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人,我想要回家(馬桶),請您吃些幫助我作戰的尖兵吧!」體內的「糞便先生」說出了主人長期深受便祕之苦的心聲。由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組同仁化身為「糞便先生」、「水」、「膳食纖維」、「水溶性纖維」、「乳酸菌」、「果寡糖」……等角色,透過逗趣的「體內環保戰」短劇,寓教於樂的方式,不僅加深民眾健康飲食的印象,也讓現場氣氛high到最高點!
近年來隨著國人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肥胖人口大幅增加,構成國民健康的新挑戰。十三日上午,在肝膽腸胃專家王正一教授的大力支持下,花蓮慈院發起「體內環保新生活運動」,系列活動首部曲從預防大腸癌開始,邀請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煌仁分享「大腸的吶喊」外,還有營養組同仁透過「體內環保戰」小短劇,與民眾分享健康的飲食,能輕鬆解決長期深受便祕之苦。活動現場還有「體內環保新生活」海報展與特刊,邀請民眾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預防癌症做起,力行體內環保新生活。
「體內環保新生活」首部曲,邀請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煌仁分享「大腸的吶喊」。賴煌仁主任表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連續第6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榜首,每年新發生大腸直腸癌病例數約一萬四千人,而且病例數逐年上升外,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賴煌仁主任表示,雖然大腸癌的成因除了會受遺傳因素影響外,飲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有研究發現高纖維、高鈣的飲食,加上持續規律的運動,都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像是蔬食的飲食方式就可以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幫助腸道蠕動,有效幫助腸道排泄有毒物質,避免腸道產生癌化的病變,也可以增加人體的活力與免疫力,輕鬆達到體內環保、遠離癌症。
「讓身體的腸道適時的大掃除,把累積的毒素廢物清一清,也是一種體內環保。」營養組組長劉詩玉營養師表示,體內環保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飲食做起,像是可多吃當季的蔬菜水果、全穀類的食物,或是未精製的五穀雜糧、麥片、火龍果……等,富含膳食纖維、水溶性纖維、乳酸菌、果寡糖的食物外,優酪乳、優格、AB菌中的益生菌,也是整腸、體內環保,促進正常排便的好戰友。
除了蔬食飲食外,注重運動養生的許文林副院長也表示,養成每天規律的運動,也能幫助腸道運動,排除消化吸收後的殘渣廢物,減少體內有毒物質殘存。許文林副院長表示,平日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週六週日運動一小時以上,一星期總運動時數須達280分鐘以上的運動,像是慢跑或是持續走路30分鐘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促進加速身體的代謝,幫助體內大掃除。
花蓮慈院推動「體內環保新生活運動」,不分院內與社區,不分同仁與鄉親,不分男女與老少,希望透過各種活動,邀請鄉親從生活中養成有益健康的好習慣。花蓮慈院高瑞和院長表示,體內環保已經成了一種健康時尚概念,未來花蓮慈院將從素食、蔬果、無毒、運動、癌篩等主題,定期舉辦防癌健康講座,邀請專家、健康達人經驗分享,希望能帶動全民以新生活運動,活出健康亮麗的人生。


左圖:活動現場還有「體內環保新生活」海報展,邀請民眾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預防癌症做起,力行體內環保新生活。
右圖:注重運動養生的許文林副院長拿著「體內環保新生活」的特刊,分享自己每週力行慢跑運動的心得。


圖說:營養組同仁化身為「糞便先生」、「水」、「膳食纖維」、「水溶性纖維」、「乳酸菌」、「果寡糖」……等角色,透過逗趣的「體內環保戰」短劇,寓教於樂的方式,加深民眾健康飲食的印象。
◎常識百寶箱--體內環保好戰友
【水】:體內環保戰最重要的間諜就是─水,水是最佳的生物溶劑,也是廢物代謝的運輸者,人類為了幫助調節排便功能,除了多吃高纖食物外,還必須配合飲用足量的水,每天至少喝8杯水,並維持一天上7至8次小便。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不會被人體消化吸收,但能吸收和保持水份在腸道內,並能吸附腸道毒素與廢物排出體外,是腸道大掃除好幫手,人類成年人平均一天纖維攝取量25至35公克,如深綠色蔬菜、根莖類地瓜及水果鳳梨等,但是膳食纖維食物增加時要慢慢增加,一下吃過多而胃腸道來不及消化會肚子痛喔。
【水溶性纖維】:水溶性膳食纖維吸水力強可軟化糞便,如木耳、海帶、燕麥這種滑滑、黏黏的,水溶性纖維含量就很高,可使腸道清潔更徹底,就像「腸內海棉布」,也能幫忙讓腸道菌叢生態改變,好菌增加壞菌減少,保健效果好所以是人類天然的整腸劑。
【乳酸菌】:人體腸道存活一百兆個細菌是一種共生關係,約有一百種以上,有好菌也有壞菌,而體內環保戰的外籍兵團「乳酸菌」,專門打擊為非作歹的壞菌,大量繁殖後所產生的死菌細胞壁,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而排便,以達到減少便秘的發生。
【果寡糖】:果寡糖可作為體內好菌生長繁殖的備糧,促成腸道菌叢生態健全,維持免疫機能。飯後吃含果寡糖豐富的蔬果有香蕉、木瓜、奇異果等可幫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