生技醫藥公司,能將先進的研究成果實際應用在臨床治療上。

除了剛獲衛福部許可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花蓮慈院另外也向衛福部提出了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脊髓損傷…等細胞療法治療計畫申請,期待未來能為更多需要的病人帶來新的希望。花蓮縣副縣長蔡運煌表示,花蓮有無汙染的好山好水好土壤,很感謝花蓮慈院在這裡提供了好醫療,並且引進了這麼多的好科技,希望透過高科技的轉移與研發,能讓世界感受到臺灣之光,翻轉許多人對東部偏遠的印象。

小小的細胞如何發揮大大功效。衛福部公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後(特管辦法),讓許多面臨絕症、難症的病患及家屬有了新的選擇。民眾若有需求,可以透過花蓮慈院細胞治療特別諮詢門診,由專業醫師及團隊進行評估,除了癌症治療外,也針對包含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腦中風、脊髓損傷、大面積皮膚創傷...等項目提供諮詢服務。

細胞諮詢門診 https://app.tzuchi.com.tw/tchw/opdreg/OpdTimeShow.aspx…

 

 

2019.08.19 花蓮慈濟連手尖端醫 細胞療法治癌臨床試驗獲得核准

花蓮慈濟連手尖端醫 細胞療法治癌臨床試驗獲得核准

 

轉自2019-08-19 14:39聯合報

記者蔡怡真╱即時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日前在環球生技與聯合報主辦的「認識你的細胞經濟學論壇」宣布,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尖端醫)公司合作進行的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CIK)應用於腦瘤等第四期實體癌的治療,成為第四項特管辦法開放臨床試驗的項目,也是花東第一家醫院過過細胞療法核准使用的醫院。 

林欣榮將細胞療法形容為「現代醫學的第四根支柱」,除了癌症治療和免疫疾病,在腦神經、骨科和美容上也有許多應用。花蓮慈濟在今年1月成立細胞治療中心,期待成為能自行生產細胞、也能代工,目前也正在籌備CAR-T的相關研究技術。 

以腦神經為例,臨床上花蓮慈濟透過再生治療,已累積巴金森氏症、慢性腦中風等,特別是CD34+周邊血幹細胞(PBSC)治療慢性腦中風,目前也有兩項臨床試驗正在審查中。 

林欣榮說,脂肪間質血管因子(SVF)、SVF膠治療韌帶損傷、關節炎,骨髓間質幹細胞(BMMSC)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等項目都在進行中;細胞治療也在臨床改善皮膚紋理、隆乳、雄性禿改善等受大眾關注的醫美用途展現潛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目前已獲得自體免疫樹突細胞(ADC)治療8大癌症,院長周德陽說,除了ADC,諸如CIK、Gamma-delta T細胞、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NK細胞等,也是中國附醫正在研發中的免疫細胞,也啟動細胞治療研究中心,加速其細胞治療臨床研究發展。 

訊聯生物科技董事長蔡政憲分享20年來對細胞治療的展望。蔡政憲表示,《特管辦法》的開放就像一個火車頭,所帶動的是細胞療法躍升的機會,有望有朝一日晉升為媲美半導體產業的經濟體。 

蔡政憲強調,細胞治療的應用絕對不只是癌症而已,像是自體纖維母細胞移植、自體BMMSC、自體軟骨細胞移植,台灣若能瞄準此利基,便能創造自身在國際舞台上的特色。產官學界三方一定要緊密合作。 

針對細胞療法在近期台灣推展可能遇到的困難,蔡政憲則保持樂觀。他表示,當年臍帶血幹細胞儲存也受到價格高昂的批評,但隨著後續醫療體系、健保制度逐漸完整、全球市場推展,現在也成長為國際臍帶血暨骨髓資料庫排名第三,8歲以下使用臍帶血移植術也已達33%,顯示推廣的陣痛期已逐步克服。 

從電子業轉型成生醫組織工程的三顧生醫,其策略長王哲訓認為,從2008年開始,日本就陸續出現心臟、腎臟、耳朵等類器官的3D列印技術,但也面臨諸多困難,例如器官是否能順利融入體內環境、是否有製程材料殘留、細胞在製程中存活率及品質等,但也展現強大的應用潛力。  在座談中,民眾詢問專家常見的骨骼關節健康問題,例如運動傷害造成的半月板損傷,是否適用幹細胞治療。林欣榮表示,幹細胞治療確實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並幫助組織完整修復,不過仍須留意注射是否適量,以及是否能長出最理想的玻璃狀軟骨等,建議民眾仍可進一步諮詢醫師,選擇最合適、又可負擔的治療方式。 

文/環球生技月刊提供

Publish modules to the "offcanvs" 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