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19 三月 2024 08:34

《醫師合心共識營》(一)——慈善行醫人間 莫忘初心勤精進

為了新加入慈濟大家庭的新進醫師及即將晉升主治醫師,能深入了解慈濟醫療人文的精神,花蓮慈濟醫院在3月2日,舉辦「113年醫師合心共識營」,讓大醫王在精進醫術之餘,也成長慧命。一早7點,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與承擔學員長的醫務部主任吳雅汝醫師,帶領院長室主管及47位醫師學員參加,先在醫院的二期講堂聆聽志工室早會後,隨即開始參與包含環保站出坡、居家關懷等人文體驗後,回到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準備迎接一整天精彩緊湊的營隊課程。

ss00SKC 4985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在3月2日,舉辦「113年醫師合心共識營」。(圖/薛崑城)

ss0147A1315

圖:醫師合心共識營第一堂課從聆聽慈濟志工每天必須攝取的心靈資糧「志工早會」開始。(圖/江家瑜)

ss0S 40919045

圖:頂著強烈冷氣團及陣雨,新進醫師及預定晉升醫師共47人回到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圖/江家瑜)

強烈冷氣團來襲夾帶陣雨,濕濕冷冷的天氣下,醫師們依然準時抵達二期講堂,第一堂課從聆聽慈濟志工每天必須攝取的心靈資糧「志工早會」開始,由德棨師父開示後,學員長吳雅汝主任表示,今年課程設計以慈悲利他、仁醫之路為主題,慈濟基金會副總林碧玉(靜憪)、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顧問林昭庚、副院長陳宗鷹、吞嚥障礙科主任葉映廷、中西醫合療研究發展中心中醫教育中心副主任龔彥綸等在共識營做分享,相信學員都能收穫滿滿。

  今年新進醫師及預定晉升醫師共47人,包含11位新進住院醫師、2位主治醫師; 3年回訓住院醫師26人、預計晉升VS及F醫師8人等。林欣榮院長勉勵,希望藉由共識營課程讓新進醫師與即將晉升主治醫師更了解慈濟,鼓勵他們發揮良能透過團隊的力量守護民眾的健康;同時也感恩同仁、志工、靜思精舍的師父共同成就圓滿這次活動。

 

人文體驗

ss0147A1476

圖說:出坡其中一組來到環保站體驗動手做環保。(圖/江家瑜)

ss00Q6A5936

圖:一群白衣大士來到了慈濟花蓮環保教育站,戴起手套,跟著各站包含塑膠站、塑膠袋站、腳踏車拆解區等志工一起做分類。(圖/陳毅麟)

ss0147A1404ss0147A1444

右圖:在腳踏車拆解區體驗的小兒部住院醫師張旻軒提到,沒想到小小的一個兒童腳踏車,可以分解成這麼多部分來回收再利用,也讓他了解要更珍惜物品。(圖/江家瑜)

左圖:住院醫師李雨霜(中)說,過去都以為塑膠袋是垃圾,沒想到還可以回收再利用製成衣服等,也能減少塑膠汙染。(圖/江家瑜)

今年不同以往,先以出坡拉開共識營的序幕。出坡分為兩大組,一組到環保站體驗動手做環保,另一組則是與居服員一起做居家關懷。

  毛毛細雨中,一群白衣大士來到了慈濟花蓮環保教育站,戴起手套,跟著各站包含塑膠站、塑膠袋站、腳踏車拆解區等志工一起做分類。光是五顏六色的塑膠袋,分類起來卻大有學問,住院醫師李雨霜說,除了透過塑膠袋的軟硬度確認材質來分類之外,塑膠袋上有顏色的LOGO,會對後續回收再利用造成影響,所以得剪掉有顏色的部分後再分類。過去都以為塑膠袋是垃圾,沒想到還可以回收再利用製成衣服等,也能減少塑膠汙染。

  麻醉部住院醫師翁宗睿說,這些塑膠袋上有的有一些髒污、水漬、食物殘渣等,這些小雜物藏在裡面導致有些無法回收,或是剪下有色LOGO,盡量保留塑膠袋可回收的部分等等,得耐著性子一一處理,其實比想像中的還要困難,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佩服志工們的細膩心,讓小小的塑膠袋變成有價值的資源。

  「剛剛已經示範給大家看了,換你們試試。」腳踏車拆解區的學員人數最少,但每個人聚精會神仔細聽著志工講解及拆解腳踏車上的可回收的物品,也動手嘗試拆解腳踏車。小兒部住院醫師張旻軒提到,沒想到小小的一個兒童腳踏車,可以分解成這麼多部分來回收再利用,也讓他了解要更珍惜物品,若是能維修就不丟棄,也是減少環境汙染的一種方式。

ss0LINE ALBUM 113年 居家關懷花絮 240318 2ss0LINE ALBUM 113年 居家關懷花絮 240318 1

圖說:另一組學員則是在居服員的帶領下一起走進案家關懷病人(左圖/曾婉儀 、右圖/李宜芳)

ss000ADS 1734ss0SKC 4927

左圖:林欣榮院長(右)與陳培榕副院長(左)、皮膚部住院醫師林佳萱(中)一起檢查陳先生的傷口,並仔細地為他換藥。(圖/廖文聰)
右圖:住院醫師王奕方(左三)親眼見到不同的文化習俗,讓他感到很震撼之外,居家訪視能幫助醫師更了解病人的生活環境與背景,收穫很多。(圖/薛崑城)

 

「早安,陳媽媽我們來了。」新進醫師們提著尿布、營養補給品、毛巾等日用品,在居服員的帶領下一起走進案家關懷病人。小小的客廳擺著兩張床,一張病床躺著因腦血管破裂多次進出加護病房的陳先生,另一張床,則是照顧陳先生的母親平常休息的位置。

  2019年,陳先生因為腦出血中風與死神多次搏鬥,好不容易能出院,卻從此臥病在床,身上插著鼻胃管、尿管、氣切等。2022年繼父因病往生後,生活重擔則落在陳媽媽肩上,每日的翻身、拍背、抽痰、灌奶、換尿布日常,幾乎佔據媽媽3分之2的時間。「老鼠都咬到這裡來了。」林欣榮院長聽著陳媽媽講述兒子雙腳的傷口是遭老鼠啃咬後,與陳培榕副院長、皮膚部住院醫師林佳萱一起檢查陳先生的傷口,並仔細地為他換藥。

  醫療團隊的用心照護,讓陳媽媽感動的說,看到醫師、居服員這樣的溫柔與用心為兒子清理傷口、換藥包紮,很感謝。

  另一組到秀林鄉文蘭部落居家關懷的住院醫師王奕方,則是分享走入社區的訪視的文化衝擊。前往案家的路上,正逢部落舉辦婚禮,而部落的習俗之一需殺豬宴請親友,部落居民也熱情的邀約他們一起享用,親眼見到不同的文化習俗,讓他感到很震撼之外,也讓他深度體驗到不同的文化生活,而居家訪視能幫助醫師更了解病人的生活環境與背景,收穫很多。

 

閱讀 1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