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病人的沿革

標準化病人的沿革

標準化病人(一開始稱為programmed patients,後來才改稱simulated patients、standardized patients,簡稱SP)是在1963年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醫師Dr. Howard Barrows所發展出來的教學及考試方法,最早只是為了評估醫學生在神經科的學習成果,訓練藝術系的模特兒模擬真實病人的臨床病徵、肢體語言及焦慮情緒…等,呈現出逼真的病人病史及病癥,以便醫學生與標準化病人問診之後,能夠客觀地評估醫學生的學習成效。

結果,Dr. Barrows意外地發現,標準化病人除了能評估學生的知識之外,還能評估臨床技能(Clinical skill)、醫病溝通、醫病關係、臨床思路…等臨床能力(Clinical competence),提供了醫學生「以病人為導向(Patient-oriented)」的教學及考試方式,進而取代了傳統筆試及口試無法客觀評估醫學生「真實」臨床能力的缺點。於是Dr. Barrows繼續訓練更多不同疾病的神經科標準化病人,持續推廣標準化病人的應用。

隨著標準化病人逐漸受到各醫學院的重視及應用後,在ECFMG(Educational Council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及NBME(National Board of Medical Examiners)兩個機構的相關負責人與多位學者多年努力之下,也終於促成了1998年ECFMG的外國醫師執照考試(CSA, Clinical Skill Assessment),以及2004年的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 Step II CS(CSE, Clinical Skill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