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七月四日這天,首次在精舍協力廠舉辧驗血建檔活動。協力廠的同仁黃信凱與黃思佳在2024年初與年底,先後完成造血幹細胞捐贈。兩人除了在年終茶會上透過影片和同仁分享捐髓和捐血一樣簡單,不僅能救人而且無捐己身之外,也積極與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和中心連繫,促成此次在協力廠與靜思人文的員工健檢日,同時舉辦驗血建檔的活動。這日共圓滿廿位同仁建檔,協力廠符合建檔年齡46足歲以下者的完成建檔人數過半,期待有願有力,早日配對圓滿救人。
花蓮慈濟醫院在6月17日傍晚的院務會議上,舉辦熱鬧又溫馨的副院長、醫秘感恩交接儀式,許文林副院長、徐中平副院長、李毅醫秘將卸任,並交棒給李啟誠副院長、張睿智副院長、張宇勳副院長,以及吳雅汝醫秘,現場更有不少同仁、親友獻上花束祝福,這不僅是交接,也是一份傳承。
花蓮慈濟醫院在幹細胞治療再生醫學領域具有領先地位,是臺灣少數能同時進行細胞製備、臨床試驗,並取得衛福部核可執行細胞治療的醫學中心之一。吸引位在桃園市的聯新國際醫院於6月9日前來交流,由首席副院長陳子安率隊參訪,成員涵蓋再生醫療中心、社區健康發展、中醫科及睡眠中心等領域的主責人員,希望深入了解再生醫療、精準中醫與跨科共同照護等領域的創新模式,並期待未來有合作機會。
醫療法人社團宗仁會6月3日拜訪花蓮慈濟醫院,並於4日與花蓮慈院簽訂MOU合作備忘錄。理事長櫻宗佐表示自己是台灣小孩,看到慈濟對世界和醫療的付出很感動,希望有機會也可以依自己的專長對下一代的醫療貢獻一己之力。
來自中國大陸浙江紹興的慈濟志工李小紅,2015年受證,是紹興第一個慈濟人,也是一位實業家。6月1日,陪伴就讀香港都會大學生物工程與醫學系的兒子勞昱鋮,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洽談實習事宜之外,她也把握時間安排高科技健檢與中醫針灸療程。這次來訪,對她來說,不僅是陪伴、治療之旅,更是一趟延續8年前感恩與信任的「回家之旅」。
2021年2月退休,3月就接著接受回聘的門診護理師陳素華,是花蓮慈院的資深黃金人口。身為基督徒,先生是天主教徒,而母親是慈濟的會員;陳素華和先生程文祥同在佛教醫院中服務,兩人分別在臨床病理部和護理部對花蓮慈院貢獻良多。嬌小但神采奕奕的陳素華,護理資歷已經41年,在慈濟醫院則進入27年。她常說,「只要能力所及我都很樂意配合。」2021年退休後,她轉任兼職,負起IDS秀林鄉和平地區的IDS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的執行。走過一山又一山,陳素華和夥伴們迎接著美麗的晨曦,風雨無阻,將醫療與藥物準時送到部落裡。
「舉手之勞是我的口頭禪啊!」、「我就是個性比較『雞婆』一點,但我看到聽力受損的孩子被當作智障就不忍心,其實是很聰明的孩子啊!」擁有一副熱心腸的鄒嘉慧,在嘉南平原出生,卻落腳花蓮,以前覺得花蓮好落後,現在退休後卻仍一路走向偏鄉;她總是說,捨不得這些的孩子,而退休後接受醫院回聘更是基於一份責任感,要陪這些偏鄉的聽損、聽障孩子長大。「總之我看到了有需要就主動去幫忙,有時候會熱臉貼人家冷回應也沒關係,至少有機會,成功了就可以幫助到這些孩子。」
2025年5月29日上午,花蓮地方法院院長蕭胤瑮率吳明駿庭長、黃倪濱書記官長與吳琬婷科長,來到花蓮慈濟醫院,表達對醫院長年支持法院業務與同仁健康照護的誠摯感謝。即將調任外地的蕭胤瑮院長表示,在花蓮服務這些年來,感恩林欣榮院長、李毅醫務秘書以及人力資源室主任劉曉諭與社會服務室主任謝侑書等團隊的協助。蕭院長說:「雖然自己不是花蓮人,但是有機會的話,之後還想回到花蓮來。」
從北部做成衣拚件數的作業員,回到故鄉幫弟弟創業、後又到完全沒接觸的醫療領域,在花蓮慈院不見天日的供應中心裡,面對上萬種器械,使命必達的每天準備好提供開刀房使用。游素娥不善言語,遵守自己把事情做好的處事之道,總在緊急或同伴有需求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經驗豐富的她,也總是早一步先設想周到準備好,是供應中心團隊的神隊友。她經歷罹癌又陸續送走丈夫與父親,但仍趁自己還能幫忙的時候,於退休後再回到醫院服務,並且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實踐與守護,林智惠護理長教給她身體力行的價值所在。
花蓮慈院自去年12月27日執行第一次「心衰竭急性後期照護居家訪視」後,由醫師、個案管理師和社工師等成員組成居家訪視小組走入病人家中,以更了解病人的需求,提供適切的幫助。5月29日則由心臟內科張懷仁醫師帶隊,展開第四次的任務,在雨天的午後出動,為病人帶來關懷,並鼓勵病人復健活化心臟功能,邁向更好的生活品質;病人暖心的回饋,也帶來溫馨的醫病互動,為訪視團隊注入滿滿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