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週一, 28 十月 2024 09:32

花蓮慈濟醫院主管合心共識營日誌——慈悲醫療 莫忘初心 智慧醫療 永續發展(四之三)

花蓮慈濟醫院10月6日在靜思精舍舉辦主管合心共識營。上人在開示時感恩醫院同仁對病人的付出,也期許同仁在歲末盤點生命的價值。一天的課程除有熟悉的林俊龍執行長、副總執行長林靜憪師姊的期許勉勵,還有德淵師父開示「無量義融法髓」,以及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長庚醫療體系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師兄等人專題分享。

img 1img 2

圖: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以「AI於醫療場域之發展、應用及效益」為題分享「長庚經驗」。

img 3img 4

院長林欣榮(左圖)、護理部主任鍾惠君(右圖)在聽完潘延健總執行長專題演講,都分別提問互動。

 

 

花蓮慈濟醫院10月6日在靜思精舍舉辦主管合心共識營。上人在開示時感恩醫院同仁對病人的付出,也期許同仁在歲末盤點生命的價值。一天的課程除有熟悉的林俊龍執行長、副總執行長林靜憪師姊的期許勉勵,還有德淵師父開示「無量義融法髓」,以及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長庚醫療體系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師兄等人專題分享。

 

◎標竿學習:AI於醫療場域之發展、應用及效益
下午第一堂課,由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以「AI於醫療場域之發展、應用及效益」為題分享「長庚經驗」因為時間有限,他先說明AI在整個醫療上的發展,第二部分介紹AI臨床運用跟效益,第三是AI應用的審查與監控機制。
潘總執行長說,長庚醫院幾十年來累積了非常多的資料,這些資料就是發展AI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在發展AI上,長庚有三個主要平臺:一是訓練跟推論的平臺、二是醫療紀錄和標註式訓練平臺、三是跨院使用的聯邦式訓練平臺。
潘總執行長說,在2000年以前,長庚醫院只是資訊化,2000年以後才有完整的病歷紀錄,開始有系統性整理的資料庫,至2023年,累計10.5億筆資料,約有1700萬病人數資料、8800萬筆解剖玻片資料。2021年起,長庚開始把研究所需的資料彙整成一個研究資料庫CGRD(長庚醫學研究資料庫),就是把HIS電子病歷資料連結存進去,開放給申請研究核准的計畫執行人或團隊使用,目前已經累積約215億筆資料。
長庚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是從2018年5月成立,投入AI相關設備累計超過1億5千萬元,發展高速運算設備與臨床推論設備。採用NVIDIA高速運算GPU,幾乎每兩週討論需要解決的問題。今年更與NVIDIA醫療副總裁簽立MOU。潘總執行長也提到,ChatGPT 剛推出第三天,長庚醫院就公告,所有的醫院電腦不能連結ChatGPT ,也不能拿來生成論文,以免將醫療資料外洩。同時也決定要發展長庚醫院的ChatGPT ,讓自主繁體基礎模型在長庚落地。
潘總執行長也分享現行在長庚醫院運用的AI模型,其中也包括遠距診斷,他說,在長庚醫療體系,除了高雄跟林口醫學中心,病理科醫師充足之外,基隆跟嘉義長庚仍在某些領域有所不足,更不要講更小的醫院,因此透過遠距支援,提供教學、診斷、複閱跟諮詢。經過AI訓練之後,也可以輔助病理科醫師,找出遺漏地方或更快速作診斷、出報告等。例如在乳癌HER2螢光原位雜交檢驗上,很耗病理科醫師的眼力,透過AI輔助,還可以比對、預測病人有沒有一些可能的抗體。
潘總執行長也提到,長庚在2021年9月開始運用AI在客服上。服務的面向包括門診服務中的病人掛號、改診通知、手術通知、住院通知、修改排程、衛教、醫師招聘等。其他的問題如總機諮詢、病歷的複印,或者是院內電話轉查、請休服務等,也已可以完全取代。當AI客服成熟以後,就不再是每一個院區都要24小時有人值班服務,也不再受限於人力不夠,或者只能夠提供16小時、12小時的服務,而是達到全年每天都24小時的服務。
潘總執行長指出,因為在不同的場域、不同的科別,就要個別的去作AI訓練後再運用,最重要是生成式AI把住院紀錄、檢驗檢查報告轉成摘要後,最終還是透過醫師、護理師、或其他醫事專業人員檢視、審查,不過久了之後也比較容易進入病人情境。目前整體AI運用主要是醫療影像、電生理、病理、超音波等,在2023年長庚醫院已有三個生成式AI取得TFDA。
潘總執行長也強調,運用AI是為了提高病人療效、提升醫療品質或提高工作效率,至少要達到一項,如能達到多項更好。因為非常重視護理人員,許多護理工作也多朝生成式AI領域運用,以減輕護理工作量及壓力。

img 5img 6

圖: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表示,慈濟近年以推動「預防性」慈善,以達「防災、減災、備災」目標,以慈善為核心,融合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社區志工等系統,為全球及人類提供永續性的關懷與服務。

◎慈濟永續淨零願景
全球面對貧窮與人口困境、環境生態與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議題,慈濟基金會將慈善服務因地因時因民情進行調整。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隔年5月,基金會隨即以《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願景白皮書》中的「六個友善-友善希望、友善生命、友善社區、友善環境、友善地球、友善國際」回應國際趨勢,善盡地球公民責任,為永續發展盡一分力。
慈濟近年以推動「預防性」慈善,以達「防災、減災、備災」目標,以慈善為核心,融合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社區志工等系統,為全球及人類提供永續性的關懷與服務。透過人人參與,是慈善永續之關鍵,讓大愛日不落,善行在人間。不僅屢獲獎項肯定,也連年在亞太永續博覽會與各界分享。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表示,慈濟淨零排放承諾推動時程,依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精神推動,以科學為基礎的淨零排放行動,2021年對外承諾淨零排放,2023年為減碳目標基準年,2025年為碳排放零成長,2030年碳排放減15%、2040年碳排放減50%、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劉效成副執行長提到,已完成與推進工作,包括2021年,花蓮靜思堂碳排查暨SGS認證、2022-2023年有10會所完成盤查暨認證及建置太陽能,2024年以落實TANZE淨零標章精進、節能減碳邁向淨零排放為目標,計畫在2024-2025年,完成23會所盤查暨認證節能政策與能耗分析。
劉效成副執行長表示,慈濟基金會淨零轉型推動步驟,也是根據(SBTi)進行包括、盤查碳足跡、分析找出排放源、減少排放量、抵銷成零炭、或負炭。未來如有需要建置會所,都會朝淨零能源、綠色建築方向設計。(文:陳炳宏/圖:劉明繐、徐政裕、薛崑城、許政雄、徐玲玲、劉定國、劉又綾)
◎幕後花絮

img 7img 8

 

閱讀 2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