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颱風「樺加沙」挾帶豪雨重創花蓮,引發馬太鞍堰塞湖溢流,光復鄉多處民宅被泥水吞沒,居民飽受驚嚇。災後第三天,花蓮慈濟醫院於光復鄉台糖廠設立「慈濟第一醫療站」,持續提供醫療與心理關懷。身為高屏醫療志工梯隊的一員,我與團隊夥伴一早進駐現場,協助分流與清潔,也在空檔間傾聽災民訴說逃難時的驚恐與無助。

圖說:高屏區醫療志工張素蓮(左一)在台糖醫療站中,親身觀察並陪伴受災鄉親,除了提供醫療援助,也成為災民傾訴與依靠的對象。(攝影/宋雨安)
泥流肆虐,阿美族夫妻的臨危智慧
一位阿美族太太回想起那場突如其來的水患仍心有餘悸,她說,當時看到水勢從山上傾瀉而下,根本還來不及思考,她和先生趕緊開車逃難,一路上不停疾呼:「水來了!大家快逃!」
看到鄰居長者仍坐在門口乘涼,夫妻倆焦急地大喊:「水來了!快爬上樓呀!」九旬長者聽見呼喊,顫巍巍地挪動身體、費力往上爬,最終倖免於難。這對阿美族夫妻的及時警示,救回了好幾條生命。
逃難途中,他們又見一輛汽車浮在泥水上,先生擔心有人受困,毅然涉水靠近,雙腳卻深陷厚重泥沙動彈不得、愈掙扎反而陷的愈深!情急之下,妻子冷靜地指示先生:「你要放輕鬆,頭往後仰,躺下來……」先生依言放鬆,隨著水勢緩緩漂回岸邊,終於脫困。她的沉著與智慧,真是令我和在場其他的醫療志工都深感敬佩。
糖廠醫療站裡的無聲倦容
糖廠醫療站裡,一位先生神情淡然地呆坐在人群之中,與吵雜的背景形成強烈對比。他原本是一名廚師,一年前與妻子在佛祖街經營一家小餐館,好不容易穩定下來,沒想到一直以來的心血,卻在一夕之間被突如其來的泥流給吞沒了。「什麼都沒有了,房子、設備,全都被沖走了。」他的聲音聽不出任何情緒,只是繼續淡淡地說,「只要我一停下來,那些畫面就會浮現在我腦海。」
為了壓抑心中的恐懼,他選擇投入災區義煮,不停協助發放餐食。泥濘的街道上,炊煙與泥味混雜,熱湯的香氣讓人暫時忘卻了災後的愁緒。或許一開始只是想用忙碌來麻痺自己,但當他看見受災鄉親吃上一口熱食、露出笑容時,那份被需要的感覺,也讓他重新找回力量。
我靜靜將手放在他肩上,給予安慰與陪伴。身心早已疲憊不堪的他,主動前往復健科接受近一小時的指壓與按摩。我觀察出,他可能已出現了輕微的創傷後壓力症狀,但他卻選擇留在現場繼續幫忙,在幫助他人當中療癒自己。我既心疼又感動,這位先生站在有光的地方,也努力地散發自己的微光,那份堅強,是光復最動人的風景之一。祝福他能走過傷痛,也能成為一道光照亮別人。
這位先生的妻子也是災民,她紅著眼眶告訴我,水勢暴漲時,她急忙趕回娘家救媽媽,所幸成功救出。但得知阿姨仍失聯後,她又連續三度試圖涉水前往,卻被洪水與泥沙阻擋,心中焦急萬分。失聯了一整天後,阿姨才終於獲救。回想起當時情況,阿姨仍心有餘悸地說:「那時全身都被泥水淹沒,只剩頭部浮在外面,就這樣驚恐地泡在水中一天一夜。」
妻子經歷了差點失去阿姨的恐懼與無助,她邊哭泣邊說:「我不想再接到任何打來安慰的電話,只想趕快把家園打掃乾淨,讓這裡回到原本的樣子。」我坐在她身旁默默流淚,什麼也沒說,希望這份陪伴,能代替言語撫平傷口。
風雨過後,重拾希望
證嚴上人曾叮囑我們:「我們應該要順天地、順天理,要敬畏,颱風的時候真的要戒慎虔誠,還要謹慎防颱,才能保平安。」災後幾天,一位阿美族青年對我說:「停電的時候,我以為只是一般颱風,沒想到會那麼嚴重。以後一定要更謹慎,不能掉以輕心。」這些話同時也道出許多人的心聲,也讓我深刻體會 上人的用心與遠見,那是對眾生最深的叮嚀與愛。
花蓮慈院醫療團隊駐守光復鄉,不僅提供醫療援助,也陪伴災民重整心靈。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居民以行動重新站起來;而花蓮慈院的關懷,也在泥濘中發出微光。這份不畏艱難的守護,見證了慈濟長年深耕花蓮的力量,照亮災後復原的漫漫長路。(文/高屏區慈濟醫療志工張素蓮;整理/宋雨安;攝影/宋雨安、劉明繐、林玉琴)


圖一:慈濟醫療志工團隊夥伴一早進駐現場,協助分流與清潔,也在空檔間傾聽災民訴說逃難時的驚恐與無助。(攝影/宋雨安)
圖二:志工在泥濘中守護、傳遞的溫暖與微光,每個故事,都如同一束照亮黑暗的光,映照出災後重建的人性力量與希望。(攝影/劉明繐)



圖一:花蓮慈院的關懷,也在泥濘中發出微光。這份不畏艱難的守護,見證了慈濟長年深耕花蓮的力量,照亮災後復原的漫漫長路。(攝影/宋雨安)
圖二:高屏區醫療志工張素蓮(右一)在簡陋的台糖醫療站中,親身觀察並陪伴受災鄉親,除了提供醫療援助,也成為災民傾訴與依靠的對象。(攝影/林玉琴)
圖三:慈濟醫療志工團隊夥伴一早進駐現場,協助分流與清潔,也在空檔間傾聽災民訴說逃難時的驚恐與無助。(攝影/林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