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新聞報導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改善糖尿病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 花蓮慈濟醫院研究獲內科醫學領域國際頂尖期刊《內科學年鑑》刊登

花蓮慈濟醫院最新研究發現,在患有糖尿病及心房顫動的病人中,相較於傳統口服抗凝血劑(Warfarin),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之後發生各種糖尿病併發症,包含大小血管病變和血糖急症等風險較低,且死亡率也較低。此項研究獲得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專科醫學期刊之一《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並吸引國外多家媒體關注報導。

乳攝子抹篩檢巡迴車走透透 守護社區鄉親健康

癌症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在2020年衛生福利部公布資料顯示,女性癌症之首為乳癌,為了推廣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與花蓮縣吉安鄉衛生所合作,在2月19日上午,團隊開著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篩檢巡迴車至花蓮縣吉安鄉南昌活動中心,承擔乳房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外,乳房醫學中心團隊,也在現場進行衛教,讓女性朋友在檢查等待的過程中,多關心自己的身體外,也能更加瞭預防重於治療。

感恩除夕留守同仁 花蓮慈院備可口團圓餐盒

農曆春節家家戶戶團圓的期間,花蓮慈濟醫院秉持醫療服務不打烊的精神,同仁展開輪班作業,二十四小時守護花東民眾的健康,為了體恤除夕夜這天,繼續留守在花蓮慈院照顧花東民眾的六百多位家人,總務室供膳組特別設計美味健康的「除夕團圓餐盒」,包含發糕、蘿蔔糕、年糕等等應景料理,希望讓除夕值班同仁,也能吃到像在「家」一樣的美味圍爐餐!

春節假期 花蓮慈院小兒科、內科、外科門診不打烊

農曆春節連續假期即將到來,花蓮慈濟醫院延續往年門診服務,自1月31日(除夕)起到2月3日(年初三)開設上午假日門診,包含內科、兒科、外科及類流感門診服務;此外,春節期間急診提供二十四小時醫療服務。各醫療科門診將在2月4日(年初四)恢復正常門診。

花蓮慈院承接專案場次 為長者及警消接種第三劑

臺灣COVID-19疫情再度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將疫苗追加劑(第3劑)接種間隔縮短為3個月,花蓮慈濟醫院從1月17至19日,承接花蓮縣衛生局長者追加劑專案、警消追加劑等專案,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表示,專案場次都是經過事前安排與規劃,17日已完成3100多位長者接種追加劑疫苗,18、19日預計為近1000名警消人員施打追加劑。

舒緩考生壓力大,營養師出招助攻

升大學學測即將登場,許多考生熬夜念書壓力不小,為了讓考生頭腦清醒,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魏萌萱建議考生,每天一定要吃早餐,適時補充維生素B群、抗氧化食物,還可補充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之一的DHA、卵磷脂等營養素提升記憶力,另外也要避免吃太飽、吃太多精緻醣類,並遠離油炸食物。

疫情下的幕後英雄 花蓮慈院熱血慶祝醫檢師節

在重視團隊醫療的醫院裡,「醫檢師」常常隱身幕後,卻是為民眾治療疾病、把關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一月十四日為醫檢師節,花蓮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的醫檢師,在過節的同時也關心民眾的健康,舉辦「醫起學檢驗」活動,透過衛教和示範如何進行居家篩檢,讓這個屬於醫檢師的節日格外具有意義。

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 移除子宮肌瘤與卵巢瘤復原快

「以為只是經痛沒什麼,但到後來連平常時肚子都會悶悶痛痛」51歲的陳小姐,在健康檢查中發現原來是子宮肌瘤再度復發,卵巢右側還有十公分大的卵巢瘤,於是到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就醫,經李佩蓁醫師以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移除卵巢腫瘤外並進行保留子宮頸的子宮次全切除手術後,已成功解決困擾陳小姐已久的腹痛、經期異常等問題。

結合手術與增能復健訓練 前十字韌帶損傷病友進步神速

三十二歲的游先生是在跑步時受傷,當時只聽到右腳「啪、啪」二聲後,腳就整個無力無法繼續運動,一到醫院檢查,他的右膝蓋前十字韌帶(ACL)斷裂、半月板也受傷。經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以微創關節鏡進行重建手術之後,他積極配合一系列的復健計畫,很快的在六個月後,他的右腳肌力已恢復得與左腳一樣。

花蓮慈院假日志工行 居家打掃歲末關懷送暖

把握農曆前的周末假日,一月八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帶領三十多位醫療、護理、醫技及行政同仁,一起到脊髓損傷病友周先生家中打掃,送上醫療之外的溫馨關懷。林欣榮院長表示,歲末大掃除是華人的習俗,能幫助有需要的人是花蓮慈院團隊的福氣,很感謝主動報名參加的同仁,而且包含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護理部督導江如萍、護理師李淑禎、檢驗醫學部醫檢師黃靖淳在內,還帶著家人小孩一同參與,讓志工行動變成最好的生活教育。


來電
 
導航
 
首頁

醫指付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