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25 一月 2023 12:05

以佛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師 新受證同仁分享

花蓮慈院中醫腫瘤中心主任賴東淵教授,是受證同仁中年紀最長的慈誠。身兼中醫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及中醫醫學會全聯會理事的賴教授,在慈濟大學教學超過十年,「慈濟文化(人文)是最大吸引力」。參加慈誠培訓自認起步晚,更要把握當下,所以在經藏演繹的練習及彩排,他都是最早到。此外,急診「陸學姊」、以病為師行菩薩道的范君嘉、研發新藥的江建儀博士、二年前就立志行菩薩道的醫檢師黃靖淳、揪團發揮「桶箍」力量的協力組長研究部林玉琴、心境大轉變的供膳組蔡欣怡、以及來自馬來西亞楊淑雁醫師,都分享培訓心得。

以佛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師 新受證同仁分享


◎嚴師賴東淵教授願改變自己有教無類教育英才
花蓮慈院中醫腫瘤中心主任賴東淵教授,是受證同仁中年紀最長的慈誠。身兼中醫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及中醫醫學會全聯會理事的賴教授,在慈濟大學教學超過十年,「慈濟文化(人文)是最大吸引力」。參加慈誠培訓自認起步晚,更要把握當下,所以在經藏演繹的練習及彩排,他都是最早到。
「希望盤點生命價值時,可以列入複製慈濟宗門精神走入人群」,賴東淵說,他常跟學生與學員分享,對慈濟有任何不同想法,歡迎參與慈濟活動,絕對會有很大的收穫。
「過去身為教授,以學術專業作為領導改變別人,但培訓以來,發現慈濟文化是另一個世界」,這裡賴教授深刻體會「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他說,過去對學生蠻嚴苛的,希望他們學習得更好;培訓以後,他的觀念改了,對學生應該用心用愛有教無類,出社會才能因材施教,用改變自己的方式來傳授慈濟精神。
賴教授也分享他運用慈濟人文精神在中醫臨床的經驗,他說,遇到病人藥物無法治療的心病,他會建議病人試著去做志工,去做慈濟志工可以多了解慈濟人文,對疾病應該會有幫忙;已有好幾個病人都回饋,例如到醫院當志工,看見比較嚴重的病人,從「見苦知福」中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圖:過去的嚴師花蓮慈院中醫腫瘤中心主任賴東淵教授,如今改變自己成有教無類的良師。(徐政裕攝)


◎基督徒茹素並不難 急診「陸學姊」貼近上人的心

  在花蓮慈院急診室,「陸陸」、「陸學姊」是許多人對護理長陸家宜的暱稱,三十年護理經歷,她在二○二一年底獲急診醫學會「十大優良急診護理師」的肯定。從急診最基層做到領導,陸家宜坦言過去刻板印象讓她以為慈濟課程應該枯燥乏味且無聊,身為基督徒她一直婉拒護理部督導的培訓邀約。直到,參加靜思法脈課程後,才發現與想像的不一樣。於是,去年初,在表達培訓意願後,在護理部二位主管監督下填寫報名表後,報名表也立馬被收走,陸家宜笑說「她們應該很怕我反悔撕掉報名表!」。

「課程設計活潑,大愛感恩科技同仁甚至透露與 上人互動,因為上人對產品設計還是有些堅持時,讓設計師頭抱著頭燒的趣事」,陸家宜說, 上人是幽默可愛的。其他的培訓課也很生動,包括教導如何裝枕頭套、摺棉被
都是活潑實用的課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 上人一直呼籲茹素護生救地球,陸家宜報名培訓後,也開始揪團吃素,「他們也吃得歡喜也都說好吃」,而受證後陸家宜也透露,這次急診部有她和范君嘉、黃珊珊等三位同仁受證,今年也將有三名同事報名,一棒接一棒,「大家都發心立願跟隨 上人走菩薩道」。



圖:陸家宜護理長說,基督徒茹素並不難,揪團吃素後大家都很歡喜。(徐政裕攝)


◎以病為師行菩薩道 范君嘉學生時代即深受慈濟人文吸引
在去年完成終身大事的急診護理師范君嘉,是慈濟大學校友,在學校參加服務性社團接觸到慈濟人文,深深的被「以人為本」、「以病為師」及「發揚善念」理念所吸引,加上來自護理世家,她自認不是最聰明,但希望能成為一位懂感恩、懂發揮良善的護理師而努力,在病人被疾病纏身感到不舒服時,在專業照顧之外能給他們一點點心靈慰藉。
談到培訓前與培訓後的心態改變,范君嘉覺得在慈濟醫院這八年,經歷好幾次災難,看到事件中受苦受難的傷患,體驗到生命無常而起悲憫之心,她說,真的覺得捨不得,而團隊努力與死神拔河救回病人,就是在幫助病人,在幫助病人的家庭,而藉著培訓時的品書會《心蓮》這本書更讓她了解 上人創造慈濟世界的理念與初衷,這過程也讓她重新反省自己的心智及所作所為,更希望恆持善念發揮在臨床,力行 上人對白衣大士為眾生減輕苦難的期許。

圖:范君嘉學生時代即深受慈濟人文吸引,《心蓮》這本書更讓她了解 上人創造慈濟世界的理念與初衷。(陳炳宏攝) 

◎研發新藥歷程 感受到上人心心念念都是眾生與志工菩薩
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江建儀博士,因為工作關係多次進精舍,向 上人報告淨斯本草系列等中草藥創新研發進度。深刻感受到 上人的心總是掛念著弟子,總會問研究團隊「曾聽那位師姊、師兄有什麼病,可以用這個藥醫治嗎?」而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起, 上人開示,請林院長、黃志揚副院長、何宗融副院長,從中草藥中研發對抗病毒有用的複方,更是心心念念能在疫情期間幫助到更多的人。

江建儀說,培訓以來體會更多,了解研究疾病及開發藥物真正的意義,不只真的可以幫助到身邊的志工菩薩,還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未來也期許自己更精進工作;之前的生活就是醫院上班與回家,雖然知道慈濟有環保站、訪視,但完全沒有接觸;現在接觸後更知道如何「更環保過生活」,而且善的循環不只是減少需求,還能延續善緣。



圖:研發新藥歷程,江建儀 感受到上人心心念念都是眾生與志工菩薩。(徐政裕攝)


◎研究部林玉琴承擔協力組長 揪團發揮「桶箍」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社區服務機會,從疫苗接種、快篩、確診者給藥,在花蓮慈濟醫院工作二十八年,研究部林玉琴決定從職工走入人群成為職志合一的慈濟人,走入社區服務,她說這樣就可以做過去在醫院做不到的事。

志願承擔協力組長,還邀同事陳佳琦承擔協力副組長,一起參加培訓受證的陳品妤、董玟慧、黃鳳凰也是她邀請的。「師兄師姊都是默默的做,這樣子不行!行善不用怕別人知道,一定要揪伴共行」,林玉琴開心的說。

陳佳琦也指出, 上人說「老的要顧,年輕的要『箍』」,報名後玉琴師姊扮演母雞,把大家箍在一起, LINE群組就是揪團做慈濟最好的工具,做環保、訪視、以及每週兩天練演繹,「有伴就不孤單,一定要表現出道氣」。



圖:研究部林玉琴承擔協力組長,揪團發揮「桶箍」力量。(徐政裕攝)



圖:研究團隊受證人員。
  皮膚醫學中心研究助理陳品妤(左一);研究部行政組林玉琴(左二)、王天佑(左三)、董玟慧(右二);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江建儀博士(右三)、陳佳琦(右一)。


◎二十年前戒牛肉 醫檢師黃靖淳二年前就立志行菩薩道

檢驗醫學科品管醫檢師黃靖淳在二年前就已經立下培訓目標,但先生不在花蓮,她除了上班還要帶就讀小學與幼兒園的兩個孩子,心有餘力不足,她只能參與義賣、做環保,到感恩戶家中打掃等活動,但二年來心心念念就想加入慈濟大家庭,去年在同事與婆婆支援下,終於如願。

以前只是發心做好事,在品書會導讀經文時,讓黃靖淳逐漸了解因緣果報,也有更明確的目標,同時發現「要經歷培訓過程,才能成為真正的慈濟人」,人類已經從萬物身上取得很多資源,為何還要讓牠們在恐懼中結束此生,二十年前的黃靖淳在慈濟大學校園的宿舍路上,看到真正的牛,眼睛又大又可愛,這樣溫馴可愛的動物,人怎麼忍心吃它,和她以前看到電視上播鬥牛或牛奔節的兇猛印象完全不一樣啊!也從那時開始戒了牛肉,之後看到市場上被屠宰的動物,也開始會感到不忍而開始茹素,並會用素食做好吃的食物和大家分享。黃靖淳說:「我一定要成為 上人的好弟子,影響更多人行菩薩道。」



圖:二十年前戒牛肉 醫檢師黃靖淳(藍衣)二年前就立志行菩薩道,她也感恩婆婆與同事幫忙顧小孩,得以完成受證。(徐政裕攝)


◎供膳組蔡欣怡心境大轉變
出社會工作將近二十年,在總務室供膳組服務的蔡欣怡一直覺得自己是迷迷茫茫過日子,自從參與委員培訓課程後,心境產生極大的改變。她說, 上人曾開示「人生無常,無法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這一年因疫情關係無法承擔醫院志工服務,但仍有機會參加人醫會關山義診和光復關懷戶訪視;透過訪視,深刻體會「見苦知福」這句話,現在不僅覺得生命寬度增加了,生命的濃度也增加了,開始走入人群。

「我何其有幸能在家人關愛下健康地成長,世界上還有許多苦難人、躲在黑暗角落的弱勢人群,都非常需要幫忙與關懷」蔡欣怡表示,上人也說過「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來」,能伸出援手給他人正能量的人都是有福之人,施比受更有福,只要有能力就要去付出。

蔡欣怡期望在走進慈濟家門後,能慢慢地捨棄不好的習氣,時時刻刻修養己心和汲取善法,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也許會碰到「人是我非與困境,期許自己不要因此而生起放棄的念頭,千萬不要失去原本行菩薩道的初發心和道心」。

出社會工作將近二十年,在總務室供膳組服務的蔡欣怡參加人醫會關山義診和光復關懷戶訪視;透過訪視,深刻體會「見苦知福」這句話,現在不僅覺得生命寬度增加了,生命的濃度也增加了,開始走入人群。



圖:供膳組蔡欣怡心境大轉變(徐政裕攝)


◎來自馬來西亞楊淑雁醫師戒慎惶恐

來自馬來西亞雪蘭俄州的楊淑雁,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在花蓮慈院服務,回想與慈濟的因緣是從大姊開始,她說她的大姊是在就讀馬來西亞大學時加入慈青社後,暴躁的脾氣改變很多,而且回家還會分享慈濟故事、靜思語、唱慈濟歌曲,讓父母非常感動,耳濡目染下,她在高中時回臺灣參加人文營,之後就開始茹素,當時她就發願要讀慈濟大學醫學系,高中畢業後,毅然決然到花蓮念慈濟大學。

楊淑雁目前是一般內科PGY(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畢業後訓練)第二年訓練,她說,在大一時,就發現家訪的學長姊氣質很不一樣,更堅定學習慈濟醫療人文志向。如今受證,她大姊是又激動又羨慕,因為大姊在十三年前受證後,夫妻就沒有機會再親近 上人,羨慕她可以離 上人那麼近,真是難得的好因緣。

「我怕我做不到上人的期待,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楊淑雁坦承要受證真的是有一點壓力,當初導師羅文綾邀她培訓,她也詢問過大姊的意見,大姊的回答是「上課工作也是很忙,有時候還是需要佛法指引,讓心靈沉澱思考」,這番話讓她吃下定心丸,如靜思語說的「對的事,做就對了」。而在羅文綾醫師眼中,楊淑雁則是花蓮、臺北上課兩頭跑,認真、用功又很努力。

儘管周遭有很多慈濟家人,也聽過很多慈濟與 上人的故事,但楊淑雁說,七月後的實體課,以及訪視,讓她感覺很像是去探訪家人,不會因對方經濟能力而有差別對待,真心的去關心每一戶,這過程還蠻開心的,尤其是對於師姊每個月開車去光復那麼遠的地方訪視,真的是蠻感動。

楊淑雁說,她不是來自很有富有的家庭,對於很多人的生活不容易也是從小接觸慈濟就知道,但是俄烏戰爭發生之後,看到師公上人的書描述他們小時候也經歷過戰爭,才發現原來臺灣也曾經歷過戰爭,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 師公上人想要幫助面對戰爭的烏克蘭人,她也立馬加入行列。

去年還有一件事情令她很感動,楊淑雁說,就是 師公上人要回饋佛陀的故鄉藍毘尼,佛陀明明已經幾千年事情, 師公上人還飲水思源,是令她難以置信也觸動她的內心,她覺得成為委員後應該要承擔更多責任,要更加精進,將佛法實現在生活中。(文/陳炳宏、游繡華)



圖:來自馬來西亞楊淑雁醫師戒慎惶恐,怕做不到 上人的期待,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陳炳宏攝)

閱讀 2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