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

週三, 31 七月 2024 11:11

大腸癌預防與篩檢

大腸癌背景


大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全台灣每年有一萬六千人診斷大腸癌,且每五位患者就有一人,在發現時已經發生轉移(擴散),因此大腸癌的防治是國人健康政策的重點項目之一。

症狀

罹患大腸癌的早期,通常沒有症狀,從大腸癌早期病變到發生症狀,往往需要數年至十數年的時間,發生症狀之後,常見有排便習慣改變、黏液便、血便、貧血,嚴重也會出現腹脹、衰弱、體重減輕等等,如果轉移到肝臟,可能會肝炎、黃疸。

治療

外科手術切除是大腸癌最重要的治療方式,通常診斷大腸癌後會盡早安排手術,切除的腫瘤經過病理化驗,醫師會決定是否建議輔助性化學治療(化療),如果確定要化療,需在手術後六星期內開始進行,以達到最佳治癒率;若腫瘤長在直腸(大腸的最後一段,與肛門連接,長度約12公分),手術前或手術後還要接受放射線治療(放療、電療)。

預後

大腸癌最常轉移到肝臟,其次是肺臟,少數也有到骨頭、骨髓;一旦發生轉移,則根治的機會很小,反之,還沒有轉移的大腸癌,根治的機會很高;大腸癌經過治療後,五年後(特別是兩年內)都還有可能出現轉移,因此需要定期在門診檢查,據統計,大腸癌經過完整治療(手術、化療、電療)後,治癒率約六成。

預防與篩檢

大腸癌與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密切相關,二十世紀七零年代在美國夏威夷日裔移民中的觀察,發現西化飲食大大增加大腸癌的發生,而近年最新的研究發現蔬食的族群(包括純素、蛋奶素、魚素、方便素),較少發生大腸癌,推測可能與膳食纖維,以及Omega-3脂肪酸的抗發炎作用有關。
除了預防之外,定期接受篩檢,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是癌前病變,五十歲以上國人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可以考慮自費每十年做一次大腸鏡,有家族病史的人,建議提早十年進行。


衛教醫師 施廷翰

202409Health edu

  • 專長
    •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
    • 腹腔鏡微創手術
    • 單一切口腹腔鏡微創手術
    • 組織自動凝集刀痔瘡切除
  • 現職
    • 花蓮慈濟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主治醫師
    • 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
    •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 內視鏡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會員
  •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
  • 經歷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外科 住院醫師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 總醫師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 臨床研究醫師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 臨床研究醫師
  • 看診時間
    • 每周二 上午 146診
    • 隔周三 上午 147診 (每月第二周關山慈濟門診)
    • 每周五 下午 147診
閱讀 1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