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

週五, 07 一月 2022 08:39

便祕影響兒童生長 中醫調理助發育

孩子「嗯」不出來,排便不順,也會影響生長發育。臺灣兒童便祕盛行率約30%,且研究發現慢性便祕的孩童中,接近兩成有體重過輕的情形。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表示,中醫治療便祕的特色,在於有多種方藥可靈活選擇應用,補虛瀉實,標本兼治,不僅可改善孩童便祕外,也能提升與恢復腸胃道消化吸收與排便的能力,幫助孩子發育。

  便祕問題普遍存在於國內孩童中,平均每三個小病人就有一個因為便祕看兒科門診,楊成湛主任指出,兒童若排便不順或排便困難超過2週,且伴隨腹痛、肛門痛、肛裂等不適症狀就是兒童便祕,並造成腹痛、解便時出血,若是長期便祕還會造成噁心、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連帶影響生長發育,因為營養吸收變差、小孩心情煩躁,也會影響睡眠;有些便祕的孩子甚至無法集中注意力,影響課業學習表現。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楊成湛主任表示,便祕的基本病變,雖然是因大腸傳導失常,但與脾胃肝腎等其他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因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吸收的養分變成氣血、津液,以供給全身,脾胃不好當然對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若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便祕,所以排便狀況是脾胃功能的重要指標。

  楊成湛主任說,小兒便祕在中醫常見是胃熱證與氣虛證二大類。胃熱便祕證,大多是因吃太多辛辣厚味,化火生熱,犯胃而致胃熱過盛。除了便祕之外大多會有口臭、肚子脹、手腳心發熱,晚上睡覺常踢被子等症狀。中醫治療以導滯清熱方式來治療,如竹茹、砂仁、木香檳榔丸等。

  而氣虛便祕證患者,常覺得排便無力感,大便雖不硬卻解便困難,臉色常蒼白、容易疲倦以及身材瘦小。楊成湛指出,中醫以補氣健脾、運脾的方式來治療,使用黃耆、白朮、麻子仁丸等,來提升與恢復腸胃道消化、吸收與排便的能力。

  另外針對食慾差的兒童也能用開脾健胃的中藥來增加食慾,包含山楂、神麴、麥芽、雞內金等都是效果佳的開脾胃中藥。除了中藥治療外,中醫也注重養生與預防保健,從日常生活作息、飲食結合藥膳食療、運動結合調暢氣機或穴位按摩等,來調和體內的精、氣、神,都對於便祕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楊成湛主任也提醒,小朋友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含三餐定時、飲食均衡、培養喝水習慣等;若是容易脹氣或消化不良的孩子,可以搭配熱敷與腹部按摩,家長可以用手指頭,以順時針方向繞著肚臍畫圈,輕輕按摩至腹部溫熱;另外,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是有助於改善便祕。

圖: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楊成湛主任(右)為有便祕問題的小病人把脈。

 

撰文者:楊成湛
編修:江家瑜
報導:花蓮慈濟醫院

閱讀 0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