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了「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免疫療法」三大高科技醫療的特性,基因嵌合T細胞治療(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是近代癌症治療的最大突破之一,也是許多復發癌症病友的重生希望,2022年九月花蓮慈濟醫院國際頂尖藥廠-諾華合作,引進歐美創新的癌症治療方式「CAR-T免疫細胞療法」,2023年5月迎來東部第一位接受治療的淋巴癌病友周紹賓,在經過CAR-T細胞回輸滿一個月後,以全身正子斷層造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以下簡稱PET )精密追蹤,已經完全看不到原本存在的癌細胞。7月4日上午,花蓮慈院細胞治療中心團隊舉辦成果發表會,並邀請恢復狀況良好的周紹賓出席,慶祝重獲新生。
資通訊科技的進步為生活帶來便利,也讓醫院有機會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民眾提供醫療服務,為了兼顧個人健康、隱私與安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醫院資訊安全講座,邀請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現場進行專題演講與座談,除了資訊同仁之外,包含醫師、護理、AI中心與醫事行政團隊都積極參與,以團隊的方式來提升醫院整體資訊科技及便利性。
花蓮慈濟醫院6月29日上午邀請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主任委員暨長庚大學管理研究所暨醫務管理學系盧瑞芬教授,專題演講「健康投資:理論與實務」,吸引超過百位的東區醫事人員參與;此外並舉辦「東區風險款專家座談會」,由風險款各計畫主責單位與醫療院所分享成果。
新加坡衛生部中醫管理委員會(TCM Practitioners Board)主席張俰賓博士與四名新加坡慈濟基金會主管,六月二十九日下午抵花蓮慈濟醫院,與何宗融副院長及多位中醫師座談交流,並至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門診和中醫病房參訪。張俰賓博士表示,新加坡政府為支持中醫在地發展,二十年前頒布相關法令,保障中醫師的權益,以提升中醫服務品質為目標;因聽聞花蓮慈院以中西醫合療著名,慕名到此學習,期望藉由交流,能把中西醫合作的模式帶回新加坡,為更多病人帶來新希望。
73歲澳洲人James與太太Glenys日前搭乘郵輪到臺灣旅遊,因嗜睡伴隨有左側乏力症狀,轉診至花蓮慈濟醫院急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為出血型腦中風。術後住院治療的一個月內,花蓮慈院護理團隊針對患者的需求差異調整照護方式,曾在澳洲有留學經驗的護理部副主任王淑貞聽聞此事,也主動到病房陪伴,並協助James和太太處理飲食及夜間陪病問題,打破語言和文化交流障礙。護理團隊的用心令James和Glenys十分感動,直到出院返回澳洲後,仍透過通訊軟體向團隊表達感謝,並持續與團隊分享生活日常。Glenys表示丈夫在返鄉後向每位親友分享慈濟醫療救了自己一命,二人絕不會忘記這一個月以來團隊無微不至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