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04 八月 2017 00:00

社區安寧緩和研習 提升末期照護品質

  對人類來說,「怎麼死」已是生命最後一段路的關鍵課題。花蓮慈濟醫院八月四日、五日舉辦社區安寧緩和研習會,邀請新加坡緩和護理專家潘永雄副教授、陳德光,從以人為中心的照護概念,以及尊重個人價值觀、喜好與需求等理論基礎下,團體演練醫療照護決策共享的過程,增進溝通技巧,照護末期病人及家屬的身心靈


  花蓮慈濟醫院成立心蓮病房,推動末期照護及緩和醫療已二十一年,去年舉辦的安寧緩和國際研討會獲得熱烈回響,今年再以為期兩天的社區安寧緩和研習會,主要是交流學習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與團隊合作。吸引全台近二百多位醫護人員、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法師、志工參加。

  潘永雄副教授、陳德光兩位專家均在新加坡太和觀醫院服務。潘永雄是護理部主任,同時也是新加坡護士協會緩和護理主任委員,並在新加坡大學任教,負責新加坡安寧緩和照護的訓練及照護指引的制定。陳德光是護理部代理副主任,曾獲新加坡護理貢獻獎,有重症照護經驗,並專長於傷口照護及其他輔助療法。

  花蓮慈濟醫院醫務秘書李毅醫師在研討會致詞指出,醫療是有侷限的,儘管醫療設備越精密,藥物越來越好,有標靶治療、精準治療,但是從臺灣每年公布的十大死亡原因,即便類別幾乎沒有多大的改變。現今的醫學發展雖然讓生命延長,但如何讓人活得有品質,以及到人生的終點是舒適的過程,是當今醫療的重要課題。

  希望透過兩天的研習會,讓醫護人員可以與末期病人及家屬的心更貼近,李毅指出,他有位高中同學,是臺灣著名的歷史學者,在被問及最大的心願時竟毫無保留的說「好死」,他想醫學或許治不好所有的病,但是可以讓每一個人更舒服,特別是在生命末期的生活照護上。

  花蓮縣護理師護士公會理事長鍾惠君也說,這次的研討會中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間的醫病共享決策的運作,以及安寧緩和照護的溝通模式,兩位專家都會有很深入的經驗分享,包括東西方文化差異、如何團隊合作,如何談話,甚至包括醫療照護人員的悲傷,也都是研討會中的重點探討專題。


社區安寧緩和研習 提升末期照護品質  社區安寧緩和研習 提升末期照護品質
圖:前進的動力─團隊合作課程。學員分組運用手邊現有的物品包括衛生紙、衛生筷等蓋房子,在合作過程可以看到每個組員的能力特點。(王淑貞攝)

閱讀 12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