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週日, 16 八月 2015 00:00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八月十五日是花蓮慈濟醫院的大日子!上午的「二十九周年院慶活動」、中午則有志工菩薩為醫護團隊準備的營養美味歐式餐會。延續滿滿的感動,下午兩點,花蓮慈院更舉辦第二次的上人座談溫馨座談會。

  還記得今年一月份時,花蓮慈濟醫院舉辦了首次的醫療個案溫馨座談會,感人的醫病個案故事,讓繁忙的醫療團隊,找回初衷,更能堅定信心,在工作岡位上發揮人文與愛。

溫馨座談(一) ─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第二屆溫馨座談會中的首例個案分享,就是與近日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息息相關的燒燙傷醫療團隊與復健科。花蓮慈濟醫院,擁有東部唯一的傷燙傷中心,在七月一日開始,除了陸續承擔三位塵爆事件轉院病人的照護工作;本身有專業燒燙傷照護背景的護理團隊,北上臺北慈院進行支援,更將燒燙傷照護知識與經驗,快速確有系統的傳承給臺北慈院的護理團隊;更特別的是,花蓮慈院還是全臺灣唯一可以製作「壓力衣」的醫療院所。

  六月二十七日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五百多位年輕傷者,被緊急送至全臺灣各醫院急救。經過了近兩個月,仍有105位傷者在加護病房與病魔奮鬥,其中75名病危。在事件中扮演極重要角色的醫療團隊,特別是整形外科團隊,更是受到社會矚目。

  花蓮慈濟醫院,擁有東部唯一的傷燙傷中心,在七月一日開始,除了陸續承擔三位塵爆事件轉院病人的照護工作;本身有專業燒燙傷照護背景的護理團隊,在單位同仁與家人的支持下,從六月二十八日開始,北上臺北慈院進行支援,更將燒燙傷照護知識與經驗,快速確有系統的傳承給臺北慈院的護理團隊;更特別的是,花蓮慈院是全臺灣唯一可以製作「壓力衣」的醫療院所。

◎浴火重生的鳳凰 個案現身分享

  勇敢的站上舞台,裸露出身體上的燒燙傷疤,A女士細說那場改變她一生的意外。五年前,因為一場家爆事件,全身百分之五十燒傷的A女士,被緊急送到花蓮慈院,由整形外科鄭立福醫師收治,A女士在加護病房整整奮鬥了兩個半月,經過五次大手術,所幸保住性命,在經過一連串的復健療程後,A女士接著要面對的,就是大面積的疤痕增生。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圖:A女士感恩整形外科鄭立福醫師與醫療團隊與復健團隊,陪伴她能安全的走過人生難關。

  「壓力衣真得非常重要!」以過來人的經驗,A女士說,當時若沒有壓力衣的幫忙,接踵而來的疤痕增生與組織孿縮,是她完全不敢想像的。勇敢走過那段痛苦歲月,現在的A女士,更常到國中、國小現身說法。A女士說,現今校園中的霸凌事件頻傳,她身上不太明顯的傷燙傷疤,就是最好的教材,她要讓學子們認識「尊重」的課題,不要因為他人身體的不一樣,就用異常的眼光看待,而是應該用同理心來對待每一個人。

  回首過往,A女士說,真的花蓮慈院的整形外科團隊與復健團隊,感恩有他們,作為東部燒燙傷病人的依靠,陪伴每一位病人與家屬,安全平穩的走過那段黑暗難關。

◎整形外科鄭立福 

  A女士最感恩的鄭立福醫師,也代表整形外科團隊來到溫馨座談會,分享多例深刻個案。人稱「福哥」的鄭立福醫師,永遠是笑容滿面,一般整形外科醫師最頭痛的燒燙傷、褥瘡以及手指接合等手術,直到今日,鄭立福醫師仍然親力親為。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圖:整形外科鄭立福醫師(左圖)、吳孟熹醫師(右圖)分享照護傷燙傷患者的心路歷程。
除了溫馨的醫病關係之外,更有師徒傳承。

  鄭立福醫師說,兩年前的農曆過年期間,一位東華大學的學生,因為焚燒動物屍體意外,造成全身百分之四十,二度、三度不等的燒燙傷,緊急送來花蓮慈院後,由職班的鄭立福醫師收治。鄭立福醫師帶領醫療團隊幫病人執行多次手術,在三個星期完成全部傷口的補皮,並從傷燙傷中心轉出至普通病房。鄭立福醫師說,對傷燙傷患者來說,患部的功能最重要,這位病人的恢復情況來說,傷勢最嚴重的手,經過醫療團隊的悉心照顧、復健,不但沒有因為三度燒傷而變形,就連握拳、伸展等手部功能都完全不受影響。

  除了溫馨的醫病關係之外,還有師徒傳承。慈濟大學醫學系第一屆畢業的整形外科吳孟熹醫師,細數他走上醫療之路的過程與師長的傳承。

◎傷燙傷專業護理團隊 跨區支援發揮良能

  花蓮慈濟醫院擁有東部唯一的傷燙傷中心,在七月一日開始,除了陸續承擔三位塵爆事件轉院病人的照護工作;本身有專業燒燙傷照護背景的護理團隊,在單位同仁與家人的支持下,從六月二十八日開始,北上臺北慈院進行支援,更將燒燙傷照護知識與經驗,快速確有系統的傳承給臺北慈院的護理團隊。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陳玟君,是當時北上臺北慈院支援的護理師團隊之一。陳玟君說,八仙塵爆意外發生後隔天,他便接到通知詢問是否可以北上支援,在單位同仁與家人的支持下,她和另一位同樣是外科加護病房的資深護理師的王鐸蓉,立刻搭車北上。在臺北慈院的那段期間,她們和臺北慈院的護理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換藥。當時面對十二位,平均燒燙傷面積50%~90%大面積重度燒傷的病人,每次換藥都需要三至四個人力,每天至少需兩次大換藥,更要考量病患生命徵象的變化,與時間賽跑,常常從早上八點一路換藥直到晚上十二點才結束。許多護理師都是第一次接觸大面積燒燙傷患者,換藥時,病人感受到如針扎全身的劇烈疼痛,正在執行換藥工作的護理師們最能感同身受。「真的很為病人感到非常不捨,護理師們總是上班前哭一哭,哭完立刻回到臨床,繼續為病人而努力!」

  除了臨床人力支援外,陳玫君等人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指導燒燙傷換藥教學」,將燒燙傷照護與台北慈院的護理同仁分享。燒燙傷治療的每一步都隱藏著層層關卡,為了能在短時間內教會並且熟悉燒燙傷照護,在為病人換藥的同時,指導傷口各階段變化、敷料使用、植皮補皮相關概念做經驗分享外,教導換藥流程製作流程,討論每床換藥情形及傷口狀況,慢慢建立起照護默契。

  考量到燒燙傷患者的治療是長期作戰,陳玟君等人還協助臺北慈院設計相關應用臨床表單,像是換藥工作流圖程、傷口交班單,以及設置換藥車、包布車……建立備物、消毒、包紮的換藥流程,確認每一個流程都能運作,讓護理同仁能在短時間內上線。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她是燒傷面積第二嚴重的病患,換藥時卻是『唉』的最小聲。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勇敢』!」那段時間的照護,陳玟君和病人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感情,特別是這位燒傷面積達到85%的小女生(如上圖右)。直到現在,病人仍會透過臺北慈院的護理師,傳送最新的照片,她要讓「玟君姊姊」知道,她每天都很努力在復健!

◎全臺獨一無二的「壓力衣」 身兼裁縫師的職能治療師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左圖:復健科主任梁忠詔(右二)帶領復健團隊上台分享。
右圖:全臺灣唯一會做「壓力衣」的職能治療師陳美玉。

  前端有醫護團隊將傷者的「人體機器」修理好,後端則有復健團隊負責為病人「加油打氣」,除了為病人進行一連串的復健療程,花蓮慈院更有全臺灣唯一會做「壓力衣」的職能治療師,陳美玉。

  傷燙傷患者,在傷口痊癒後,緊接著就要面對有如蜘蛛網般的疤痕生成。「又紅、又凸、又硬」的疤痕生成,病人需要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穿著壓力衣,來抑制疤痕成熟,讓患部回覆「又白、又平、又軟」的皮膚。復健科主任梁忠詔說明,當患部「營養」越好,疤痕長的越快,人體正常血壓是120/80mmHg,當血液流到末梢時,動脈端的血壓就是32mmHg,這時,患部需要經由壓力衣的束縛,將血壓維持在25mmHg的「缺血狀」,來抑制疤痕生長。

  壓力衣屬於自費項目,以前的花蓮,每當有病人需要壓力衣製作時,需要累積到一定的件數,廠商才會從臺北專程到花蓮為病人量身後,再回到臺北製作。在時間的等待和經濟考量上,對病人而言,都是一大負擔。

  「是不是能為花蓮的燒燙傷患者多做些什麼呢?」民國八十八年花蓮慈院要成立「身心障礙醫療復健輔具中心」,當復健團隊提出自製壓力衣的想法時,本身就喜歡拼布的職能治療師陳美玉,自告奮勇到臺北的陽光基金會,接受壓力衣製作訓練。集訓期只有短短十天,打版、剪裁、縫紉等各項技術,陳美玉全數學成,並將技術帶回花蓮。民國八十九年正式成立「彈性衣製作室」,從此,花蓮慈院開始承擔壓力衣製作,造福東部民眾,讓傷患在住院時,就可以不用擔心後續復健相關問題, 從醫療治療、復健、製作壓力衣,整個階段都能在花蓮慈院完成,無需舟車勞頓到其他縣市求診,更可以縮短傷口復原時間。近十年來花蓮慈院就製作將近八百件彈力衣。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2015/08/15花蓮慈院溫馨座談日誌(一)─ ─醫愛敷傷 蛻變重生
左圖:陳美玉從壓力衣的打版、剪裁、縫紉等各項技術全部一手包辦。
右圖:每件壓力衣製作完成,會利用儀器測試壓力與生成溫度是否符合標準。
所使用的壓力與溫度測試的儀器,也是全臺唯一!

  更難能可貴的是,花蓮慈院所製作的壓力衣,不但價格是全臺最低,布料上的選擇,更是選用單層、透氣且仍能維持同樣壓力的材質,與一般外面的雙層布料有所不同。每件壓力衣製作完成後,更會利用儀器測試壓力與生成溫度是否符合標準,陳美玉說,所使用的壓力與溫度測試的儀器,都是全臺唯一的喔!製作壓力衣至今已經有十五年經驗的陳美玉也提出,目前遇到的困境,是布料即將使用完且不再生產,因應這個問題,復健科與大愛感恩科技合作,正在積極研發最適合的涼感布料。(文/魏瑋廷。攝影/劉明繐、楊國濱、醫務秘書李毅)

閱讀 88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