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花蓮慈濟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舉辦癌症研究合作交流會,並簽署備忘錄,將共同執行衛生福利部第三期癌症研究計畫,包括以α9-尼古丁受體作為分子標靶探討國人乳癌發生之風險暴露及抗體藥物研發與臨床前試驗評估,以及聚焦大腸癌轉譯醫學研究等。
搜尋-新聞報導
二○一八年泛太平洋國際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an Pacific Symposium on Stem Cells and Cancer Research;PPSSC),二十四、二十五日在花蓮慈濟醫院揭幕舉行。今年有來自美國、中國、以色列、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地的26位幹細胞研究領域的重量級大師齊聚,交流幹細胞研究現況、再生醫學轉譯,以及幹細胞及神經損傷的臨床試驗成果及發展趨勢。
「第十一屆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11th Pan Pacific Symposium on Stem Cells and Cancer Research , PPSSC)將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藉著國際交流的因緣,三月二十三日研討會前夕,由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蘇冰,共同簽署交流合作備忘錄,未來將進行醫學及學術上的交流合作。
臺灣胸腔內科的祖師爺─楊思標教授,不僅是臺灣胸腔X光判讀之父,更是肺結核診治、抗疫與研究的權威,「他的人生是一部臺灣百年醫學史」。在世界結核病日(03/24)前夕,二十三日上午,花蓮慈院舉辦《百歲醫師以愛奉獻》新書發表,邀請國寶級的防疫專家楊思標教授分享他的醫者之路。
帶著僅剩不到0.1的視力,罹患馬凡氏症的耿小姐因為水晶體脫位造成視力受損,在北部醫師的建議下,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求診,由花蓮慈院眼科主治醫師何明山採用新型的虹膜固定式水晶體為耿小姐治療,術後恢復狀況良好,雙眼視力恢復到裸視0.8到0.9。耿小姐說,這是他二十多年來看得最清楚的時候,而且終於符合國家體檢規定,考到了駕照。
深受心律不整之苦二十多年的方女士,今年六十七歲的她在四十五歲時初次頸動脈中風,檢查後才發現,她有心房顫動的問題,除了服用藥物控制外,為了降低中風風險,她也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未料返家休養三年後又中風。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蔡文欽醫師表示,和一般人相較,心房顫動的患者中風機率約五倍,且心衰竭和死亡率也較高。
花蓮大地震,各界愛心捐輸不斷,花蓮慈濟醫院也收到一封來自日本的洋蔥信。去年九月,日籍單車騎士白井寬之先生不幸於花蓮太魯閣遭落石擊中往生,父親白井良一衷心感謝花蓮慈濟醫院與台灣車友協助,為兒子辦妥身後事。這次花蓮發生強震,白井良一不僅表達自己對花蓮震災的不捨與難過,並捐出二十萬日圓給慈濟基金會,盼望災民能早日度過難關,恢復正常生活。
寒假期間,不少學童在家當「阿宅」,打電玩、看電視、上網……玩得不亦樂乎,後遺症是近視度數瞬間飆升,開學後湧入眼科掛號,近視突破400、500度以上的人比比皆是。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邱正仁醫師特地在開學之際舉辦「近視控制的新趨勢座談會」,不僅吸引了上百位學童與家長參與,還有三位使用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的學童與家長經驗分享。
「醫師,我最近幾個月,常常覺得想要上廁所,幾乎每小時就會想要小便。憋著不去上就會全身不舒服,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喝茶以後更加明顯。」這是一位年輕女性病友初次門診時的敘述,最後經檢查診斷為膀胱過動症。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教授指出,有頻尿、急尿,甚至一有急尿感就失禁等症狀,經檢查找不出可以說明的原因時,便可稱為膀胱過動症。
花蓮慈濟醫院也開始推動行動支付,手機一按就能輕鬆繳費!醫院批價繳費總是大排長龍,每次看醫生都是一個大工程,從排隊掛號到批價領藥,總是要花上大半天。民眾的心聲,花蓮慈院聽到了。從三月一日起,民眾只要透過「醫指付」行動APP平台,就可以支付自己或親友的醫藥費、免再排隊批價繳費,在外地繳費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