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週一, 21 九月 2020 10:49

國際失智症月 廣邀民眾一起「護腦益智」

  是否曾經忘記剛說過的話?找不到回家的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你頻繁出現這些徵狀的時候,就代表你有可能罹患了失智症!

每年九月是國際失智症月,十九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舉辦「護腦益智」健康講座,邀請社區身心科主任李浩銘醫師分享「在記憶裡迷路的靈魂」,與高齡精神科主任蔡欣記醫師分享「與失智共舞」,與民眾一起認識失智症,以便早期發現、早期就醫。

  國際失智症協會(ADI,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於1994年發起國際失智症月,在每年九月二十一日連結全世界七十一個國家的失智症協會及失智症患者、家屬共同響應為記憶而走等宣導活動。花蓮慈濟醫院在九月十九日這天,除了舉辦「護腦益智」健康講座外,慈濟失智共照中心同步在吉安好客藝術村舉辦「921國際失智日」宣導活動,喚起各界對失智症的重視。

  失智症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名詞,而是每個人都要了解並共同面對的疾病!今日的「護腦益智」健康講座獲得很多社區鄉親支持,除了有夫妻同行,也有子女陪伴父母親參加,甚至有孫女陪伴祖母參加。提升社區民眾對於失智症照護的相關知識以及照護技巧,減輕家屬照顧負荷並能改善失智症長者的生活品質。

◎失智症種類多 症狀複雜

社區身心科主任李浩銘醫師(左圖)分享「在記憶裡迷路的靈魂」  社區身心科主任李浩銘醫師(左圖)分享「在記憶裡迷路的靈魂」
社區身心科主任李浩銘醫師(左圖)分享「在記憶裡迷路的靈魂」

  全球每3秒鐘就增加一位失智症患者!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統計,至二O一六年底,臺灣失智症人口超過二十七萬人,等於65歲以上的長者每12人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的長者則是每5人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而失智症患者的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中。社區身心科主任李浩銘表示,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不僅對家屬及照顧者帶來龐大的照顧壓力,同時伴隨著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誤解產生的社會壓力。

  失智症可分成退化性、血管性、混合型與其他因素等四大類;其中退化性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等三者為主,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佔最多。李浩銘說,失智症的症狀不單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引發的原因目前仍無法清楚證實,也沒有真正可以治癒的藥物及方法。

  失智症早期症狀和老化類似,容易和重度憂鬱等疾病混淆,加上病情進展時程長達數十年,患者症狀可能單一或同時出現,讓失智症診斷相當不易。李浩銘表示,並非透過一次的面談、抽血檢驗,或甚至一張腦部掃描,就能鐵口直斷。失智症診斷不如想像中容易,主要依據症狀、心理測驗結果,以及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的評估,如需要時,加上腦部造影檢查,如核磁共振、「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作為診斷輔助。

  李浩銘透露,雖仍不確定腦部堆積類澱粉蛋白是否就是造成阿茲海默症腦神經細胞死亡,但可確定類澱粉蛋白早在失智症狀出現前的15~20年就開始逐漸形成,大腦類澱粉蛋白沉積成為鑑別失智症最早期指標之一,因此,精準診斷和及早確診非常重要。

◎預防失智超前部屬 所有年齡動起來

「護腦益智」健康講座獲得很多社區鄉親支持,除了有夫妻同行,也有子女陪伴父母親參加,甚至有孫女陪伴祖母參加。  「護腦益智」健康講座獲得很多社區鄉親支持,除了有夫妻同行,也有子女陪伴父母親參加,甚至有孫女陪伴祖母參加。
「護腦益智」健康講座獲得很多社區鄉親支持,除了有夫妻同行,也有子女陪伴父母親參加,甚至有孫女陪伴祖母參加。

  失智症是常見的腦部退化性疾病,且年齡越大,風險越高。肥胖、抽菸、聽力障礙、睡眠障礙等都是造成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李浩銘呼籲,必須提早在50歲衰退前超前部署、打好根基,透過「飲食、運動、睡眠」三要素,延緩大腦萎縮的速率,讓大腦凍齡!

  預防失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李浩銘建議,存老本前更要「存腦本」,存腦本必須多運動、增加社交和知能訓練、避免憂鬱、戒菸、治療三高,飲食要清淡為主,並定期運動,絕對不要讓長輩整天待在家與電視相望,要鼓勵長輩多外出社交、與人互動,「腦袋絕對是愈用愈靈光,不用會生鏽!」。

◎延緩失智惡化 與失智共舞

高齡精神科主任蔡欣記醫師分享「與失智共舞」  高齡精神科主任蔡欣記醫師分享「與失智共舞」
高齡精神科主任蔡欣記醫師分享「與失智共舞」

  失智症病程像是一個拋物線,若是完全不用藥,患者狀況會像下墜球般快速掉落;而有用藥者則可將這顆球拋得遠一點。蔡欣記主任表示,目前臨床上的失智相關藥物只能夠延緩退化,而且僅限於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因為腦中神經細胞衰亡,使得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生成減少、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而膽鹼酶抑制劑有助維持其濃度,提高腦細胞;用於中重度以上患者的NMDA受體拮抗劑,則能減少麩氨酸(glutamate)造成的神經毒性,保護腦細胞。

  而在失智症漫長的疾病退化過程中,親人在面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及失智精神病,如憂鬱症、焦慮,或是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甚至是出現攻擊行為、病態收集、貪食行為的行為障礙,時時刻刻都承受關照的負擔及壓力,更是連帶讓整個家庭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蔡欣記提到,許多失智症的長者,合併失智精神病行為問題,使照顧者深感困擾,因此了解精神行為症狀的原因及處理方式,成為照顧失智長者的重要議題。

  蔡欣記說,老年虐待的受虐者,都是生活無法獨立的老人家,而且不管倚賴照顧程度高低,都可能受虐,尤須注意的是,九成以上的受虐老人家都有失智症。因此建議照顧者可連結衛生醫療資源,提供認識失智症相關課程,媒合長期照顧服務,連結居家服務、失智照護服務等,減輕照顧壓力並改善照顧狀況,才讓失智長者遠離暴力,安心生活。

  現階段,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雖然無法阻止退化,但至少能盡量維持認知功能,提升患者與家屬的生活品質。蔡欣記表示,非藥物治療包括腦磁刺激,或是精神復健課程,如懷舊治療、園藝治療、娃娃治療等,已被證實可延緩失能失智情形。透過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雙重協助,能延緩失智症病程發展,是支持家屬陪伴患者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的重要課題。

閱讀 0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