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醫院多年來大力推動中西醫合療,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指出,中醫是以中醫學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經由中藥與針灸幫助病友緩解糖尿病併發症。
搜尋-新聞報導
自二零二二年十月中旬起,花蓮慈濟醫院急門診的兒科病患量開始上升,超過半數求診原因是出現呼吸道症狀,包括呼吸喘、多痰、劇烈咳嗽,合併發燒和嘔吐等情形;至今一個月來,兒科病房幾乎天天滿床。隨著逐步寬鬆的防疫限制,「免疫負債」現象逐漸浮現,是引起這一波兒科病患量暴增的原因之一;花蓮慈院兒科病房主任陳明群表示,近期急門診出現大量小兒病患的現況,除了因「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副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鼻病毒」等多種類流感病毒的圍攻,也和過去三年間因避免感染新冠肺炎,勤洗手、帶口罩的好習慣讓孩子很少感冒生病,導致體內白血球缺乏與各種細菌病毒作戰的經驗有關。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部主任暨花蓮縣醫師公會理師長梁忠詔,13日榮獲第26屆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患有輕度小兒麻痺的梁忠詔醫師,正向面對人生,當上醫師後立志為偏鄉醫療努力,不僅到東臺灣全心投入復健醫療,積極促成「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成立,他帶領兒童復健發展團隊發揮創意幫助發展遲緩的孩子,曾在2015年獲得「早療棕櫚獎」肯定。
二零二二年七月,在媽媽肚子裡待了33週的吳小妹,早產出生後被發現患有「肛門直腸畸形」,即俗稱的「無肛症」,是新生兒胃腸道異常中常被發現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由於吳小妹媽媽生產時剛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若要立刻為吳小妹做重建手術,手術團隊需要全副武裝,穿著隔離裝備為新生兒開刀,會使手術風險增高;為降低手術風險,花蓮慈濟醫院兒童外科楊筱惠醫師決定先利用擴張器,透過會陰廔管每日幫吳小妹擴張、協助她排便,等到吳小妹長體重成長到3.5公斤,再由兒童外科主任彭海祁和楊筱惠醫師合作為吳小妹開刀,進行「後矢狀正中切開肛門直腸成型術」。
花蓮慈濟醫院感染主任黃妙慧醫師,2019年感染科專科醫師訓練結束後,回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不久,就遇到影響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與花蓮慈院醫療團隊,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與花蓮縣衛生局,落實進行防疫工作及病人照護,2022年在花蓮縣醫師公會推薦下,榮獲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臺灣防疫特殊貢獻獎。黃妙慧主任說,防疫不是一個人的事,要感謝每個團隊、每份資源以及每個人的付出。
帶著守護病人的心與專業醫療技術,臺南出生的林欣榮院長,受到慈濟基金會證嚴法師守護偏鄉的感召,來到花蓮深耕,打造偏鄉醫院蛻變為救腦救心救命醫院,並且推動健康平權,翻轉東部民眾的醫療困境。2022年在花蓮縣醫師公會推薦下,榮獲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臺灣醫療典範獎。從賴清德副總統手中接過獎項,林欣榮院長說,很感謝大家的肯定,自己當醫師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去到需要的地方,一切都是為了病人好。
花蓮慈濟醫院積極推動中西醫合療獲得各界肯定,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前西太平洋傳統醫學主席暨國際東洋醫學會會長崔昇勳教授,在百忙中特別來花蓮慈濟醫院交流,也到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與學子們分享COVID-19大流行的整合醫學展望。
花蓮慈濟醫院在花蓮縣醫師公會醫師節慶祝大會中獲頒「醫療防疫貢獻獎」,由林欣榮院長代表受獎;急診部主任陳坤詮、感染科暨感染管理控制室主任黃妙慧獲得「防疫特殊貢獻獎」;副院長吳彬安、一般外科主任陳言丞、放射腫瘤科主任劉岱瑋、皮膚外科暨美容醫學科主任洪崧壬、心臟內科張懷仁獲頒「優良醫師」。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在花蓮縣醫師公會醫師節慶祝大會中獲頒「醫療防疫貢獻獎」,由林欣榮院長代表受獎。
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榮獲花蓮縣第十五屆醫療奉獻獎。三十三年來,王英偉不僅開拓了花蓮偏鄉巡迴醫療模式,並於1996年成立東臺灣第一間安寧療護病房「心蓮病房」,成為臺灣標竿學習典範,影響足跡遍及亞太地區多國,在國民健康署任署長期間,更透過政策面、實務面加強病人個別照護品質,致力於推動安寧緩和照護第三波運動,打造高齡友善的慈悲關懷城市。
圖說:十一月六日花蓮縣醫師公會醫師節慶祝大會,花蓮慈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榮獲第十五屆醫療奉獻獎。
11月12日醫師節是週末假日,花蓮慈濟醫院與臺北捐血中心花蓮捐血站在9日合辦「你一袋,我一袋,熱血化大愛」捐血活動,提前慶祝醫師節。院長林欣榮表示,為了慶祝醫師節,醫師除了主動發起捐血活動,也希望號召更多的同仁、鄉親參加,在這氣溫越來越低的天氣裡,一起挽袖加入搶救生命的行列,用熱血溫暖寒冬。
圖說:11月12日醫師節是週末假日,花蓮慈濟醫院與臺北捐血中心花蓮捐血站在9日合辦「你一袋,我一袋,熱血化大愛」捐血活動,提前慶祝醫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