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

週三, 07 六月 2023 10:12

早期癌症治療效果好 頭頸部腫瘤專家周昱甫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篩檢

一位在17年前罹患口腔底癌第三期的劉姓病友,日前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症狀,趕緊回花蓮慈濟醫院找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求診,經檢查為為聲帶腫瘤的喉癌第一期,幸發現得早,僅需進行放射線治療。

口腔癌是花東第一名癌症,病友確診前大多已出現白斑、紅斑、紅白斑或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牙關緊閉、疣狀上皮增生等癌前病變,周昱甫指出,病人若能在發現癌前病變症狀時,即盡速就醫做口腔黏膜篩檢,切除病灶即可預防癌化。

口腔癌種類有頰黏膜癌、舌癌、唇癌、硬顎癌、舌頭下的口腔底癌、牙齦癌等,周昱甫指出,有九成以上口腔癌病人,因長期嚼食檳榔、抽菸、喝酒,以口腔頰黏膜癌與舌癌居多,而且很容易再度發生病變引發第二種癌症;例如頰癌病人治療後,再度發生病變時可能為舌癌、食道癌、咽喉癌、肺癌、甚至引發頰癌復發;因此即使第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八成,但仍強烈建議病人每月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輕忽任何病變的可能。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會有較好的成果,周昱甫表示,口腔癌第一期且僅需小型手術切除腫瘤或放射線治療,不會造成臉部變形;第二期以上腫瘤切除後仍有擴散風險,需追加淋巴結廓清、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期數越高手術切除範圍越大,困難度也越高,甚至必須進一步做顏面整形重建手術。

在臺灣口腔癌患者男女比例是10:1,但在花東口腔癌患者男女比例約5:1,周昱甫說,主述症狀大多是口腔裡有腫塊,或潰瘍破皮二週以上,這些都是病人一張嘴就看得到或摸得到,門診進行腫塊切片後就可確診,可惜有些人雖心裡有數,不敢就醫。

研究指出,嚼食檳榔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嚼檳榔者的28倍,合併抽菸、喝酒、檳榔者更暴增為123倍,周昱甫表示,少數病人是因蛀牙、或配戴不良假牙,口腔黏膜長期摩擦刺激也會造成口腔癌。他提醒,太過於依賴檳榔鹼提神的民眾,應趁早找尋替代品或適時休息,不要拿健康開玩笑。

對口腔癌病友來說,包括住院手術、化療、電療約需三個月的療程,出院返家生活除了要有面對病魔的勇氣外,還有食衣住行等生活起居上的無所適從及無力感,有時外觀上還要承受外界的好奇眼光,周昱甫強調,家人的支持才是病友的最大後盾。
從事木工的劉先生,十七、八歲就開始接觸菸、檳、酒,因趕工時間長,常靠檳榔提神,下工後又常與同事喝酒,他在六十歲那年診斷出口腔底癌接受治療;事實上,他早在一年多前即已出現症狀,但隱忍不講,直到口腔底潰爛才就醫。十七年來,劉先生很感恩有太太的悉心照顧,他也戒除不良習慣。

周昱甫副主任也建議,十八歲以上至未滿三十歲有嚼檳榔(含已戒),或三十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等高風險族群,應到醫院或診所進行二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篩檢。以劉姓病友為例,一出現症狀就找醫師,雖診斷出喉癌第一期,但因發現得早,僅需接受放射線治療。

▲周昱甫副主任表示,口腔癌第一期且僅需小型手術切除腫瘤或放射線治療,不會造成臉部變形,民眾出現症狀都心裡有數,應儘早就醫診治。(江家瑜攝)

▲劉姓病友(化名,左)17年前口腔底癌第三期,日前又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症狀,太太始終陪伴在身邊,不眠不休照護,鶼鰈情深令人動容。(陳炳宏攝)

▲口腔癌的頰癌第四期,切除腫瘤後,用腓骨皮瓣修補下頜骨與頰部皮膚缺損。(周昱甫醫師提供)

▲舌癌第四期。(周昱甫醫師提供)

閱讀 0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