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者會逐漸好轉,但有一定比例的病人,會出現行動力下降、全身疲倦、呼吸困難、長期咳嗽等症狀仍會持續,甚至出現慢性腎疾病等後遺症,若感染三個月後,症狀仍持續就是長新冠綜合症。花蓮慈濟醫院主責「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門診」的感染科主任黃妙慧表示,確診者在四週後仍持續有症狀,建議可視需求就醫治療。
隨著3C產品的普及,因為用眼過度導致視網膜退化出現年齡下降的趨勢。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承接科技部「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與向榮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共同發展應用異體間質幹細胞為基礎的視網膜退化疾病療法。六月二十三日上午十點,由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與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帶領團隊,與向榮生技董事長蔡意文簽下合作備忘錄。
六月十八日凌晨,一名11個月大的女嬰因出現呼吸不暢等缺氧症狀,被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經急診團隊初步檢查,發現是吸入異物造成氣管阻塞,後續小兒部團隊利用支氣管鏡,將堵塞左邊支氣管的異物夾出,二天後女嬰從兒童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並在二十一日平安出院。花蓮慈院兒童急重症科主任裘品筠表示,一般一至二歲以下的嬰幼兒處在口腔期,可能會經常拿到東西就往嘴裡塞,呼籲家長將家中的小物品妥善收起,以避免不慎被孩子誤吞,嗆入氣管或滑進食道。
左圖:X光影像顯示孩子的左邊肺部已經呈現白色塌陷狀態。
右圖:將異物取出後氧氣進入,孩子的左肺部不再塌陷,恢復正常充氣狀態。
「有一次顧六個病人,其中有三個臥床病人,加上一般照護的話,至少要在裡面待三小時才能出來。」花蓮慈濟醫院專責病房護理師陳韋妮指出,有時尿很急,但一想到她若是先出去,一進一出還得穿脫隔離衣,會花上許多時間,就會先忍著,直到照護完病人才出病房。
為了守護東部婦女的健康,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婦科微創手術中心,6月11日主辦臺灣東部婦產科臨床學術研討會。會議採用實體和線上兩種方式舉行,讓更多不同地區的專家能與會分享,擴大影響範圍,全臺各地共有70位與會者,其中63位醫師、6位護理師和1位藥師來共襄盛舉。由於疫情的關係,除了講師和主持人到現場,超過三分二的與會者都是透過視訊參加,包含來自花蓮、宜蘭和台東的東區婦產科醫療團隊,例如宜蘭陽大醫院婦產科裘志信主任、羅東博愛醫院許漢釧主任和蘭嶼衛生所的黃琦醫師等;其他縣市例如台北、高雄和台南等,例如高雄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任劉文雄和台大魏凌鴻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