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泡溫泉,或在家泡熱水澡禦寒時,身體為了散熱,皮膚血管擴張,心臟輸送血液的阻力變小,分配到皮膚表面血液大量增加,這時流往心臟、大腦血液減少,因此在冬天,有些人就是泡澡時接觸到熱水就暫時暈獗,可能平常血管狹窄且有斑塊,血流加速容易產生阻塞,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症狀。
一般來說,若每天習慣洗澡一、二十分鐘的人,十幾分鐘的泡湯時間,增加的壓力不算增加太多,但有些人常因泡湯過於舒服而忘記時間,如果長達二、三十分鐘以上,就會對心血管、腦血管產生不好的影響,尤其六十歲以上且平常有心絞痛、血壓不穩等症狀的長者,不建議泡湯祛寒。
有些人心臟缺氧時會有心絞痛症狀,但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因神經較不敏感,在泡湯或泡熱水澡過程不見得會有感覺,可能就直接心肌梗塞,因此也不是沒有症狀就安全,有慢性病的民眾最好還是遵循醫師建議,不要輕易冒險。
泡湯另一個需注意的是皮膚問題。臺灣位在亞熱帶,許多人的皮膚偏乾性,具保護作用的油脂與水分偏少,加上使用沐浴乳含有界面活性劑,跟熱水一起作用下,油脂與水分更少,都較容易引起皮膚乾燥搔癢。
隨著年紀增長皮膚分泌的油脂大量減少,更容易因洗熱水一時舒緩癢感而後的搔癢。常有人會誤以為是沒洗乾淨而加強清潔,陷入越洗越癢惡性循環,最後變成冬季濕疹。因此,也建議少用沐浴乳等清潔用品跟超過四十度熱水清潔,泡湯後也要加強塗抹油性保濕保養品。
圖:葉日弌主任細心看診照
文/葉日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