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60周年,創會的杜詩綿教授將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帶向全新里程;他也是花蓮慈濟醫院首任院長,將醫療人才帶進花東,對東部醫療貢獻斐然,影響力至今不輟。13日醫學會特別到花蓮慈院舉辦「杜詩綿教授紀念大會」,感恩杜院長對東部醫療至今不歇的影響力,並致贈感謝狀,由高齡98歲的杜院長夫人張瑤珍女士和女兒杜芸芸代為接受。
13日上午在花蓮慈院舉辦的「杜詩綿教授紀念大會」,由身為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的花蓮慈院陳培榕副院長主辦,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廖立人、常務理事黃啟嘉、花蓮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朝雄、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系顧問級主治醫師蘇仁亮也趕來參加;他從小即跟著父親與杜詩綿教授親近,蘇仁亮醫師的父親蘇肇凱醫師為杜詩綿院長於60年前創立耳鼻喉科醫學會時的首任祕書長。
這場紀念大會也在溫馨感人的氣氛中,回顧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發展歷史。杜詩綿教授1942年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是台灣最早研究鼻咽癌的權威,1965年創立第一屆耳鼻喉科醫學會並擔任理事長,1972年以「鼻咽癌之研究」獲得日本東京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後來慈濟醫院成立,他已經罹患肝癌,更以象徵性的一塊錢薪水,接受成為花蓮慈濟醫院的聘任成為院長。
花蓮慈院陳培榕副院長在台大醫學院就讀時即曾受教於杜詩綿教授,陳培榕表示,自己還曾是實習醫師時,就曾在花蓮慈院受杜詩綿院長的啟蒙,雖然當時沒有決定走耳鼻喉科,但因緣際會下於服完兵役後就到花蓮慈院耳鼻喉科服務,迄今已經超過三十年。陳副院長說,杜院長從台灣光復後就在疾病診斷、研究和培育人才上都很用心,擔任立下卓著的貢獻,花蓮慈院耳鼻喉科也因此一路成長,守護著東部的病患,沒有辜負杜院長的心願。
花蓮慈院耳鼻喉科主任周昱甫醫師也是陳副院長網羅至花蓮的台大學生。周主任也列舉花蓮慈院耳鼻喉科從陳培榕副院長的一人科至今,培育的所有人才遍布醫界,花蓮慈院目前耳鼻喉科有11位主治醫師,而花東地區是頭頸癌發生率最高的地區,也因為有杜詩綿院長到陳副院長一脈相承,才有這麼多醫師在這裡守護病人,而現在科內也一直維持著杜院長所教誨的「平實」風格。
花蓮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朝雄也是耳鼻喉科醫師,周朝雄表示,花東地區占全台20%的面積,但人口卻只有2%,而幅員中90%為山地丘陵,醫療極為缺乏且分配極度不均,在這樣的狀況下,基層醫療不只是一項服務,更是人民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周理事長也特別感謝因為杜院長開始為花蓮網羅人才,花蓮的醫師人口從早期與台東相仿的一百多人,成長到目前已經八百多人,花蓮醫師公會中有一半的成員是慈院的醫師,而花蓮慈院也成為守護東部鄉親、帶動東部醫療能量的重鎮。
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廖立人表示,杜教授是首任理事長,從剛成立的120位成員開始,到一甲子後的2025年,全台已經有3000多位會員,在臺灣醫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杜院長是大家的「大學長」,因此特別選在一甲子這個特別的日子來紀念這位創會理事長,杜教授在花東篳路藍縷,照拂廣大東部地區的民眾,也希望可以傳承杜院長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廖立人副秘書長也特別致贈感謝狀予杜詩綿院長夫人張瑤珍和女兒杜芸芸,張瑤珍女士謙虛表示,大家仍一直愛護著杜院長,非常感恩。杜芸芸則說,父親很愛他們,但她感覺在父親心中,耳鼻喉科對他更為重要,父親回家從不說公事,而今天聽到很多父親對醫界的貢獻,非常感動。相信若父親在天上看到一甲子後臺灣耳鼻喉科的發展,一定備感欣慰。
圖說: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60周年,至花蓮慈院舉辦「杜詩綿教授紀念大會」。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廖立人(右四)、花蓮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朝雄(右三)、花蓮慈院副院長陳培榕(左四)等邀請杜教授夫人張瑤珍女士(中)同聚,一起分享耳鼻喉科在台灣的發展和開枝散葉。(攝影/吳宛霖)
左圖:花蓮慈院耳鼻喉科主任周昱甫(左二)分享他二十餘年前初到花蓮服務的往日時光,以及花蓮慈院耳鼻喉科仍遵循杜院長的「平實」風格發展,每年均栽培醫師在花東地區耕耘服務。(攝影/吳宛霖)
右圖: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廖立人(左一)頒發感謝狀予杜詩綿院長的夫人張瑤珍女士(右一)及女兒杜芸芸女士(右二),表達對杜院長的感恩與思念。(攝影/吳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