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預防職業傷害、協助職災勞工,花蓮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與東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舉辦「職業傷病預防研習會」。花蓮慈院職業醫學科主任劉鴻文表示,職業傷害的類別很多,所以,這次特地邀請了花蓮慈院、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榮譽國民之家等專家團隊共同分享,除了要預防職災之外,也希望能幫助職災勞工重回職場。
搜尋-新聞報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只有約5%的人是「完全健康」,醫學中心的任務不僅僅是「急症」、「重症」,守護大眾的健康與治療後生活品質,也是花蓮慈濟醫院的重點之一。在衛生福利部公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之後,廣受退化性疾病困擾的大眾可從中看到治療的曙光。6月27日下午,花蓮慈濟醫院與羅麗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約定,結合專業的醫療技術與產業通路,攜手打造再生醫療服務平台。希望能更進一步將有品質的醫療擴展到亞洲地區,進而走向國際。
傷害小、恢復期快的微創手術是全球目前的外科手術趨勢之一。為了讓更多醫師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完成高度專業的醫療手術,大體模擬手術絕對是許多醫師重要累積經驗的方式。六月十九、二十日兩天,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與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以及花蓮慈院神經外科、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與振興醫院神經外科,分別進行了兩天慈濟無語良師進階模擬手術微創高級培訓班。
冬病夏治,又到了三伏貼的季節!依據節氣曆法計算,今年的三伏天分別是7/12(初伏)、7/22(中伏)、8/11(末伏),花蓮慈院中醫門診自7月11日起開放提供「三伏天穴位敷貼療法」服務,可調理臟腑功能助長陽氣,增加對寒邪的抵抗力,減少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秋冬好發的疾病。
六月十四日上午,台南實業家陳連益與陳鄭惜夫婦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捐贈兩台居家護理訪視車給花蓮慈院社區健康中心護理團隊。現場由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羅慶徽、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社會服務室主任謝侑書、副主任顏惠美與醫護行政團隊共同代表接受。林欣榮院長表示,陳連益師兄夫婦本身就是資深的慈濟志工,之前就曾多次到醫院當志工,感謝他們看見了醫護團隊的需要,更以實際行動支持團隊。
花蓮慈濟醫院在六月十二日上午舉辦「臨床技能中心改建新落成典禮」,設有多功能會議室、擬真教學教室、綜合身評教室,技能實做教室之外,並引進全臺唯一的「肺順應性高階模擬人」,增進醫學生、住院醫師及實習護理師在擬真臨床環境中學習臨床技巧。
結合專業醫療與資通訊技術,整合成最新的智慧醫療照護科技,衛生福利部「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計畫」進駐花蓮縣秀林鄉偏遠地區為示範推動地區,透過秀林衛生所醫療資訊系統及花蓮慈濟醫院的「秀林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簡稱IDS計畫),歷經一年的時間完成,秀林鄉一萬六千人家庭健康戶口名簿歸戶。六月十二日上午,花蓮慈院舉辦「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計畫成果發表暨健康守門人賦能研討會」,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也蒞臨共同見證。
新生兒的到來是生命的喜悅,也是許多初為人父母者的人生挑戰,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為了提升全台新生兒照護能力,2016年起推動「台灣新生兒照護網」,花蓮慈濟醫院承擔起守護生命的責任,成為花東地區唯一加入的醫院,六月六日上午,由花蓮縣衛生局局長朱家祥、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小兒部主任張宇勳與鄉親民眾共同見證揭牌。
隨著社會逐漸高齡化,失智、失能的狀況更加被大家所看重,結合科技的智慧化醫療也應運而生。由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與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海峽兩岸智慧輔助科技研究計畫期中成果交流研討會」,五月二十二日上午在花蓮慈濟醫院正式登場,由北京天壇醫院、中國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中原大學電機工程系、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及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醫師等專家齊聚,分享醫療與科技如何協助民眾解決失智與失能的問題。
2019年3月熱帶氣旋伊代侵襲非洲,讓東非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遭受嚴重災情。花蓮、台北、台中、大林等慈濟醫院醫護團隊響應證嚴法師號召,結合人醫會及慈濟志工等慈濟醫療義診團前往東非,5月19日展開大型義診,期望給予受難的非洲民眾更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