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新聞報導

中醫調理提升考生腦力與紓壓

  大學學測即將在明年一月中登場,隨著考試的逼近,考生及家長的情緒也跟著緊張起來,卻也因此作息大亂、飲食不正常,進而引發疲勞、消化不良、抵抗力減弱等健康問題。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建議考生除了可先試著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況以平常心面對考試,也可從飲食習慣、藥膳食療到簡易穴位按摩,達到增加體力、舒緩壓力的目的。

陳新源呼籲:巴金森以藥物與手術治療為主流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巴金森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群聚有關。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表示,造成巴金森病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與環境等,單純強調是腸胃細菌造成的,恐有誤導民眾觀念之虞。《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只能說明腸胃細菌可能為巴金森病的影響因子。

B型肝炎成功痊癒 不停藥是關鍵

  「個案已產生B型肝炎抗體,確認B型肝炎治療成功!」今年53歲的蔣先生,30年前確診患有B型肝炎。在花蓮慈濟醫院腸胃內科主任胡志棠的治療下,日前,蔣昕明先生已產生抗體,確認B型肝炎治療成功!多年來已成功治癒十位B型肝炎患者的胡志棠醫師表示,B型肝炎在臺灣的盛行率為20%,能完全痊癒的機率約5%,關鍵點就在於「不間斷用藥、不要停藥!」

五位護理人員榮獲表揚

  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今年度優秀護理人員選拔活動,花蓮慈濟醫院共有五位護理同仁獲獎,護理部督導方淑華、教學護理長李惠珍獲優秀護理人員「優秀獎」;門診護理長王長禱、安寧居家照護護理師陳純純、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黃小英獲得優秀護理人員「優良獎」的肯定。花蓮慈院至今已有十四位護理人先後獲得這項殊榮。

脊椎壓迫性骨折新選擇

  今年四十五歲的梁小姐停經十年以上,去年滑倒後突然後背劇痛,且痛到幾乎無法行走,前來花蓮慈院就醫。經檢查發現梁小姐的第二腰椎發生因骨質疏鬆症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脊椎受到低能量的擠壓(自站立或坐著的高度跌落地板的能量),導致椎體瞬間被壓垮,患者通常會承受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甚至駝背變形。

解開身體枷鎖 DBS治療肌張力障礙

  因為罹患肌張力不全症,今年五十一歲的吳國正,發病時,全身扭曲的就像是麻花一樣,輾轉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十一年前接受深部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之後,才恢復正常生活,但是電池沒電之後,全身不受控制的狀況更加嚴重,2016年在慈濟基金會的補助下,進行第二次手術。吳國正的哥哥表示,家人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弟弟,也謝謝醫護團隊沒有放棄過我們。

改善過敏 把握中醫轉骨好時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規律,中醫認為秋冬養陰是兒童「轉骨」的好時機,為來年春夏陽氣生長順利而打下良好基礎,及早為隔年的成長做好準備。花蓮慈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強調,中醫轉骨的主要課題並非只吃補藥,而是「基本功」的養成,也就是培養「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預防保健」等良好的生活習慣。

讓醫師安心的醫師 心胸外科模擬手術

   「感謝大體老師給予的練習機會,讓我們更有信心為病人爭取健康!」全台十三家醫院,超過二十位心臟胸腔外科專科醫師,十一月初齊聚花蓮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參加大體模擬手術。心臟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益祥醫師表示,這次是心胸外科醫學會、慈濟大學與花蓮慈濟醫院首次合作,真的很感謝有這個機會,有這樣的環境與設備,能讓醫師有真實的機會能練習每一項技術!

陳培榕獲醫療奉獻獎

  用心守護後山醫療的陳培榕醫師,今年獲得花蓮縣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行醫二十多年,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陳培榕醫師不僅以頭頸部癌症專業,陪伴病友找回遺失的微笑,更以一顆熱情澎湃的心,真誠為頭頸部癌症病友付出關懷,讓他獲得花蓮縣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

脊椎損傷別亂動 頸椎前開恢復快

  「摔下來的時候,我想爬起來,但是手腳都不能動!」。二十九歲的小瑞,工作時發生從高處摔落的意外,被救護車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就醫,經過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第七節頸椎爆裂性骨折,導致四肢無法活動,經過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醫師洪祥益進行脊髓減壓與人工椎體重建手術,術後預後狀況良好,康復出院。小瑞的家人說,手術後他的手腳就可以動了,我們才真的放下心來。


來電
 
導航
 
首頁

醫指付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