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雙腿腫脹無法行走、心臟重度衰竭的Rob,看到張懷仁醫師馬上緊緊擁抱他,並比一個大大的讚。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衰竭照護團隊於5月29日進行第四次居家訪視。左起社工師卓依蒨、個案管理師蔡瑩琦、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懷仁、專科護理師李淑惠、住院醫師謝慕蓁。
原本雙腿腫脹無法行走、心臟重度衰竭的Rob,看到張懷仁醫師馬上緊緊擁抱他,並比一個大大的讚。
Rob在今年一月左右因為嚴重的喘和無法呼吸求助花蓮慈院家庭醫學科葉日弌主任,葉主任馬上幫他轉給心臟內科張懷仁醫師。由於Rob有三高,住院期中又發生很多併發症、肺炎,甚至大小便失禁無法自理生活,張懷仁幫他進行心導管檢查,發現確實是多條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臟衰竭,張懷仁醫師一一將血管打通讓Rob脫離險境,如今Rob出院已超過三個月,張懷仁帶著訪視團隊第一站就到他家拜訪,他已經可以自己走一百公尺以上,張醫師與整形外科專師李淑惠也檢查Rob腳步的傷口恢復得不錯,叮嚀他穿鞋盡量不要摩擦造成傷口,而且以Rob目前的狀況,他要完成七月出國帶活動的心願也沒問題了。
花蓮慈院心臟衰竭照護團隊於5月25日進行第四次「心衰竭急性後期照護居家訪視」計畫,這次的出訪陣容龐大,除了心臟內科張懷仁醫師,還包括個案管理師蔡瑩琦、專科護理師李淑惠、社工師卓依蒨以及住院醫師謝慕蓁。這次居家訪視主要探視病人出院後的居家狀況,包括部分配合度低或有各種狀況需多加留意的病人,由於復健對訓練心衰病人的心臟功能至關重要,張懷仁醫師表示:「我們這次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積極導入居家賦能,對於沒有辦法來醫院的病人,我們會趁這一次到家中探視他復健的狀況。」
圖說:Rob看到張懷仁醫師就熱情地緊緊抱著他(左圖),原本病重無法站立的他,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在屋子內走動(中圖)讓個案管理師瑩琦檢查。
右圖:經過三個月治療,Rob從奄奄一息到重展笑顏,並能實現出國的計畫,訪視團隊都為他感到開心。
Rob原是天主教的傳教士,生性幽默風趣,他已近80歲,原本可能就有心臟衰竭而忽略的他,因為一次感冒而成為壓垮他心臟的最後一顆稻草,讓身體機能如骨牌效應每況愈下,所幸張懷仁醫師及時找出病因是多條血管阻塞缺血而一一疏通終於慢慢恢復元氣。Rob更在冰箱上用一個人形圖當作心情溫度計,過去狀況不好的時候人形圖就是垂頭喪氣,他現在已經可以自己在戶外走路復健,他也輕鬆走到廚房,將開心的人形圖展現給訪視團隊看。看到病人可以恢復健康且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對治療團隊就是最欣慰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第二站的阿聰伯,則是原本讓醫師相當頭痛的病人,他輾轉看過許多醫師都沒辦法好好維持,最後到花蓮慈院心臟內科張懷仁醫師的門診治療,但對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的復健要求配合度很低,讓張醫師相當頭痛,也讓阿聰嫂相當擔心。但張懷仁醫師還是「不離不棄」,照護團隊也想利用這次訪視,要好好地建議他若不到醫院復健,也可以「居家賦能」。當訪視團隊一到,原本坐輪椅喘得非常厲害的阿聰伯,竟然已經可以自己走出門來歡迎,阿聰嫂看到張懷仁醫師感動得說「還好有張醫師,否則他就『再見』了!」
阿聰嫂熱情的端出「外面吃不到」的獨家綠豆湯和咖啡歡迎居家訪視團隊。阿聰伯和阿聰嫂原在花蓮慈院附近開小吃店,尤其對慈濟大學的學生相當慷慨,常常免費加飯加麵,或另外煮消夜給他們吃,照顧了不少醫學生和年輕醫師的胃,如今他們早已退休,但很多在這裡用過餐的學生現都已經是主治醫師,甚至從外地回到花蓮都還會回來探望阿聰伯和阿聰嫂。
本來阿聰伯只能坐著輪椅,根本沒辦法講話,一講話似乎就快「斷氣」,但張懷仁醫師慢慢的把他的心臟及水腫各個問題一一解決,阿聰伯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找回了可以活下去的信心,因此原本的態度就轉為積極配合,更配合物理治療師視訊,充滿信心的來回走動給物理治療師誇獎。
圖說:張懷仁醫師仔細檢查阿聰伯的雙腳狀況(左圖),而心臟狀況治療好之後,原本病危的阿聰伯現在已經可以自信的自行走動,張懷仁醫師讓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視訊成果(中圖)。右圖:居家訪視團隊見證阿聰伯的好轉,開心和阿聰伯夫妻合影。
第三站也是原本配合度不高的張先生,加上個性比較固執,太太說不動,所以沒有回診,兒子買了復健腳踏車,他也不太願意配合,兒媳婦也是護理師,但也怕太勉強會有反效果讓老先生更拒絕,只能靠心衰照護團隊的居家訪視來協助說項,社工師卓依蒨跟老先生說話,終於讓他軟化,個案管理師蔡瑩琦則忙著和主要照顧者老先生的太太了解平日狀況,檢查血壓和各項健康數據以及服藥狀況,張懷仁醫師也看老先生的活動狀況和體力,最後在眾人人情攻勢下,也讓張先生終於願意試著回醫院做復健。第四站則是高齡八十五歲的朱女士,她原本寫了一手好字,但現在體力不是很好,也有腰痛的問題,有時候覺得心跳太快,張醫師和淑惠專師也馬上幫她測試脈搏。她因為怕戴著護腰不好看而不太願意外出散步,心衰照護團隊也鼓勵她可以多到外面曬曬太陽,也多走走訓練體力。
左圖:張懷仁醫師和李淑惠護理師為朱女士測量脈搏。
右圖:張懷仁醫師仔細的檢視張先生平常的健康紀錄,蔡瑩琦個案管理師勸張先生要遵從醫囑要多到醫院復健。
張懷仁醫師說,一般皮膚受傷會流血,或是被蚊子叮了會看到紅腫,但心臟雖然沒有傷口,但若本來應該要提供足夠血流供心臟細胞氧氣,若血流不夠就會缺氧,所以細胞會壞死,此時其他的細胞會「代償」,更努力的工作幫助心臟運作,所以很多心衰病人早期不會感受到有甚麼不同,但心臟「過度努力」的結果就是「過勞」,所以治療的目的就是打斷代償,用適合的方式,活化鍛鍊沒有受傷的細胞,走更長遠的路。
最後一站則是拜訪有深厚情誼的老病人,也是慈濟法親洪清海(性海)和林瓊雲(慮筠)兩位老菩薩的家。瓊雲老菩薩和三女兒熱情的歡迎心衰團隊到來。笑口常開的瓊雲老菩薩擁有好手藝,常常提著一桶炒米粉到醫院慰勞醫師的辛苦。她稱張懷仁醫師是「兒子」,因為洪清海老菩薩已經88歲,是張醫師照顧了十年以上的老病人,這兩年才開始臥床,但家人照顧得非常好,張醫師特地去探視他,現在仍不需要呼吸器,身上沒有褥瘡。洪清海師兄和林瓊雲師姐是最早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慈濟人,夫妻兩都已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達觀的林瓊雲老菩薩已經86歲仍非常硬朗,但她已經裱好夫妻的「遺照」,心心念念清海老菩薩能否順利捐贈大體,李淑惠專師也特地為他詢問相關細節讓瓊雲菩薩安心。張懷仁教導外籍看護要為清海老菩薩拍痰,讓他能更舒服一點。瓊雲老菩薩更帶著團隊到她的小菜園欣賞,並摘了地瓜葉跟大家分享,在微雨的傍晚,心臟衰竭團隊完成任務,也感受一路以來有如家人滿滿的關心和備受照顧的暖意。(文、攝影/吳宛霖)
左圖:張懷仁醫師照顧洪清海師兄多年,林瓊雲師姊直說張懷仁醫師就如自己的兒子一樣,看到他笑逐顏開。
中圖:洪清海師兄已經臥床,張懷仁醫師為他獻上祝福,並探視他的健康狀態給予照顧建議。
右圖:已經86歲的瓊雲老菩薩(左四)達觀開朗,熱情的招待心臟衰竭居家訪視團隊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