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承辦「認可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主要是提供東部職業災害勞工工作分析、功能性能力評估、幫助病人增進或恢復生理心理功能的強化訓練等職能復健服務。此外, 還包括職業災害勞工輔助設施、器具、設備、機具與工作環境改善等需求評估,以及建議合理調整職務或職務再設計方法等,並建立.職災勞工個案管理服務及追蹤、協助後續的復工情形。
花蓮慈濟醫院自去年一月一日承辦這項服務以來,因職災而建立的追蹤個案有39人,以從事營建、居服、餐飲、貨運的朋友居多,進入職能復健計畫的病人有20人,其中有14人已成功回返職場,復工率達七成。勞工受傷原因除上下班途中車禍或工作中意外情形外,甚多比例與職業操作方法或過度使力相關,在職能復健過程,也涵蓋生理、心理的強化訓練。
10月17日上午的研討會,學員涵蓋職能復健專業機構、強化訓練機構、職業傷病診治、縣市政府職災勞工專業服務人員。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副組長劉約瑟指出,希望經由案例分享、資源介紹、議題討論,聚焦職災勞工重建服務,透過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經驗分享,日後能夠提供職災勞工及家屬更適切的服務。
這次的案例研討與交流是以居服員因工作患旋轉肌袖症候群為例,分享職能復健的整合性服務,由花蓮慈院職業醫學科副主任林純吉及復健醫醫學部職能治療師洪嘉駿說明職業病鑑定歷程與病人生理強化歷程,及強調居服員協助病人的轉移位操作方法、輔具的應用,以及合理的調配職務項目。宜蘭陽明交大附醫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德皓也回應居服員經常使用手腕出力的工作,當手腕受傷時也可能導致後續肩膀疼痛問題。
同時也針對此案例,由臨床心理師李育瑛分享心理強化的歷程,並由肯兆固居家長照機構居服督導李詩涵,帶領學員進入居服員服務民眾的真實情境,說明居服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生心理壓力及外在環境因素導致的挑戰與困難,最後也邀請在職能治療與職業重建等專業經驗豐富的張彧副教授擔任回應人。
張彧老師強調慢性疼痛為職災勞工常面對的困難點,除適當的醫療處置如用藥或復健外,心理方面對疼痛的辨識與判斷亦是職能復健過程中,必須加強勞工教育的重點,學習與疼痛相處,適當的職務分配,是早日回歸職場的重要議題。
旋轉肌袖症候群常發生在提供「陪同外出或就醫」、「家務協助」、「日常生活照顧」、「肢體關節活動」等服務的居服員身上。洪嘉駿指出,工作相關肌肉骨骼累積性傷害原因很多,包括操作技巧、使力方法及輔具搭配外,居服員常常忽略這項服務也需要加強自身的力量,除上肢的力量外,核心肌群及下肢肌群也是需要訓練的,此外也建議在服務的職務項目負重程度上應作適當的調配,以免積久成傷。最重要是提醒一旦職災發生後,應尋求職業醫學科的確診及職能復健的專業介入,方可盡早回歸職場。
左圖:勞動部職業安全署、財團法人職業災害及重建中心與花蓮慈濟醫院17日上午舉辦職災重建服務個案研討會。
由花蓮慈院復健醫學部主任梁忠詔主持並介紹張彧副教授(左起)、職安署副組長劉約瑟、宜蘭陽明交大附醫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德皓等專家。
右圖:花蓮慈院職業醫學科副主任林純吉說明職業病鑑定歷程。
左圖:花蓮慈院復健醫學部復健技術科副組長洪嘉駿說明病人生理強化歷程,及強調居服員協助病人的轉移位操作方法、輔具的應用。
右圖:職能復健專家張彧老師強調慢性疼痛為職災勞工常面對的困難點,除適當的醫療處置外,心理方面對疼痛的辨識與判斷亦是職能復健過程中必須加強教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