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花蓮南區的56歲甘女士,日前在家起床後,突然感到口齒不清、右半身無力,並有些微意識混亂,身為消防隊員的兒子十分警覺,緊急叫救護車將她送往花蓮慈濟醫院急診。救護車於上午八點抵達,經檢查確認是左側內頸動脈急性梗塞,神經外科醫療團隊立刻進行取栓手術,在病人到院後90分鐘內即完成取栓治療,目前病人恢復情況良好。
搜尋-新聞報導
來自荷蘭最權威大學科學醫學中心之一的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中心(Erasmus MC, 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醫師及顧問團特地跨海來臺,於十月二十三日參訪花蓮慈濟醫院與鈦隼生物科技合作設置的「腦部手術機器人訓練中心」,觀摩花蓮慈院神經外科團隊執行手術,以及人工智慧醫療創新發展中心團隊分享的智慧醫療與遠距醫療經驗和成果。
近年來,花蓮慈濟醫院幫助許多因年長、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等導致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獲得改善,特別選在敬老重陽節隔日10月24日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Interprofessional Swallowing Center)」啟動儀式,透過跨領域專業團隊合作,幫助咀嚼吞嚥障礙的長者與病人,吃得順、吞得好,安心活到老!
10月23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花蓮慈濟醫院在大愛樓門診大廳以「長」聲響起敬老樂齡饗宴,由志工彈奏、演唱老歌之外,院長林欣榮與志工室主任顏靜曦師姊致贈穀粉點心給長者,祝福他們早日恢復健康、重陽節快樂。
新手爸媽該怎麼決定合適的生產方式?又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育兒了呢?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十月二十日舉辦「爸媽教室」,由婦產部陳盈希醫師與蒙特梭利幼兒指導員大樹老師,帶領爸爸媽媽深入認識產兆及生產方式的抉擇方法,以及準新手父母需要知道的生產預備和育兒原則,幫助爸爸媽媽們從身到心都做好萬全準備,以健康的面貌迎接家庭新成員。
「下背痛已經一個多月,走路沒辦法走太長時間,要看哪一科?」花蓮慈濟醫院在10月21日下午,舉辦「健康講座:揭開疼痛治療的神秘面紗」,由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透過生活中常見的疼痛實例,讓民眾了解有些疼痛可以不用手術,先透過不同的介入性治療,減少疼痛問題,進而改善生活品質,吸引超過百位鄉親前來參與。
近年來醫療進入AI智慧時代,為了提供更優質、更適切的醫療服務,花蓮慈濟醫院除了打造專業的醫療團隊,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更在智邦科技公司的協助下,為東臺灣率先引入全面升級的Wifi6無線網路技術。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無死角的網路環境,對病人與醫療團隊來說,都是一大福音。
花蓮慈濟醫院整形暨重建外科日前收治一位右手臂到手腕,有一個大約6X5公分的紅色腫塊,經切除腫塊病理報告結果有黴菌感染,會診皮膚科後確認是黑色真菌症 (phaeohyphomycosis)深部感染。先投抗黴菌藥,傷口癒合後持續轉感染科持續治療一個月後才出院。
究竟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比較好呢?這是許多新手爸媽心中的疑惑,也是醫師在門診經常被詢問的問題之一。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陳盈希醫師指出,並沒有任何一種生產方式是完美的,無論是自然產、一般剖腹產還是腹膜外剖腹產都各有優缺點,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孕產婦的身體情況,建議媽媽們生產前應至專業醫療院所尋求醫師的謹慎評估風險,並根據生產方式不同的特點找到最合適的方式。
花蓮慈濟醫院承接健保署秀林鄉全人照護計畫,10月14日由護理部開辦個案管理師進階教育訓練。護理部副主任葉秀真、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均強調,個案管理師是全病程服務管理模式的核心人物,經由跨領域團隊合作,能夠提高慢性共病照護,使罹患慢性病或慢性共病的人得到全方位及持續性的照護,擁有生活品質,也節省醫療費用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