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20 三月 2018 00:00

標準化病人的心情小語

   目前標準化病人中心共有162位SP,成員組成也一改過往年齡層偏高、女性偏多的現象,有越來越多年輕志工、男性志工也投入SP的行列。162位SP可說是「臥虎藏龍」,有藥師、護理師、社工師、還有大愛台臨時演員、也有因家人生病而決心加入SP的志工……,更有一家人付出的身影,心臟內科病房主任張懷仁醫師的大姊張淑媚師姊、張維君、張慧民師姊、夫人王齡誼師姊攜手加入SP的行列,共同傳承「以人為本」的慈濟醫療人文。

標準化病人的心情小語

標準化病人的心情小語  標準化病人的心情小語
圖:心臟內科病房主任張懷仁醫師的姊姊張淑媚師姊(左圖前排右三)、張維君師姊(左圖前排右四)、張慧民師姊(右圖中)、夫人王齡誼師姊(左圖前排右二)攜手加入SP的行列,共同傳承「以人為本」的慈濟醫療人文。

◎病人家屬的感恩與回饋 林湋峰師兄

  病床上的病人,因術後有氣管內管留置,為了保護病人安全,醫療團隊使用海綿約束帶。逐漸清醒的病人因此躁動了起來,不停地用手拍打床欄,想說話卻又說不出來……

  這是主題為「躁動」的標準化病人教案,病床上的SP賣力逼真的演出,在旁觀看的林湋峰,卻突然眼眶一紅,思緒回到17歲時,父親因病被緊急送醫的場景。「跑醫院像在『走灶腳』(廚房)一樣」,湋峰的父親因為肝硬化,在往後的七年,多次往來醫院。那時的場景,一幕幕像電影般、不斷的在湋峰腦中回放:一度病危的父親,插著管,被五花大綁的約束在病床上;醫師神情嚴肅地,請家屬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淚水在湋峰的眼眶裡打轉,湋峰說,是當時醫師的用心,努力的搶救與醫治,讓父親多活了七年,多陪伴了他們七年。

  也因為這樣,湋峰深知醫病關係的重要性,也促使他希望能成為標準化病人。在父親病危時,醫生建議湋峰一家人,能尋求慈濟的協助,也因為這樣的因緣,與慈濟牽上了線。湋峰開始積極承擔慈濟志工,更於二O一五年,從高雄來到花蓮,任職於靜思精舍協力工廠。

  二O一七年七月初,湋峰在「Line」群組上看到標準化病人的招募訊息,他想到 上人曾在一次開示中解釋到無語良師與良語良師的重要性,呼籲大家能能多投身醫療。已經簽署無語良師的湋峰,也希望自己能在良語良師的領域貢獻己力,毅然報名標準化病人的培訓。

標準化病人的心情小語  標準化病人的心情小語
圖:林湋峰師兄(左圖)因為父親患病的原因加入標準化病人行列,更鼓勵李斯華師姊(右圖)共同加入。

  準備參加十一月的新訓工作坊時,卻遇到了一個變化球。原來,工作坊的日期,正好碰上靜思精舍協力工廠的公共安全建築申報,是湋峰的負責業務。指導師父知道問題後,二話不說的承擔起工作,讓湋峰安心參加新訓工作坊。下一梯次的新訓工作坊時,又正好遇上精舍發放,承擔職志和氣組長的李斯華師姊,是發放活動的重要幹部,難以缺席,正陷入兩難之際,湋峰跟斯華師姊說「妳精舍發放的工作,我來接!妳就放心去參加標準化病人新訓工作坊。」

  「SP真的很好,所以我請斯華師姊一定要參加!」法親的愛,成就標準化病人的招募大業,湋峰說,感恩精舍指導師父的成就,讓自己能順利參加標準化病人的新訓活動。參與過程中,湋峰直呼很感動,看到高聖博醫師在標準化病人領域的用心,更親身感受到標準化病人在醫學界的重要性,更是良善的循環,所以希望斯華師姊也能成為標準化病人的一員。

◎母女檔 攜手同付出

  「我再四年就『過期』了,要趕快報名,不然就沒機會了!」直嚷著自己「快過期」的師姊,是廖淑華師姊、這次她和女兒江宜璇一起報名標準化病人培訓,女兒是目前年紀最小的標準化病人。淑華師姊是在某次精進日中,第一次聽到「標準化病人」,淑華師姊當下很興奮,「原來除了無語良師,還有良語良師可以作貢獻」,邀約女兒一同參與,女兒也一口答應。

  今年23歲的女兒江宜璇,目前在羅東聖母醫院擔任社工師。大學就讀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她,同時也是一位慈青。自認為「百無禁忌」的宜璇,目前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服務,對她來說,安寧是很溫暖的地方,也因為在醫療體系任職,讓宜璇更肯定標準化病人的重要性。「很多時候,只要醫師再多問病人兩、三句話,再多付出一些關心,醫糾就會少很多。」

  一開始,母女倆只是抱持著「不錯、好玩」的心情參加。上完兩整天的工作坊後,母女倆異口同聲的說「這個活動真的很棒!」淑華師姊說,她最怕的事情就是「看醫生」,希望能透過標準化病人的扮演,幫助醫學生將來能好好當一位醫師。讓醫學生學會「感同身受」,而不是「遠遠的」面對病人,讓病人覺得被滿滿的醫學專有名詞「嚇到」,疑惑「醫生你到底願不願意幫我?」,而是能真切的與病人接觸,讓病人覺得「醫生非常nice」。

  宜璇則說,社工師的工作就是要同理病人的病情,但是經過標準化病人訓練的洗禮後,親身體驗病人的感受,她之後回到醫院服務,會更願意傾聽病人的心情。

◎從醫療專業出發 珍惜專屬的一畝福田

  目前在花蓮慈院擔任放射腫瘤科門診護理師的戴文惠師姊,三年多前因為孩子的教育,從上海回到花蓮。本身是護理背景的文惠師姊,一直到二O一七年的慈濟社區精進活動中,標準化病人主持人高聖博醫師的SP分享,才第一次認識「標準化病人」。文惠師姊上網了解SP的相關資訊後,便開始緊張了起來,「擔心自己不過關,沒有『通告』可以接」。她與上海的師姊分享這個訊息後,上海的慈濟志工更是異口同聲的說「原來有這種志工!可以怎麼報名呀?」

  文惠師姊說,參與SP訓練後,才知道箇中差異。平時在診間的角色是醫療人員,會專注於引導病人說出問題;等到自己親身躺在病床上「扮演」病人後,才知道,病人真正需要的,除了醫療專業以外,更需要的是「溫度」。

  文惠師姊舉例,她扮演的SP是位需要長時間臥床的病人,應試的醫學生正好站在她的頭旁邊,問診過程中,她都一直仰著頭,非常不舒服。文惠師姊說,其實醫師只要稍微換個位子,就會讓病人覺得愉快而舒服。這讓文惠師姊深切地感受到,病人看診時內心是很慌張的,醫療團隊除了能給予專業醫療建議,若是能再多給予一點關心,即使是一個微細的動作,對於病人而言,就是很溫暖的支持與肯定。

標準化病人的心情小語  標準化病人的心情小語
圖:在花蓮慈院擔任放射腫瘤科門診護理師的戴文惠師姊(左圖),與另一位同樣有醫療背景、在花蓮醫院擔任藥師的卓文惠師姊(右圖左三)互相鼓勵,勉勵彼此珍惜難得的醫藥背景,從醫療專業出發,更可以從中感受到病人的感受。

  文惠師姊也回想到她還是護生的年代,抽痰、放置鼻胃管練習,都是使用假人模特兒。只要動作到位就能順利過關,假人模特兒不會有任何反應。但是,標準化病人是活的,會有反應、會有變化球,對學生來說,挑戰很大,卻也更真實,讓文惠師姊覺得現在的學生很幸福,能有SP老師的協助。文惠師姊也與另一位同樣有醫療背景的SP、在花蓮醫院擔任藥師的卓文惠師姊互相鼓勵,勉勵彼此珍惜難得的醫藥背景,從醫療專業出發,更可以從中感受到病人的感受。(撰文/魏瑋廷;攝影/魏瑋廷、標準化病人中心提供)

閱讀 13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