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中西醫合療特別門診 為罕見疾病尋找新希望

 

撰文、攝影/黃思齊

 

  找出解除病人病苦的方式,是每個醫療從業人員共同的使命!為了幫助治療方式本來就很有限的罕見疾病病人,花蓮慈濟醫院開設「罕見疾病中西醫整合特別門診」,由遺傳諮詢中心協調跨領域醫療團隊,希望能整合不同領域的醫療專業人員,共同處理病人多面向的苦痛,首次特別門診結合神經內科、中醫科、復健科、營養科及臨床遺傳科等團隊,為三位患有罕見神經肌肉疾病的病人,提供整合性門診服務。

  遺傳諮詢中心主任朱紹盈表示,大多數罕見疾病都是遺傳疾病,因遺傳物質如染色體或基因病變而致病。罕見疾病的臨床表現很多樣,全身器官可能都會受到影響,如:神經肌肉、骨骼系統、智力、內分泌系統等問題會同時出現,所以,需要多科醫師與醫事同仁的共同照護,提昇病人的照護品質,但這也造成許多罕病病人,需要遊走在不同科別的醫院與門診,耗費許多時間與花費。

  除了跨科別整合照護,花蓮慈濟醫院也引用精準的全外顯子定序基因檢測技術,幫助以往不知道什麼原因發病的病人,找出可能的變異點、生物學上的意義或與疾病的關聯性等,因此可以針對致病原因,利用基因治療或酵素替代療法,甚至是找到適合的中西醫合療方向。

  五十歲的穆小姐(化名)在15歲那年就發病,經由全外顯子定序檢測(Whole Exome Sequence, WES)診斷,罹患的是肢帶型肌失養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I D)。穆小姐表示,從小到大因為身體狀況需要常常到醫院,現在為了減緩疾病造成的不便與痛苦,除了固定回診神經內科與復健科外,還要處理突發性的問題,常常光看一科就是半天,而且不同科別也不一定會在同一天,所以,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在就醫,現在花蓮慈濟醫院有合療特別門診,不到半天的時間就可以一次看完,真的很貼心。

  花蓮慈院神經內科劉安邦醫師表示,這次的三位罕病病人,一位是運動神經元疾病,另外兩位是肌失養症。對於大部分罕見疾病來說,可能現在並沒有有效積極的治療方式,同時在病程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問題,譬如吞嚥、呼吸或者活動困難,甚至是造成心理上的困擾,這些治療其實不是單一個神經科可以完成的,所以,需要結合不同科別的團隊來一同照護,初步是把各個科別的門診時間安排在一起,未來希望能有更完善的整合照護團隊。

  「這次來慈濟門診就是想要嘗試中醫,沒想到針灸過後,腳會有種暖暖的感覺。」62歲的田先生(化名)兩年多前因為右手虎口萎縮、手指不靈活而就醫,一開始先當成腕隧道症候群治療,後來經由神經傳導與肌電圖等檢查,診斷出罹患非家族遺傳性的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發病後口語表達依然清楚,但是肢體無力、肌肉萎縮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外出均需依靠電動輪椅輔助。田先生說,看到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的成功案例,很想親身來瞭解看看,除了針刺跟艾灸,接受了耳豆穴位治療,感覺都很不錯,之後應該也會希望能繼續接受中西醫合療。.

  花蓮慈院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表示,如果以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來看,透過望聞問切的方式,會發現三位罕病病人的脾跟腎表現出來都比較虛弱,在中醫理論中,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所以,初步還是以滋補濡養脾腎為主要方向,但是三位病人同時都有出現,下針之後感覺身體有點虛弱的狀況。何宗融副院長說,這就是因為身體太過虛弱,氣不足而出現的暈針反應,就像是常聽到的「虛不受補」,所以,要調整針灸的方式與時間,循序漸進地進行,才能更適切地幫病人解決問題。

  年僅32歲的黃先生(化名),六年前開始出現肩膀、手臂無力症狀,就醫後被診斷罹患了「面肩胛肱肌失養症(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因為母親跟舅舅都有發病紀錄,所以,自己其實也很擔心,加上工作要值班,未能規律復健。聽到遺傳諮詢中心團隊分享有合療特別門診的時候,就決定把握機會,好好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學會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改善偏食習慣,提升營養狀態,及落實在家復健運動執行,減緩身體退化,還有未來該如何因應。

  跨領域科別的團隊醫療,就是一種陪著病人尋找機會的方式,朱紹盈主任表示,在全人醫療的理念裡,病人需要的不單單是藥物治療,復健、營養、心理支持......等等,各方面都很重要。朱紹盈主任說,臨床上遇到很多病人在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的時候,常常會有絕望的感覺,然後就開始到處求醫,尤其是在得知自己的疾病,目前還沒有積極治療方式,往往會病急亂投醫,這樣的心態是人之常情,所以,結合中醫實證醫療,花蓮慈濟醫院推動中西醫合療特別門診,就是希望能提供一個機會、一個希望,為受到疾病折磨的病人及家屬帶來一絲曙光。

 

花蓮慈院遺傳諮詢中心團隊 用心陪伴遺傳及罕病病友成長

 「在罕病領域最常遇到的挑戰,是需要不斷面對『第一次見到』的疾病。」花蓮慈濟醫院遺傳諮詢中心 主任朱紹盈指出,花東地區的罕病病人約一百五十名,其中卻包含了近七十種疾病,面對可能只在文獻上看過的陌生疾病,治療和照護的過程更彷彿在不斷接變化球。為了幫助病人及家屬面對可能的衝擊,遺傳諮詢中心團隊除了醫護,還涵蓋了遺傳諮詢師、營養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跨領域的專業團隊,自1992年至今,持續提供高品質的五全照護,守護著東部地區遺傳疾病與罕病病友。
  為聯絡病友間的感情,遺傳諮詢中心於三月二十四日舉辦罕見疾病病友家庭聯誼會,邀請遺傳及罕見疾病的患者與家屬、罕病關懷志工,和遺傳諮詢中心照護團隊一起至花蓮秀泰影城欣賞電影《BIG-讓孩子拯救世界!》。朱紹盈主任表示,遺傳諮詢中心每年會舉辦二次的病友聯誼活動,除了較靜態的作品觀賞,也會帶著大家外出郊遊踏青,透過病友家庭之間的交流,彼此加油打氣,形成相互支持的力量。
 
  罕病病友小晨(化名)二歲那年,因四歲的姊姊嚴重抽筋送醫後確診為罕見的先天性代謝異常「3-羥基-3-甲基戊二酸血症」——一種胺基酸無法代謝的酵素缺乏的疾病,經基因檢查確診,小晨和姊姊一樣同為罹病者,並在還未發病時就接受飲食治療,由營養師積極介入,打造專屬小晨和姊姊的無白胺酸飲食。團隊也特地到小晨家附近的餐廳,請店家準備她可以吃的料理,讓小晨爸爸平常也能安心到餐廳買專屬便當。如今小晨已二十二歲,健康平安地長大了,並在去年順利誕下一子!
 
  罕病或遺傳疾病經過確認診斷後,可能會發現有些家族成員是醫療團隊需要追蹤和照顧的對象。朱紹盈醫師表示,因具「遺傳性」的特質,同樣的疾病可能在同一個家族中再出現罹病者,為了讓疾病再發風險降至最低,面對罕病或遺傳疾病族群,須找到遺傳風險較高的家族成員;有些遺傳性疾病若能提早診斷,在發病前即接受治療,通常預後會更好,甚至能與常人生活無異。花蓮慈院遺傳諮詢中心團隊具備研究團隊和實驗室,可進行高度專業的基因檢測和分析,一旦篩檢出一名罹病的個案,就順著族譜找出家族中其他可能有風險的成員。
 
  電影分享會上,病友與團隊開心合影!「有些病人和家屬在面對疾病時難免比較退縮,所以我們會透過比較輕鬆的方式跟他們互動,和他們建立長期的醫病關係。」朱紹盈醫師表示,遺傳諮詢中心不僅是在醫療上提供協助,也從生活和社交方面積極提供友善的管道和環境,給予從生理和心靈全方位的照顧;如同過去二十年來,團隊陪伴小晨歷經就學、就業、婚姻、懷孕生產,朱醫師期許未來繼續和團隊一起努力,照顧好花東地區每一個遺傳疾病和罕見疾病的病人。
 
 

【志為人醫守護愛2.0】禮物

人的一生會發生許多事情,有些在我們的預料之中,有些卻如同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般,讓我們驚喜或是錯愕,如何以樂觀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呢

大愛台新聞【走出罕病束縛 揮灑畫筆彩繪人生】

疫情趨緩,花蓮慈濟醫院,舉辦罕病家庭聯誼,有罕病畫家、特地分享自己的繪畫作品,用畫筆勇追夢。 罕病畫家鄭鈴,引導大家把自己畫成青蛙,就像一把鑰匙,釋放了平常緊繃的心情。透過經驗分享,讓家人更理解彼此想法,雖然疾病罕見,但愛與夢想能夠超越限制,傾訴生命的故事。

【志為人醫守護愛2.0】健之路

吳明勇,慈大物理治療系應屆畢業生,期許自己用復健醫學專業幫助更多人。重新再讀一次大學,從文轉醫。初心,源自照顧肌肉萎縮症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