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新聞報導

經陰道自然孔微創手術 侵入性小、出血量少、不留疤痕

21歲鄭小姐(化名)因右下腹痛,日前到花蓮慈濟醫院求診,經過一系列的影像檢查及內診,發現右側卵巢有一個約6x5公分大的「卵巢囊腫」,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李佩蓁醫師與鄭小姐討論過後,決定用「經陰道自然孔內視鏡手術」,為鄭小姐進行良性卵巢囊腫摘除,術後恢復良好,第二天就康復出院。李佩蓁醫師表示,相較傳統的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利用人體自然孔洞(陰道)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的方式能夠大大減少患者的出血量、降低疼痛感,且術後不留疤,適合應用於卵巢良性病變的治療。

  由於鄭小姐的卵巢囊腫在影像檢查中,呈現不均質的樣態,團隊研判可能是畸胎瘤。李佩蓁醫師表示,某些女性患者不知道自己卵巢有畸胎瘤,導致在劇烈運動時因畸胎瘤扭轉而感覺隱隱作痛,或是卵巢已扭轉缺血壞死引起腹部劇痛才到急診求助。經陰道自然孔內視鏡手術,是經由自然孔道將器械放進到腹腔裡,透過內視鏡即可看見卵巢囊腫,在視野清楚的情況下,可以用侵入性最少的方式保留卵巢的完整性,小心分離病灶與正常的部分,以避免影響未來卵巢的功能;接著團隊在囊腫表面進行電燒,剝開卵巢囊腫後,發現裡面的頭髮、脂肪組織、牙齒組織等,李佩蓁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常見的畸胎瘤組成。

  從人體構造來看,由於陰道後穹窿與卵巢位置相近,經陰道自然孔內視鏡手術適合用於治療卵巢疾病。一般的剖腹手術會在下腹部留下一道較長的傷口,腹腔鏡手術會在腹部製造三至四個孔洞,而「經陰道自然孔微創手術」不用在病人體表開孔,就可以利用內視鏡操作器械進行手術,侵入性小,不僅能將手術部位看得很清楚,也能夠避免過度電燒,減少出血量。將卵巢囊腫剝離後直接從陰道取出,不需要額外造成新的傷口,整個手術的出血量少於50c.c.,術後病人的腹腔內部保持非常乾淨,無須再做電燒止血,鄭小姐也在術後第二天就順利出院了。

  目前經陰道自然孔手術技術已發展得相當成熟,有些醫師甚至會用來做子宮切除、卵巢切除、輸卵管切除或是婦癌手術等等。不過李佩蓁醫師強調,並非所有的婦科疾病都適用於經陰道自然孔手術,仍需要經醫師評估,確認患者病況以及身體情況,比如骨盆腔是否沾黏、發炎,或者是癌症的期數;此外,由於手術方式是從陰道放入器械,較適合有自然產經驗或性經驗的女性患者,未曾有過性行為或陰道窄小的女性,可能就相對不適合放置內視鏡手術器械,建議有手術需求的患者先到婦產科門診諮詢過專業意見,和團隊討論並仔細評估後,再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圖說:李佩蓁醫師表示,相較傳統的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利用人體自然孔洞(陰道)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的方式能夠減少患者的出血量、降低疼痛感,且術後不留疤。

後疫情時代 花蓮慈院首批國外醫學實習生前來見習




圖說:教學部主任謝明蓁醫師表示(中),不論是海內外的醫學生,都是醫界未來非常重要的生力軍,無論之後他們會在哪裡服務,都能為醫療盡一份心力、守護更多病人的健康。

受COVID-19疫情影響,自2020年起,臺灣暫停開放海外見習醫學生來臺見習,至今已2年,近日衛生福利部開放學生入境,2022年9月前夕,花蓮慈濟醫院迎來,疫情後首批國外見習醫學生,七位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系五年級的見習醫學生,將在花蓮慈院院內11科見習,包含一般外科、心臟內科、骨科、精神醫學科、腎臟內科、急診、婦產科、家庭醫學科、腸胃內科、整形外科、皮膚科等科別以及大體模擬手術課程。  在心臟內科見習的許勤鴻說,小時候來過臺灣,很喜歡臺灣的風土民情,加上在學校時,聽過學長姊分享花蓮的人都非常熱情友善,自己也想了解臺灣的醫療體系與新加坡的差異,所以,選擇來花蓮慈院見習;因為學校課程沒有實際大體可以做練習,所以這次最期待的是大體模擬手術課程,除了向大體老師學習手術技巧,與捐贈者家屬訪談互動的過程,可以深入感受慈濟醫療人文的精神,許勤鴻說,這是一門前所未有的特別課程。  對骨科很有興趣的陶新宇表示,學長姊曾分享在花蓮慈院各科學到許多專業臨床知識,他也會把握這段見習時間,好好學習;此外,在家鄉也聽到不少醫師提到,花蓮慈院的骨科能見到與當地大大不同的多種類型病例,所以,非常期待可以在花蓮慈院,學到不同於新加坡的骨科相關知識。  「非常歡迎大家來到花蓮,希望每個人學習愉快。」教學部主任謝明蓁醫師表示,受疫情影響,全球的實習醫學生進入醫院的臨床學習都大受影響,所以,很高興能看到實習醫學生來到花蓮慈院見習,了解新加坡與臺灣兩者不同的醫療環境外,不論是海內外的醫學生,都是醫界未來非常重要的生力軍,無論之後他們會在哪裡服務,都能為醫療盡一份心力、守護更多病人的健康。





左圖:在心臟內科見習的許勤鴻(前排中)說,這次最期待的是大體模擬手術課程,除了向大體老師學習手術技巧,與捐贈者家屬訪談互動的過程,可以深入感受慈濟醫療人文的精神,許勤鴻說,這是一門前所未有的特別課程。
中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實習生陳佐於腎臟內科參與晨會。
右圖:在一般外科見習的蕭芸(中),在一般外科何靜淳醫師(左)的門診見習。



左圖:對骨科很有興趣的陶新宇(左)跟著骨科姚定國(右)醫師門診見習表示,在家鄉也聽到不少醫師提到,花蓮慈院的骨科能見到與當地大大不同的多種類型病例,所以,非常期待可以在花蓮慈院,學到不同於新加坡的骨科相關知識。
右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實習生王逸凡(右),在骨科部副主任葉光庭醫師(左)的門診見習。

望聞問切實境模擬 花蓮慈院中醫OSCE驗收臨床訓練成果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九月四日舉辦「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簡稱OSCE),驗收住院醫師的臨床訓練成果。參加這次這驗的四十四位住院醫師,均已接受一年至二年的中醫臨床課程,副院長何宗融指出,經由標準化病人模擬實境,住院醫師可以了解個人在「望聞問切」、病情解釋、醫病溝通、臨床處理、衛教及單向技能操作上的各項學習成果。

「長者肌少症預防及運動推廣」種子工作坊 提升社區銀髮族健康識能

花蓮、臺東兩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逐年上升,依據統計2021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為16.9%;而花東高達18%。花蓮慈濟醫院在8月29日舉辦東區總額風險移撥款偏鄉計劃「長者肌少症預防及運動推廣」種子師資培訓工作坊,培養在地種子師資,日後在文健站及社區針對高齡族群各種健康照護需求,設計不同的運動項目,帶領長者養成運動習慣,遠離疾病。

靜脈曲張治療新選擇 超級微創旋轉刮刀切除術

腿部靜脈曲張輕微時如蜘蛛網般突起,嚴重時像一條條蚯蚓般,產生潰瘍、感染、出血等症狀,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引起深部靜脈栓塞等併發症,對身體造成危害。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利用「超級微創旋轉刮刀切除術」為患者治療,透過微創旋轉刮刀技術,手術的刀口小、術後疤痕少、恢復期也大大縮短,迅速、精準、有效的治療方式獲得國際頂尖的重建整形外科醫學雜誌(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的肯定。八月二十九日上午,在花蓮慈院雷射美容中心舉辦成果分享會,邀請二位個案分享病症與術後的生活品質,並鼓勵有相同困擾的病人及早就醫。

秀林鄉全人照護計畫 花蓮慈院開設衰弱整合性評估門診

為了更照顧到秀林鄉民眾的就醫需求,並提升專業醫療的可近性,花蓮慈濟醫院作為唯一承辦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山地離島地區全人整合照護計畫」的醫療院所,自二零二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起,於秀林鄉衛生所定期開設「秀林鄉衰弱整合性評估門診」,包括醫師、個案管理師、物理治療師與營養師的跨領域團隊,一起走進社區、走進部落,以秀林為起點,期望能把全人醫療推廣到更多山地和離島地區。

在地社區 失智共照 花蓮慈院成立瑞穗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八月二十七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長照部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於瑞穗鄉舊老人館舉行「瑞穗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啟用儀式,邀請到花蓮縣衛生局長照科長黃秀茹、瑞穗鄉長陳進光,以及花蓮縣政府南區服務處與瑞穗衛生所代表,和地方相關單位長官共同蒞臨見證。「一個好的社區據點應該要能實現長者與家屬的期待,也因為有這份期待,團隊會更精進,讓據點更好。」花蓮慈院長照部主任林宜靜表示,每一個新據點的成立都象徵著新希望的誕生,以提升失智長者的生活品質為目標,期許據點能成為肥沃土壤,承載長者們的幸福。

心房顫動衛教講座 「心動列車」開往花蓮慈院找回健康心

臺灣約有23萬至50萬人有心房顫動的疾病,但許多民眾不瞭解這疾病的嚴重性及症狀,往往延誤就醫黃金期,導致嚴重的後果。花蓮慈濟醫院參與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聯合二十九家醫院舉辦心律不整衛教活動,在8月27日舉辦「心動列車」心房顫動衛教講座,希望透過宣導,呼籲民眾注重心房顫動。

臺灣第一本 《全彩圖解腹膜透析居家照顧全書》新書分享會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科、復健醫學部、營養科醫療團隊,在8月25日舉辦《全彩圖解腹膜透析居家照顧全書》新書分享會,由獲得「國民健康局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評量」評鑑A級醫療團隊,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片,介紹腎臟病、腹膜透析及照護方法、飲食營養、運動指南外,也分享團隊二十多年來的專業照護經驗。

從樂活到善終 五全仁醫王英偉獲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守護全民健康,以「從樂活到善終」為初心的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近四十年來,推動偏鄉醫療與安寧療護不遺餘力。8月24日下午,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在花蓮慈院頒發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給王英偉主任,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特地邀請,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花蓮縣政府北區辦公室副主任林潘忠誠、花蓮縣衛生局健康促進科科長詹瑞慧、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及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共同見證。


來電
 
導航
 
首頁

醫指付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