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ME是近年來醫學教育改革的趨勢,和過往以時間為基礎(Time-based)的教學訓練與課程規劃方式不同,重視學習者的個別化,主要是根據受訓學員所需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y)設計課程或學程,讓學員在臨床環境中累積臨床經驗,同時保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彈性,並強調訓練後的具體成果,也可以有更具體透明的教學呈現。
花蓮慈院教學部主任朱紹盈表示,勝任能力導向是近年醫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推動方向。臨床能力委員會在勝任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總結性評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次工作坊學員主要有包括西醫、中醫、牙醫的住院醫師,以及承擔PGY不分科住院醫師教學的內、外、婦、兒、急訓練計畫的醫師等兩大類群。包括22個科別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和護理師,總計41人,也是院內非常重要的師資。
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建議每年舉行兩次CCC會議,在此次工作坊,劉子弘醫師以實作情境,讓學員分組模擬CCC會議演練,以受訓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進行不同信賴等級的判別申論辯論演練等會議,最後作出總結性信賴決策。
演練情境是針對一名已經做了半年的第三年急診住院醫師;CCC委員需針對之前未達到可獨立操作的可信賴專業活動(EPA)再次進行討論。模擬委員包含一位在創傷領域有受過特別訓練且經驗豐富的急診臨床教師擔任主席,其他委員還包括訓練計畫主持人、急診臨床教師、教學型主治醫師、小兒急診科醫師、與新任臨床教師,各組委員在15-20分鐘的討論及取得共識會決定學員的EPA信賴等級。
資深主治醫師陳寶珠主任、羅彥宇主任發言十分踴躍。劉子弘醫師也指出,透過這次工作坊課程,可以更熟悉可信賴專業活動(EPAs)、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與里程碑(milestones)之間的關係,並認識如何落實CBME計畫的評估框架,以臨床能力委員會(CCC)團隊運作進行總結性的信賴授權決策。他還推薦運用臺北慈院個人化學習計畫(ILP)表格用,有利學員學習規劃。
主持人之一的教學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羅文綾醫師很期待,參與這次工作坊的同仁,能成為花蓮慈院CCC的委員、種子,在兼顧病人安全與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共同推動並落實CBME,循序漸進的增加受訓學員的參與與責任,讓核心的「醫療勝任能力」 潛移默化成為執行臨床核心任務的能力。(文、圖:陳炳宏)
左圖:花蓮慈院舉行臨床能力委員會工作坊,共22個科別住院醫師、主治醫師,41人報名參與。
右圖:主持人之一的教學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羅文綾醫師表示,期待參與這次工作坊的同仁,能成為花蓮慈院CCC的委員、種子。
左圖:花蓮慈院教學部主任朱紹盈表示,勝任能力導向是近年醫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推動方向。臨床能力委員會在勝任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總結性評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右圖:臺北慈濟醫院教學部教學型主治醫師劉子弘醫師到場分享臺北慈院CCC在執行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的經驗,他提到去年醫中評鑑時很多委員關心各科CCC執行進度。
圖:資深主治醫師羅彥宇主任(左)、陳寶珠主任發言十分踴躍。
左圖:高聖倫主任為住院醫師與PGY學員訓練計劃負責人,希望藉此推動CCC在花蓮慈院紮根。
右圖:慈濟大學護理系老師歐陽安琪也參與工作坊並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