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慈善工作中漸漸發現醫療的重要,下定決心建院,迄今已二十餘年。
最近我給慈濟人三句五字──感恩、尊重、愛。
最近我給慈濟人三句五字──感恩、尊重、愛。
能夠應用畢生所學,幫助為病痛所苦的貧困眾生,是從事醫療工作者最大的報酬。慈濟的慈善與醫療,正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社區為導向,把現代醫學的進步與好處,送到他們的身邊。
台灣民眾普遍有[[健保]],卻仍有許多病患受限於交通、經濟、心理等因素,無法順利就醫。
醫療的本質就是在幫助病患。醫護人員的知識、技能若不能用在病人身上,就無法一展所學、發揮良能。也就是說,病患無法就醫,專業醫療便無法施力。
對「慈濟人醫會」來說,病人不能來,我們就要走過去!慈濟人醫會創立的目的,是召集有心的醫療人員延伸醫療網路,照顧醫療貧瘠地區的民眾,包括貧戶、街友、原住民、獨居長者等。而遍布各地的志工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主動發現需要幫助的病患,協助他們就醫或提報人醫會進行居家往診。
對病患來說,醫院畢竟是個陌生環境;而醫療人員在必須快速進行的服務過程中,即使有心,也無法深入關懷某些病患。因此,醫護團隊加上志工利用假日到病患家中看診,他們有如見到好友前來探望,感受到這一分特別的愛與尊重,病痛往往好了一大半!
人命關天,向以尊重生命為建院宗旨的慈濟醫院,自是以病人為中心;然而,現世人心複雜,醫療糾紛時有所聞,如何能與病患及家屬充分溝通、避免誤解,又能自我保護?須掌握分寸、拿捏得當;必要發揮慈悲與智慧,奮勉於行醫救人的志業。
將醫療志業普遍化,除希望嘉惠更多貧病之人,也希望開拓更大的空間,讓更多醫師能投入慈濟,將醫療之愛繼續發揚下去。另一方面;也以愛的醫療來回饋民眾對慈濟的付出。
再則,慈濟推動淨化人心的工作,必定要有個目標,才有機會呼籲人人將愛心發揮出來;所以,慈濟現在也是為社會建醫院,希望締造愛的循環,使社會趨於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