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新聞報導

花蓮慈院團隊悉心照護 突中風澳籍遊客康復感動返鄉

73歲澳洲人James與太太Glenys日前搭乘郵輪到臺灣旅遊,因嗜睡伴隨有左側乏力症狀,轉診至花蓮慈濟醫院急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為出血型腦中風。術後住院治療的一個月內,花蓮慈院護理團隊針對患者的需求差異調整照護方式,曾在澳洲有留學經驗的護理部副主任王淑貞聽聞此事,也主動到病房陪伴,並協助James和太太處理飲食及夜間陪病問題,打破語言和文化交流障礙。護理團隊的用心令James和Glenys十分感動,直到出院返回澳洲後,仍透過通訊軟體向團隊表達感謝,並持續與團隊分享生活日常。Glenys表示丈夫在返鄉後向每位親友分享慈濟醫療救了自己一命,二人絕不會忘記這一個月以來團隊無微不至的照顧。

中醫治療五十肩 分病程不卡關

不少人50歲後會遇到肩膀疼痛或活動角度受限等症狀,這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的典型症狀,俗稱「五十肩」或「冷凍肩」,原因是肩膀關節囊的結締組織和周圍組織發炎導致,病程分發炎期、冰凍期、解凍期,若不治療至少要一年半後才會逐漸改善、復原,在門診曾遇到整隻手卡住超過2年患者。

減重代謝手術 缓解第二型糖尿病居高不下的血糖及體重

一位BMI(身體質量指數)高達38.9、體重93.4公斤的糖尿病病友陳女士,因血糖一直無法獲得良好的控制,糖化血色素居高不下,經家人陪伴到花蓮慈濟醫院一般外科糖尿病減重代謝門診求助,經主治醫師吳柏鋼以「減重代謝手術」治療後,不僅血糖獲得良好控制,糖化血色素降到正常值,體重也降到59.5公斤。

花蓮慈院首例高齡人工電子耳 助長者重獲新「聲」

72歲的王先生,20多年前因病失去左耳聽力,去年底又因右耳中風,造成重度聽力損失,經過治療效果不佳,且裝了助聽器也無法獲得改善,在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的建議下,成為花東第一例「高齡人工電子耳」植入病人;重獲新「聲」讓王先生非常滿意。

臨床醫學交流守護婦女健康 東臺灣婦產科夏季研討會

推動健康平權,讓交通不便的東臺灣擁有世界級的婦產科醫療水平,花蓮慈濟醫院婦科微創手術中心每季舉辦臨床學術研討會,2023年的東臺灣婦產科臨床學術夏季研討會,6月10日在花蓮舉辦,由花蓮慈院婦產部主任丁大清教授和門諾醫院婦科主任廖基元醫師共同主持。

友善門診「檢驗」效率佳 花蓮慈院獲頒SNQ國家品質標章

花蓮慈濟醫院臨床病理部檢驗醫學科協同醫院各領域及合作廠商共同打造「智能實驗室」,病患平均抽血等候時間從9.4分鐘減少51.1%,僅剩4.6分鐘;高齡友善窗口平均等待時間更僅1.8分鐘,優於其他醫學中心,獲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第25屆SNQ國家品質標章。

不用做100分的媽媽 花蓮慈院媽媽教室帶您認識產後憂鬱

據統計,約有八成婦女在產後曾出現情緒低落的情形,並有一至二成會發展出憂鬱傾向,即「產後憂鬱症」。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吳盈瑩醫師表示,儘管近五分之一的比例不低,但在臨床上遇到的產後憂鬱患者,大多非產後一年內主動求醫,而是幾乎都等孩子再長大一點,才有多餘的時間和心力至醫院就診,且在主訴病症的過程中,回溯性地發現早在孕期或分娩後,自己就已有情緒低落和失眠等症狀。

偏鄉醫療效益提昇計畫再升級 花蓮慈院承辦健保署全人醫療整合計畫

深耕東部地區偏鄉醫療三十七年的花蓮慈濟醫院,融合十多年來推動中央健康保險署「秀林鄉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簡稱IDS計畫)的經驗,2022年承辦全臺唯一的健保署山地鄉「全人醫療整合計畫」(簡稱全人整合計畫),結合專業醫療與資通訊科技的智慧AI應用,成功轉型成「預防及醫療並重」的全人整合計畫,團隊用心的成果也在健保署【健保改革-挑戰與布局】主管共識營中與大家分享。

531世界無菸日 花蓮慈院、慈科大攜手宣導菸害新法保健康

響應五月三十一日世界無菸日,配合菸害防制新法上路,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暨社區醫學部與慈濟科技大學聯合舉辦戒菸宣導活動,選在校園周邊便利商店進行「販賣菸品停看聽」宣導。社醫部行政組組長洪從善表示,自三月二十二日起,禁菸年齡已從18歲上調至20歲,期望藉由這次的戒菸活動加強宣導店家,不提供、不販售菸品給20歲以下青少年,院校一起為學生健康把關。店長們也都熱情回應,將最新宣導小卡貼在櫃台旁,提醒顧客買菸時務必出示年齡證明。

靛氰綠ICG螢光影像輔助 精準腹腔鏡手術乾淨俐落

五十多歲的羅先生是B型肝炎帶原者,一次門診追蹤的時候,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肝癌,2023年5月轉診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治療,花蓮慈院一般外科主任陳言丞與醫療團隊,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結合螢光靛氰綠ICG影像系統,精準的為羅先生切除了肝臟上的三顆腫瘤,恢復狀況良好,術後不到一周就順利出院。


來電
 
導航
 
首頁

醫指付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