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新聞報導

首屆玉階獎 花蓮慈院囊括領航貢獻獎、卓越貢獻獎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帶領團隊,在臨床上積極推動中西醫合療,並在中醫藥研究與開發上,具體成效顯著,其中治療惡性腦瘤新藥,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林欣榮院長十二月十七日在衛生福利部第一屆玉階獎表揚典禮上榮獲卓越貢獻獎;花蓮慈濟醫院並獲領航貢獻獎。

東區十七家醫療院所真心實錄 《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新書分享會

東部地區地理狹長,有限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勻,一直都是花東地區極需克服的重點。在這樣的環境下,花東地區十七家醫療院所團隊走入山間海邊,看見病人及其家庭的需要,全力促進健康,提升花東地區民眾平均餘命,花蓮慈濟醫院彙整十七家醫療院所近年來的努力成果,化成《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一書,十二月十六日上午,舉辦新書分享會。除了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全民健保委員會主任委員周麗芳送上祝福影片,健保署東區業務組組長李名玉與花蓮縣消防局局長林文瑞也到場見證。

尿失禁及骨盆底健康促進中心啟用暨《脊髓損傷排尿照護居家寶典》新書分享會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演進,患有尿失禁或排尿障礙的族群有增多的趨勢,就連年輕的患者人數比例也逐年增加,為了幫助病友不受尿失禁所苦,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成立「尿失禁及骨盆底健康促進中心」,十二月十五日上午,由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與內視鏡泌尿科主任張嘉峰、泌尿部病房主任李政霖共同宣布中心成立,並且在脊髓損傷傷友劉禮榮的見證下,推出最新的排尿障礙照護工具書《脊髓損傷排尿照護居家寶典》。

中醫藥暨新冠肺炎國際合作防疫跨國論壇 分享中醫藥抗疫經驗

花蓮慈濟醫院與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於12月13日上午,共同舉辦「中醫藥暨新冠肺炎國際合作防疫跨國論壇(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Fight Against COVID-19 Pandemic)」,分享臺灣與菲律賓在面對嚴峻疫情時的中醫藥對抗新冠肺炎的相關經驗,吸引超過五十位醫事人員線上即時參與視訊論壇。

尊重多元文化積極防疫 花蓮慈院榮獲「醫療人權貢獻獎」

    花蓮慈濟醫院在COVID-19新冠肺炎社區疫情嚴峻時期,悉心照護中重度確診病人,全力配合疫苗施打政策,協助高風險社區普篩;為落實原住民部落防疫,護理部各族同仁利用空餘時間錄製各語言部落防疫衛教影片…等,積極參與防疫行動,不僅獲鄉親的肯定,也展現花蓮慈院團隊對多元文化的尊重,榮獲中華人權協會頒發「醫療人權貢獻獎」。

保留肌肉戰勝體脂肪 花蓮慈院開辦健康體態諮詢

健康是人生活的基礎,而健康不只是身心上的健康,也包含了健康的體態。

新冠疫苗第三劑開打 花蓮慈院首場施打超過250人

衛生福利部於十二月二日宣布開放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苗第三劑的接種,限距離接種第二劑已滿五個月的民眾接受注射。花蓮慈濟醫院於十二月七日開打第三劑,首場共計二百五十人前往花蓮靜思堂地下一樓疫苗門診接種疫苗,院長林欣榮與護理部主任鍾惠君也早早抵達疫苗門診,挽起袖子露出臂膀,接受護理師的注射。

遠距行動醫療寫新頁 花蓮慈院守護生命零距離

今年5月,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隨著衛生福利部法規鬆綁,病人不用出門,在家中即可和醫師進行視訊診療,花蓮慈濟醫院主任秘書陳星助指出,至今已開放內外婦兒、中醫及身心醫學等27科110位醫師提供遠距視訊診療,包括門診、新手媽媽幼兒諮詢、小兒肥胖諮詢、支援偏鄉傷口照護和出院照護等,服務超過2500人次,海外病人也受惠,為臺灣醫療寫下新頁。

微創介入性腦中風治療,掌握先機可降低傷害

一位五十二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病人,到院時,滿分五分的力氣僅剩二分,檢查發現是中大腦動脈血栓堵住,經過取栓手術讓血流順利通過,將大腦損傷降到最低。花蓮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高鴻文5日在專家講座分享「微創介入性腦中風治療」,也指出慈院影像檢查可以透過AI系統立即完成判讀,分析血管阻塞程度並評分腦中風面積。

有效預防癌症復發 花蓮慈院與路迦合作記憶型T細胞療法

如何有效預防癌症復發?花蓮慈濟醫院與路迦生醫4日下午於台灣醫療科技展專家座談中,由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血液腫瘤及細胞治療專家李啟誠主任、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長陳光耀教授、胸腔外科專家許南榮醫師以及路迦生醫董事長唐稚超,分享最新無毒無創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治療經驗,以及最新防癌症復發的議題。


來電
 
導航
 
首頁

醫指付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