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標準化病人自2006年創立至今,已經十一歲了!五月十六日中午,花蓮慈濟醫院標準化病人中心與教學部,秘密籌畫了一場「良語良師感恩餐會」,以感恩慈濟標準化病人為醫學教育的無私奉獻。用心豐富的內容逗得老師們笑得合不攏嘴,也讓愛的循環,在未來的良醫路上發酵。
五月慈暉月,對慈濟人而言,更是別具意義。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除了是母親節,也是佛誕節、更是全球慈濟日。十四日上午九點,靜思堂道侶廣場的浴佛典禮結束後,醫療團隊並不趕著回家,而是立刻返回花蓮慈濟醫院,準備展開各病房的行動浴佛活動。這是花蓮慈院一直以來的傳統,要將佛陀、 上人、精舍師父與全球慈濟人的祝福,帶進病房,為受病苦而住院的病人,帶來最誠摯的膚慰與祝福。
「當孕產婦的生命出現危急情況時,醫療團隊只能爭取時間,緊急搶救孕婦和腹中的胎兒。」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副主任高聖博說道。五月三日,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部在母親節前夕,舉辦醫療職場擬真情境演練,模擬為ㄧ位有緊急狀況的臨盆產婦,進行剖腹產手術,由婦產部、麻醉科、助產人員及產科護理同仁,齊心守護生命當下,更要在母難時平安順利產下胎兒,守護小生命的健康。如此逼真的情境模擬教學,除了訓練醫護人員的醫療能力,還有團隊的突發反應,更考驗著團隊間的分工合作與默契。
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部師資培育中心,總是引進最新、好玩又創新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讓教學變得更有趣。三月二十五日上午,師資培育中心舉辦跨領域團隊照護合作(IPP,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practice)臨床教師培訓工作坊,由今年一月,遠赴海外參與新加坡亞太醫學教育會議的鄭偉君醫師、吳柏鋼醫師、楊馨寧放射師、楊謹副護理長,帶回最新的教學資訊,運用跨領域團隊合作教育理論設計工作坊課程。課程豐富實用,共有二十位來自院外、院內各職類醫療人員踴躍報名參加。
四月二十日時逢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濟基金會五十一周年慶。清晨四點三十分,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玉里張玉麟院長、關山潘永謙院長帶領花蓮、玉里、關山近一百五十位主管及同仁,在莊嚴的佛號聲中,隨著靜思精舍法師的腳步繞佛繞法,朝著「心靈故鄉」靜思精舍邁進,祈禱天下無災難,同時也祈願花蓮慈院高分通過第六度醫學中心評鑑。
三月二十日,來自馬來西亞的立康國際醫療集團,由集團行政總裁顏詩琴領軍,一行七人,特地到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參訪活動。走訪加馬刀治療中心、巴金森中心、復健中心、創新研發中心與慈濟大學。期能將花蓮慈院在神經醫學領域的成果,特別是加馬刀經驗與技術,帶回馬來西亞,嘉惠更多病友。
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部首次舉辦實證醫學文獻查證競賽,有內科部、婦產部、小兒部、急診部、神經科、家庭醫學科、護理部、檢驗醫學部、藥劑部、營養科、呼吸治療等三十五位同仁跨團隊組成十二隊報名參加。
三月十八日的花蓮早晨清新宜人,湛藍的天空嵌著朵朵白雲,與花蓮火車站前一列前進中的藍天白雲相映得宜,超過五百位來自宜蘭、花蓮、臺東的慈濟志工總動員,搭上最早的火車,從各地來到花蓮慈院進行院區「大掃除」。宜花東三區的福田志工用實際行動,提供病人更清潔、舒適的醫療環境,與花蓮慈院一同迎接即將到來的醫學中心評鑑。
來自上海的吳曉冬罹患「年輕型巴金森病綜合症」多年,身體僵硬無法行動,吃藥後身體又會晃動得很厲害,就跟個陀螺一樣在地上打轉,連站都站不好,二月二十一日在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團隊的協助下,曉冬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DBS),植入晶片與電池後,經過兩周的調整電量、脈寬、頻率、靶點;同時在復健團隊的協助下,接受職能與物理治療,曉冬終於能邁開步伐,展開新人生。
為了讓新加入慈濟大家庭的新進醫師,在發揮臨床專業的同時,更能深入了解慈濟醫療人文的精神,花蓮慈濟醫院在二月十八日舉辦「醫師合心共識營」。清晨六點,46位醫師學員,在學員長醫務部主任陳新源帶領下,偕同五位隊輔林欣榮院長、王立信副院長、王志鴻副院長、陳宗鷹副院長、吳彬安副院長,回到了心靈的故鄉,準備迎接一整天精彩緊湊的營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