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醫院在10月21日下午,舉辦「健康講座:揭開疼痛治療的神秘面紗」,由疼痛科主任王柏凱(左一)透過生活中常見的疼痛實例,讓民眾了解有些疼痛可以不用手術,先透過不同的介入性治療,減少疼痛問題,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75歲的劉女士突然下背痛,不僅腳無力走不遠,甚至睡不好,就醫檢查發現椎間盤退化及骨刺增生。王柏凱主任表示,骨刺大部分為骨骼和關節的磨損後或退化而形成,多數的骨刺不會痛,但若是壓迫或刺激到周圍的神經、軟組織(如肌腱和韌帶)時,可能會引起疼痛、炎症或其他症狀時,可能需要考慮治療。
面對這樣的「痛」,病人只能吃藥、復健,或是開刀才能解決嗎?王柏凱主任介紹疼痛科為專門研究及治療各種疼痛狀況的醫學科別,找出病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提供綜合性的治療計畫,包含介入性治療、藥物治療來控制疼痛。
介入性治療分為神經調控治療與結構治療,神經調控治療包含神經阻斷術、硬脊膜外注射術、高頻熱凝術等;結構治療則是包含韌帶、肌肉、關節注射治療以及神經沾黏剝離術(神經鬆解術)、椎間盤注射、玻尿酸注射、增生療法/再生療法等。不僅能用於治療常見的膝蓋疼痛的問題,還有現代人常見的頸椎痛、五十肩、肩關節炎、下背痛、坐骨神經痛、骨刺等,以及其他疼痛包含三叉神經痛、足底筋膜炎、 疱疹神經痛 (皮蛇痛)等都能在疼痛科得到改善。
花蓮慈院疼痛科也幫助許多為疼痛所苦的病人,熱愛運動的吳女士,突然感到右腿緊繃、酸麻,嘗試中醫針灸、復健治療,剛開始症狀獲得改善但還是反覆發作,且嚴重到無法走路,整整躺了28天,連刷牙都得坐著,在朋友介紹下,到花蓮慈院疼痛科就醫,透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她患有「梨狀肌症候群」,經王柏凱主任以神經阻斷術,暫時阻斷傳遞疼痛訊息的神經路徑,讓吳女士的疼痛症狀立刻得到緩解。
王柏凱主任說,常有病人誤會神經阻斷術是切斷或破壞神經,這術式是透過注射短效麻醉藥物到神經周圍,來達到減少疼痛的效果,經常被用於診斷或治療各種疼痛症狀。
帶狀疱疹後引發的神經痛(皮蛇痛)是許多疼痛患者的夢魘,患部的疼痛可能表現為針刺痛、刀割痛、電擊痛、灼熱痛等讓人難以忍受。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臺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每年約有12萬人得到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和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所引起,年輕時感染水痘,雖已療癒,隨著年紀增長,免疫力減弱,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內的病毒再活化,便成為帶狀疱疹。
疼痛科門診也能幫助疱疹後神經痛病人,王柏凱主任說,依病人的疼痛狀態採用漸進性治療之外,若是嚴重則可透過介入性治療,來改善疱疹後神經痛,讓病人脫離疼痛折磨,重回正常生活。介入性疼痛治療除了可以改善疼痛以及修復組織,還能減少藥物使用、增加活動力、加強復健效果。
王柏凱主任深入淺出又幽默的分享,以及透過掃描QR Code的問答互動方式,讓現場鄉親更了解疼痛治療。最後,王柏凱主任也提醒,若是疼痛在藥物治療無效或藥物副作用大、復健效果不佳的情況下,病人可考慮注射治療來改善疼痛、打斷疼痛的惡性循環「讓我們的自癒力可以修復我們的身體」;而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項機能持續退化,建議民眾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營養均衡、規律運動或復健等,都是保養身體的好方法。
▲王柏凱主任介紹疼痛科為專門研究及治療各種疼痛狀況的醫學科別,找出病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提供綜合性的治療計畫,包含介入性治療、藥物治療來控制疼痛。
▲柏凱主任分享,介入性疼痛治療除了可以改善疼痛以及修復組織,還能減少藥物使用、增加活動力、加強復健效果,吸引超過百位鄉親前來參與。
▲王柏凱主任深入淺出又幽默的分享,以及透過掃描QR Code的問答互動方式,讓現場超過百位的鄉親更了解疼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