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17 六月 2024 08:16

惱人的溢赤酸 中西合療改善「胃食道逆流」

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人越來越多,盛行率從十年前的10%,到現在上升到將近25%,等於每4個人就有1個人因胃食道逆流所苦。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胃食道逆流相關疾病與症狀,花蓮慈濟醫院於6月8日下午舉辦「慈醫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惱人的溢赤酸!如何改善『胃食道逆流』」,由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與中醫部盧昱竹醫師分享西醫和中醫對於胃食道逆流的觀點,以及緩解或治療的方式和調養身體的秘訣。

img 1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於「如何改善胃食道逆流」健康講座,由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與中醫部盧昱竹醫師分享西醫和中醫對於胃食道逆流的觀點,以及緩解或治療的方式和調養身體的秘訣。

  「食道因為胃酸逆流受傷,產生典型的症狀就是『火燒心』以及『酸逆流感』。」陳健麟主任指出,「火燒心、溢赤酸」是在胸口中央處感到明顯的灼熱疼痛感,一般來說,胃食道逆流症的火燒心並不會因為活動量增加而更劇烈,且不會伴隨喘不過氣的感覺,可以以此區別於心臟問題引發的胸痛;而酸逆流感的患者會明顯感受到有液體從胃湧上來,甚至嘴巴感到一陣酸苦味。非典型的症狀則包含咳嗽、聲音沙啞及喉頭異物感,這些症狀可能是逆流物質到達更上方的咽喉所導致,陳健麟表示,因此這類患者通常會先前往耳鼻喉科及胸腔科,才由醫師診斷及轉介至腸胃科處理胃食道逆流症。

  胃食道逆流症的表現千奇百怪,為了解決病友的困擾,陳健麟主任曾根據臨床及研究經驗,撰寫《胃食道逆流關鍵50問》這本探討胃食道逆流症狀、病因與治療的專書。講座現場,陳主任也開放Q&A問答互動,將這本書作為禮物送出,並提醒民眾,慢性胃食道逆流症狀若未經治療,還可能引發食道發炎、食道潰瘍、食道狹窄,甚至引發食道癌等風險,病人若發生逆流症狀,最好就醫診斷與治療,以避免發生併發症。

  胃食道逆流可透過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食道酸鹼測定、食道機能等檢查來診斷,並根據胃食道逆流的嚴重程度進行手術或藥物治療。陳健麟主任強調,調整生活習慣是治療胃食道逆流的第一步,包括睡前兩小時避免進食、減重及減少菸、酒、咖啡、蘇打飲料等刺激性物質,對於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是應注意維持或改善的地方。

  盧昱竹中醫師分享脾胃的調養方法。他指出,胃食道逆流在中醫觀點中有許多不同的證型,對應的症狀和飲食忌諱也各有不同,其中胃氣上逆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舌嫩紅、脈虛數,呃逆或嘔吐,可以按「內關穴」緩解,並現場示範尋找穴位的訣竅。而有的人是情志鬱證導致「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及「胸脅滿悶,或咳或嘔」,針對這個現象,盧醫師推薦可按壓「太衝穴」,或在飲食上搭配佛手、玫瑰等。活動尾聲,也贈送每位參與民眾一包「補氣健脾湯」,讓大家都收穫滿滿。

  花蓮慈院「慈醫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預計每季舉辦一場,以中西醫合療觀點帶領民眾深入認識病症,講座邀請花蓮慈院各專科醫師分享健康資訊,花蓮慈濟醫院YouTube官方頻道也會定期分享衛教影片,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訂閱,或私訊花蓮慈院FB粉絲專頁期望的演講主題。

img 1img 1img 1

中圖:陳健麟主任提醒,慢性胃食道逆流症狀若未經治療,可能引發食道發炎、食道潰瘍、食道狹窄、食道癌等風險,因此若已發生逆流症狀,最好就醫診斷與治療,以避免發生併發症。
左圖:現場民眾踴躍參與有獎徵答和提問。
右圖:陳健麟主任曾根據臨床及研究經驗,撰寫《胃食道逆流關鍵50問》這本探討胃食道逆流症狀、病因與治療的專書,並於講座現場開放Q&A問答互動,將此書作為禮物送出。

img 1img 1img 1

中圖:盧昱竹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在中醫觀點中有許多不同的證型,對應的症狀和飲食忌諱也各有不同,其中胃氣上逆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舌嫩紅、脈虛數,可以按「內關穴」緩解。
左、右圖:盧昱竹醫師教導民眾尋找穴位的訣竅。

閱讀 0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