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人口之九 人才養成記 平凡女孩的成長與助人——人力資源室組員石美惠

20250729 01

圖說:土生土長的花蓮女孩石美惠,以愛慈濟的心成為黃金人口,繼續努力當醫院同仁們的後盾。(攝影/吳宛霖)

在慈濟醫院「三進二出」的石美惠,與慈濟有著不解之緣。六個兄弟姊妹中,曾有四位都在慈濟志業工作。

美惠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1966年出生,父親是清潔隊員,母親則是為了家計,除了在家接手工代工,平常也到處打零工。花蓮慈濟醫院正在建設的階段,美惠的母親就常常到花蓮慈院的建築工地當小工。美惠也是從小就跟著媽媽做家庭代工或打零工長大,在家人的期待下,美惠到花蓮商校綜合商業科就讀,希望她能留在家鄉,讀商也能找到好工作。但美惠讀了之後發現自己完全沒有商業頭腦,對各種數字一竅不通,但從小苦幹實幹的美惠,還是努力把綜合商業科讀完。

由於弟妹們都還在讀書,生為長女的美惠想要為父母分擔,高商一畢業就馬上應徵了花蓮市一家外科診所的助理,也開啟了她未來與醫療有關職涯和生涯的連結。
在診所中,除了擔任櫃檯的掛號、批價和行政事務,必要時美惠也會當護佐協助醫師和護理師做簡單的包紮、換藥等,也讓原本就對護理有很濃厚興趣的美惠得心應手,一做就是五年。

第五年之後,石美惠的妹妹發現啟業第二年的慈濟醫院正在招募人才,鼓勵姊姊去應徵,石美惠記得當時應徵慈院的工作需要筆試,滿滿的四、五十人擠滿醫院二樓的試場,筆試完後接著口試,或許自己有了一些工作經驗,美惠清楚記得,當年自己是第二名考進醫院,但第一名因為要值夜班而放棄了。

美惠與醫院簽約之後,診所的醫師娘希望盡責又好用的美惠繼續留下來幫忙,甚至願意幫美惠付違約金。其實石美惠在診所工作了五年,薪水早已是當時慈院所給待遇的三倍,但美惠其實內心更清楚,很多醫療法都已經有對醫療行為更清楚嚴謹的界定,自己雖然對護理有興趣,但並非科班有證照的護理師,無法繼續做醫療相關行為,未來的工作可能會一直停留在原有的階段,無法再有學習和發展的機會,而花蓮慈濟醫院是當時花蓮少數的大型企業,一定更穩定更有前景。於是美惠心一橫,就婉拒了醫師娘的好意,在1988年8月16日到慈濟醫院報到,在醫院的第一份工作是急診室書記。

20250729 0220250729 03

左圖:1988年初春節,石美惠(右二)與醫院同仁們一起回到靜思精舍拜年,在精舍前合影留念。(石美惠提供)
右圖:拜完年美惠與同仁們馬上回到醫院的急診工作,醫院急診也是熱鬧烘烘。(攝影/林瑛琚)

沒想到身體弱的美惠不適應輪班以及日夜顛倒的生活,在急診工作不到半年,就因為胃潰瘍和貧血昏倒住院,躺了將近三個星期。住院期間,美惠知道自己不是不想做這份工作,而是身體狀況沒辦法做了,原本想離職,但當時管理室的林秀雲主任將她留了下來,安排到住出院中心櫃台負責公保業務。由於當時公保有專門醫療院所,會轉診過來慈濟醫院的病人相當少,工作相對輕鬆,也不需日夜輪班,美惠也在那個時候開始學習申報的帳務,從公保門診的申報到住院申報,一層一層向前推進,一直到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之後,美惠就轉往學習更複雜的勞保申報。

在櫃檯幫忙收公保資料的時候,美惠也特別感謝當時的腸胃內科黃呂津醫師。黃呂津每個星期會去公保中心看診,看診前他總會繞到住出院中心,順道向美惠拿資料後當遞送員一起送過去。雖然黃醫師已經離世,但至今美惠仍在心中感恩他的幫忙。

勞保申報非常複雜,美惠努力的學習,譬如口服藥要計算每天幾克總共幾天的總量,針劑包括藥劑之外還有針筒等成本,是肌肉注射還是靜脈注射,還要學會看病歷、診斷關聯,以及一些包裹申報的配套。早期沒有電腦都需手抄,要更加謹慎計算和整合。電腦化之後,就不會有漏帳的問題。美惠在申報股穩穩地做下來,認識了陳惠珍等好友,這中間她還在1993年結婚,生育了兩個孩子,就在醫院穩定了下來,這段期間,她甚至還利用下班時間到夜二專進修,一直到距離他在花蓮慈院工作16年後,2004年,她第一次從花蓮慈院離職。

20250729 04

圖說:花蓮慈院院慶唯一一次借用明廉國小的操場舉辦運動會,美惠(後排左三)和同事們合影留念。(石美惠提供)

「因為孩子漸漸大了,工作量也比較大,擔心孩子照顧不到!」美惠容易緊張,做事總是全力以赴,她天真的心想在家裡工作,不用跑來跑去,應該可以更方便照顧孩子,於是在自家開一間簡餐店。但沒想到做什麼事都求好心切的美惠,簡餐店開不到一年,又把自己累病了,甚至嚴重到家人必須將她揹去醫院就診,只好又把簡餐店收起來好好休養,休養期間,過去慈濟醫院的好朋友們去探望她,並邀請她回到醫院工作。

石美惠再次投了履歷,2006年2月,她被人力資源室選上,回到花蓮慈院。人力資源室與病歷組保險申報股室完全不同的領域,對她而言也是全新的學習。美惠說,第一個遇到的挑戰就是自己完全不會打字,人資需要處理很多文書,她剛開始真的是以「一指神功」敲鍵盤。「曉諭主任慢慢的帶著我去做一些系統的規劃,很多事務經過系統化之後,就比較容易進入軌道。」而美惠也因為人資的工作,認識更多院內的同仁,讓她覺得自己更有能力去幫助他人。「我也多了很多交心的朋友,他們遇到困難會來跟我講;有些時候,雖然我沒有辦法給予任何的建議,但是至少能給他們陪伴。」

2012年,在劉曉諭主任鼓勵下,石美惠受證為慈濟委員,下班後擔任志工,也為她開展了另一番天地,成為她紓解工作壓力的管道。不論訪貧、擺攤、推廣人文、帶營隊,或者去原住民兒童之家幫孩子煮耶誕大餐,美惠都樂在其中。手巧心細而溫柔的石美惠,不論是幫忙去摘花插花布置、幫忙煮食,與人互動,也總是發揮他的細膩特色。「我很喜歡做慈濟的社區活動,我很愛慈濟。」美惠坦言,自己的個性很內向,但內心又很活潑熱情,很想幫助別人,但卻又不太擅長言語、也不懂看人臉色或反應,以至於過程中常會說錯話或表達發生誤會;但在這個慈濟大家庭裡,讓她得到很多的包容以及朋友的支持。

20250729 0520250729 06

左圖:石美惠(左)於2012年受證為慈濟委員,與鼓勵她的人資室劉曉諭主任合影。
右圖:石美惠(左一)與其他慈濟志工一起在精舍幫忙整理野薑花,協助做淨皂和潤膚水。

20250729 0720250729 08

左圖:每年去幫原住民兒童之家的小朋友煮耶誕餐,陪著他們過節,是美惠最開心的事。(石美惠提供)
右圖:藉由慈濟的社區訪視、訪貧、志工活動,讓喜歡幫助他人的石美惠學習到更多助人與溝通的的技巧。(石美惠提供)

在人資室工作的15年間,石美惠在劉曉諭主任的鼓勵和帶領下,開始嘗試撰寫論文,並於2017年開始發表第一篇論文,開始之後,一路精進,一直到現在未曾中斷。而她為了增加自己的能力,也從花商畢業後一路努力,在工作期間到夜二專繼續補上學歷,並報考東華大學EMBA碩士專班,讓她更理解研究方法,所以不斷產出相關論文。

2021年,在花蓮慈院人力資源室工作15年後,雖然年齡才55歲,但早早出道的她,已經到了勞保年資可以退休的年紀。退休後她利用一年的時間完成碩士論文,拿到EMBA碩士學歷,2022年1月,石美惠又以黃金人口的身分回到人資室繼續貢獻自己的能力。

以組員的身分回到人資,美惠更專心的負責專案,並與劉曉諭主任合作,分別產出多篇論文,包括退休回聘的黃金人口計畫、職務再設計、母性保護計畫、職場心理韌性、人才預警系統、職場不法侵害等等相關研究,並在職業衛生暨職業醫學國際研討會、亞洲職業衛生聯盟大會、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上以口頭或海報的方式發表。

三度回到花蓮慈院,石美惠已經不為薪水或年資工作,而是因為「很愛慈濟,所以想為慈濟做事」的心情。美惠也笑著說:「主要也是因為我是生活白癡,我什麼都不會,只會工作而已。」美惠的一雙兒子和先生在生活上反而處處照顧她,讓這個只會工作的媽媽和太太,可以好好發揮她的專長。

美惠說,在醫院久了,自己一路受到栽培,慢慢拓展、深植自己的能力,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行政人員,成為同仁們的靠山和伙伴。現今的目標要在自己的能力上再多琢磨,希望可以為醫院爭取更多可以運用的資源。而在醫院二出三進,往30年年資邁進,美惠說學到最多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在醫療機構,看到很多生老病死,她理解到病人遇到的問題,有很多的狀況也會發生在醫療同仁身上。「這個時候,如果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想到好的方法或資源可以提供給同仁解決問題,或是照顧到同仁,就是很有價值的事!」(文/吳宛霖)

20250729 0920250729 10

圖說:石美惠(左圖右三)跟著花蓮慈院由陳宗鷹副院長(中)、李毅醫務祕書(右五)帶領的團隊,參加2017年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開啟她研究寫作的歷程。並在劉曉諭主任(右圖,左)帶領指導下,發表第一篇有關人力資源相關的研究論文。(石美惠提供)

20250729 1120250729 12

左圖:石美惠於2021年屆滿勞保年資退休,人力資源室同仁們歡送她。(石美惠提供)
右圖:石美惠(前排左二舉牌者)擔任花蓮慈院法脈宗門營的隊輔,全隊與林欣榮院長(中)合影。她感恩在慈濟醫院的歷程,不論職志的承擔,讓她一路成長,交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也更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幫助他人。(石美惠提供)


來電
 
導航
 
首頁

醫指付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