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感恩慈濟基金會證嚴上人看見東部地區醫療資源缺乏的困境,1986年成立了花蓮慈濟醫院,不論是開腦手術、心臟手術還是癌症治療,都可以得到高品質的醫療,不僅在地民眾不用再翻山越嶺的到外地求醫,更有外縣市,甚至海外的難症、罕症病人,來到花蓮尋找醫療希望。
花蓮慈濟醫院不只是慈濟醫療體系的第一家醫院,更積極地引進各項先進的醫療技術與設備,二十年前即已成為鎮守臺灣東部地區的唯一醫學中心。林欣榮院長說,花蓮慈院以人文醫療為主軸,看見病人真正的需求,用精準到細胞、分子的醫療,推動中西醫合併治療,幫癌症病人、脊髓損傷患者……等因病而苦的病人,因而獲得重生。
以癌症治療為例,花蓮慈院成立了骨髓幹細胞中心,骨髓資料庫造福的不僅僅是花蓮或是臺灣的血液腫瘤病人,截至2024年1月31日,成功配對移植的個案6628例,遍布全球31個國家地區;對於曾經被視為絕症的惡性腦瘤,也開發出創新的惡性腦瘤標靶新藥 Cerebraca® Wafer,已經進入臨床試驗;而且在2022年引進全球最先進,可以根治血癌、淋巴癌等相關癌症的CAR-T治療,並在2024年完成首例健保給付CAR-T治療個案。
除了急性疾病的治療,花蓮慈院長期承辦秀林鄉IDS計畫(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2022年起更是創全臺之先,偕同秀林鄉衛生所,並與鄰近的院所合作,將秀林IDS計畫升級為「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全人方案)」。同時整合東部醫療院所,執行東區風險移撥款-偏鄉整合性醫療計畫,克服地理環境、交通不便的限制,突破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困境,翻轉偏鄉推動健康平權,成功提升花東地區民眾平均餘命,樹立起國際醫療典範,吸引美國、日本、韓國、印尼……等醫療衛生團隊前來取經學習。
依照美國新聞周刊公布資料顯示,評比中的每家醫院,評分均基於對逾8萬5000名醫學專家的線上調查,還有出院後患者整體滿意度調查的公開數據。該分數還考慮了衛生和患者/醫生比例等指標,以及關於醫院是否使用患者報告結果測量(PROM) 的調查。評比反映了對醫療關鍵績效指標的重視,並增加對醫院品質指標的權重。
「沒有比選擇合適的醫院為自己或親人提供照護更重要的決定了。」是美國新聞周刊公布各國醫院排行的主要目的。而花蓮慈濟醫院藉由推動中西醫合療,積極創新研究開發,讓世界看見臺灣,看見臺灣東部美麗的花蓮。林欣榮院長說,慈濟證嚴上人給了他八個字的期許,「人才培育;品質提升。」這八個字他深深地記在心中,全院團隊將持續努力,積極的在「不能醒的病人能醒過來,不能走的病人能行走」的里程上締造佳績;並陪伴健康或亞健康的人「健康到老」。
左圖:花蓮慈濟醫院與長弘生技公司成功開發抗惡性腦瘤標靶新藥Cerebraca®Wafer,並於2017年啟動臨床試驗。(攝/楊國濱)
右圖:花蓮慈濟醫院神經醫學科學中心、慈濟創新研發中心與長弘生技公司以「Cerebraca晶片治療經標準治療無效復發性惡性腦瘤」榮獲2022年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的肯定。(攝/許榮輝)
左圖:花蓮慈濟醫院與尖端醫合作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讓癱瘓超過五年的簡先生,經細胞治療後重新站起來。(攝/陳安俞)
中圖:2021年8月,來自越南的4歲男童Tin(化名)為了治療血癌,在母親的陪伴下特地跨海來台臺,到了花蓮慈濟醫院進行非親屬異體幹細胞移植,經過漫長的療程與恢復期,順利於隔年5月康復返回家鄉。(攝/鍾懷諠)
右圖:2024年1月2日,花蓮慈濟醫院為全臺灣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張女士,進行CAR-T細胞輸注。(攝/陳安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