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婦產部於六月九日舉辦媽媽教室,邀請精神科吳盈瑩醫師分享產後憂鬱相關知識,和小兒部周威志醫師介紹新生兒及兒童基礎救命術
花蓮慈院婦產部於六月九日舉辦媽媽教室,邀請精神科吳盈瑩醫師介紹產後情緒障礙及產後憂鬱。「產後情緒障礙」包括情緒低落、憂鬱症以及精神病。吳醫師指出,有不少媽媽在生產後的第二至第五天,會出現低落、焦慮、容易落淚的症狀,但這種狀態一般不會持續到第二週,大多不需特別治療,僅需要家人在身邊給予適當的支持,即能自行緩解,恢復正常。不過,當媽媽開始有了嚴重的自責與自我懷疑傾向,甚至產生罪惡感,認為不應該把孩子生下來到這個世界受苦,即便看著寶寶也難以產生正面情緒,此時就要特別當心!
▲吳盈瑩醫師表示,區分是單純低落還是憂鬱的最簡單方式,是觀察媽媽照顧孩子的能力是否受影響
▲吳盈瑩醫師列舉產後憂鬱徵兆,提醒民眾注意自身與家人狀況,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協助。
「區分是單純低落還是憂鬱的最簡單方式,是觀察媽媽照顧孩子的能力是否受影響。」吳盈瑩醫師表示,若消極和負面的症狀持續長達二週以上,表示媽媽可能已進入憂鬱症階段,建議此時需要進一步尋求醫療的協助。除此之外,有千分之一的產後情緒障礙患者會發展為「產後精神病」,吳醫師指出,產後精神病會使人出現妄想、幻覺、思考混亂,患者甚至可能會傷害自己或傷害寶寶,是嚴重急症,務必不能讓媽媽和孩子獨處,且應在家人的陪伴下盡快就醫治療。 「各位媽媽都已經很棒了,不需要做一百分的媽媽。」吳盈瑩醫師強調,照顧孩子的前提一定是先照顧好自己,不用成為一名超人母親,更不必強迫保持完美、不允許失誤。產後憂鬱症容易使患者進入惡性循環,重複「缺乏體力、無法完成事情、挫折感、傷害自己」的過程,也可能因此影響到寶寶的依附關係,造成寶寶易哭泣、易躁動;由於身在其中往往難以跳脫,因此更需要患者身邊的家人用心陪伴聆聽,共同面對。
▲現場民眾踴躍發問與分享自身產後經驗
產後憂鬱並非女人的專利,面對陡然增加的家庭責任和經濟壓力,以及對於新生命的恐慌與自信心不足,同樣會使3%~5%的爸爸被產後憂鬱困擾,並在育兒的過程中逐漸顯現,甚至與媽媽交互影響。吳盈瑩醫師表示,求助不代表懦弱,反而是一種勇敢的表現,因此爸媽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產生和累積的壓力,都可以適時地丟出來,讓身旁的親友分擔,或尋求外界的幫助。她也叮嚀,當民眾無法判斷自己的情緒是否穩定,可以使用「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評估過去七日內的情況,若發現結果分數不佳,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才是對孩子和自己最好的決定。 花蓮慈院每二個月舉辦一次媽媽教室講座活動,透過專業課程指導及醫師的叮嚀,與各位爸爸媽媽分享更多有關婦產和育兒的正確知識,此次課程除了吳盈瑩醫師的精采分享,還有小兒部周威志醫師介紹新生兒及兒童基礎救命術。婦產部陳盈希醫師表示,下一場媽媽教室預計於八月十一日舉行,主題為嬰幼兒口腔保健,和如何準備寶寶的副食品,歡迎屆時有興趣的爸爸媽媽一起來上課!
▲小兒部周威志醫師介紹並示範新生兒及兒童基礎救命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