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週一, 02 九月 2019 16:42

希望之手重獲新生 引進上肢智能復健機器人

  繼「行走復健機器人」之後,花蓮慈濟醫院再度為許多中風、脊椎損傷與動作障礙疾病病人帶來希望

,引進上肢智能復健機器人,除了有協助遠端上肢關節復健的「希望之手」,還有全台灣第一台針對近端上肢關節進行復健的「智慧板」,結合機械輔助及人工智能,幫助病人更快更好的恢復,八月二十七日上午,花蓮慈院復健醫學部與晁禾醫療公司,舉辦上肢智能復健機器人展示會,分享國際間最先進的復健治療方式。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表示,醫療的源起就是為病人解決問題,而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團隊的努力與許多資源的支持,所以,花蓮慈院特地引進國際間先進的智能復健機器人,結合機器外骨骼系統與人工智能,來幫助病人復健重新找回活動能力,也讓花東地區突破地理環境的限制,接受到國際級的醫療服務。

  本身也是一位職能治療師的晁禾醫療執行長林昶霆表示,很高興最近這幾個月能跟花蓮慈院的團隊共事,為台灣民眾引進上肢智能復健機器人,包含有針對近端上肢關節的肩膀與手肘訓練,全台灣第一台的「智慧板」;以及針對遠端上肢關節的手腕與手指訓練的「希望之手」,可以感受到慈濟醫院復健團隊為病人付出的用心,而人工智能系統也會彙整病人復健的資訊,讓復健團隊可以精準地去調整復健計畫,提升復健的效果。

  「治療強度高、重複性高、目標導向訓練、多元回饋是動作復建與訓練之重要因素。」花蓮慈院復健醫學部主任梁忠詔表示,這次引進的智能機器人暨擴增實境輔助系統,結合肌電圖的即時回饋,除了可以輔助病人完成復健動作之外,還可以確認病人每個動作的正確性,對照傳統物理性的復健來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得到加倍以上的成果,而其高強度、高重覆性、任務導向、動作軌跡/數據回饋、互動式活動介面之訓練模式也能增進復健的效益。

  「遊戲式的復健可以加強復健的意願。」去年六月因為中風導致左半側偏癱的陳金鷹表示,接觸智能復健機器人已經兩個月了,感覺恢復進度很好,跟傳統復健比起來,復健機器人的方式更有趣也更有效,尤其是螢幕上即時就能看到現在的施力狀況,可以知道自己現在是哪條肌肉在運動,然後該怎麼去加強,找回自己活動的方式,進度的幅度自己都能清清楚楚的了解。

  復健就是幫助有需要的人如何健康的活、自在的動。梁忠詔主任表示,復健不是只有動起來,怎麼動?能不能控制運動?是更重要的目標之一,所以,透過認知式的訓練,加強肌肉記憶,刺激神經的可塑性,能為病人重新建立起運動迴路。經過療效驗證與臨床效益評估,結合智能機械與擴增實境輔助系統的復健方式,不光是可以幫助腦中風、脊髓損傷、創傷性腦傷、上肢動作控制與精細動作障礙的病人,還可以幫助銀髮族長者改善肢體活動及強化肌耐力。而復健資訊的回饋,也能協助治療師更了解病人的狀況,進而精進復健治療技術與增進個案之復健效能。

協助上肢近端關節復健的智慧板。  協助上肢遠端關節復健的希望之手

 

   

   

 

閱讀 95 次數

媒體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